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宝宝的共情能力何时产生?

http://www.sina.com.cn    《孩子有这10大品质就够了!》 

  凌晨两点,3个月大的蒂莫西声嘶力竭地哭闹着。妈妈想给他喂奶,可是小宝贝儿哭得太厉害根本没办法喂。年轻的父母虽然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宝宝生气了!爸爸把儿子从婴儿床上抱起来,一边轻轻地摇晃着宝宝,一边温柔地说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们的小宝贝害怕了,不舒服,这些我都知道。”循着儿子哭闹的声音,爸爸有节奏地摇晃着,慢慢地,蒂莫西平静了下来,他渐渐感受到了安全、温暖和父母的爱意,他开始跟爸爸逗笑,发出咯咯的笑声。最后,蒂莫西睡着了。

  这个场景跟共情有何关系?其实,这种早期的温暖关系,这种随时随地的关怀,给宝宝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那些温柔的注视、耐心的倾听和全身心的呵护,不但让宝宝感受到爱,更让宝宝从中学会了如何从家人那儿获取温暖和爱。仰赖于关爱者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宝宝开始融入这个世界,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这种信任大部分来自于最早照顾他的人,比如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保姆,这些始终尽心竭力爱护他、给他温暖的人。

  为什么说共情源于此呢?因为没有这层最初的养育关系,宝宝绝对不可能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最初的拥抱开启了宝宝爱的体会,你对他的关怀有多深,爱有多深,宝宝都会铭记于心,并且,随着他的成长会渐渐转化成他的同情心,让他能够去感受别人的欢乐与痛苦。可以说,他被施予的爱有多少,他共情的能力就有多大。

  唐纳德·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在《孩子、家庭与外部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一书中揭示了共情的最初起源。

  妈妈享受着照顾宝宝带来的乐趣,这让宝宝很快意识到了“人”的存在。然而,最终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存在的,很可能是因为妈妈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宝宝着想,能够理解宝宝的感受。世界上恐怕没有哪本书能准确描述出这种亲子间的感受。

  书中还写道:“妈妈所具备的这种敏锐的适应性表明,她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而宝宝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最初的养育阶段,很多爸爸妈妈或是照看孩子的人会像蒂莫西的爸爸一样,宝宝一不高兴,就抱起他并按着他喜欢的节奏轻轻摇晃,这样的经历让宝宝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共情”。成年人能够领会宝宝饥饿和生气时哭叫的含义,同时,也能够体会宝宝的快乐与兴奋;而宝宝也通过爸爸摇晃的节奏、爸爸的注视、爸爸的声音和父子间的逗笑体会这种共鸣。

  某些人类情感,尤其是共情和一些高级情感都是借由人生经历获得的。而诸如恐惧、愤怒之类的情绪则在人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培养这些情绪。但是共情、仁爱、慈悲,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感则与神经系统没有必然联系,而要通过人生阅历才能培养出来。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父母  育儿  温暖  关怀  心理行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