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什么是儿童的气质后,你是否想知道儿童的气质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在详细谈论气质测评维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明确一下,判断孩子的气质,父母必须要知道的5项原则。
原则1: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固有的独特气质
每个孩子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但孩子的行为或反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贯性,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父母可以通过孩子以往的表现预测其可能出现的行为或反应模式。有的孩子很喜欢和爸爸玩“开飞机”游戏,而有的孩子事先就认定这是会让人眩晕的游戏,还没开始玩就会吓得大声尖叫,强烈抗拒玩这种方式的游戏。由此可见,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而这是由每个孩子固有的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当然,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反应与其父母或祖父母相似,这表明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很大。
原则2: 儿童气质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如果说智力是孩子认知能力的反映,气质则与孩子的行为、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能帮助我们掌握孩子所独有的气质。当然,孩子的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即便是平常爱和妈妈唱反调的孩子,心情愉快时偶尔也会变得很听话。长期与孩子共处而且思虑周全的父母,可以大致预测到孩子在通常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这种可预测的、一贯的行为模式是判断儿童气质最重要的标准。
气质研究人员认为气质也会影响人们对人、对事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作为行为诱因的思想或内在情感、认知等都会受到气质的影响。也就是说,气质不同的人,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感觉、看法或行为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原则3: 气质在个人遭遇变化或精神有压力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难见真情我们是否也可以讲到,气质不同的人,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事件常言道:患难见真情。我们也可以认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反应模式能够体现出他的性格本质。同理,儿童的气质在孩子遭遇到变化或是在精神承受压力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通过观察孩子对待变化的反应,可以验证这一点。比如一对姐妹转学到新学校,她们要适应陌生的教学环境,还要和陌生的同学相处。仔细观察两姐妹在1~2个月适应期中的表现,就能准确地掌握她们俩的气质。其中一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有时还带新朋友到家里玩;可是另外一个孩子却不能快速融入学校生活,一连好几天早上都哭闹着不愿去上学。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两个孩子的气质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通过观察孩子应付考试的表现,也可以初步了解孩子的气质。有的孩子从开考前一个月就开始担心考试;有的孩子虽然心里老惦记着考试,却不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才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有的孩子则没有任何计划,还是一如既往毫无顾虑地玩耍;有的孩子会非常放松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但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前复习,等等。
原则4: 气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四个原则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原则忠告父母们:“试图改变孩子气质的努力是徒劳的”。儿童的气质与生俱来,有些甚至是遗传的,想要改变它非常难——当然也并不是说这种改变完全不可能。对于什么样的气质可以改变,以及改变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本书在后续章节中会有论述。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认清一点,就是如果父母试图改变孩子的气质,结果往往只会让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失望,而且孩子的发展方向很有可能与父母期望的方向南辕北辙。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事例。
刚满3岁的胆小型孩子蔡琳在游乐场呆呆地看着同龄的孩子们玩耍。一起来游乐场的邻家孩子梅梅,虽然比蔡琳小6个月,却对各种新鲜游戏丝毫没有害怕之意,他径直跑到滑梯前,抓住扶手试图爬上去。蔡琳的母亲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急如焚,脱口就向蔡琳说道:
“蔡琳,你怎么傻乎乎地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呀?你看妹妹都爬上滑梯了,你也赶快去一起玩吧。”蔡琳听到这些话时,很可能自尊心大大受挫,感到自卑。她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性格”的孩子,总惹妈妈生气,并最终认定自己是个不值得妈妈疼爱的坏孩子,结果会更加封闭自己,变得更为胆小怕事。
原则5: 父母应当对孩子进行“适合气质的养育”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最早从事儿童气质研究的切斯(Chess)博士和托马斯(Thomas)博士在探索适合儿童气质的养育方法时,提出了“最佳适配状态”的新概念。所谓最佳适配状态,指的是父母和周围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期望或要求、为孩子提供的机会等因素恰好与孩子的气质达到了“良好契合”的状态。当孩子的气质与父母的期望和谐一致、达到“良好契合”时,孩子的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相反,当孩子的气质与父母的期望相背离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则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行为。
有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不好养,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惹出一些麻烦来,让父母煞费苦心。每当有家族聚餐时,这些孩子的父母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孩子又会惹事。但无论父母如何担心,孩子还是会趁大人不注意时四处乱跑,打翻调料碗,而受到骚扰的客人会有意无意地指责孩子的父母管教无方。面对他人责备的目光,这些孩子的父母不禁感到委屈与厌烦,甚至会想:“这个小家伙存心让我丢脸!气死我啦!”如此下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渐渐疏远。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想法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使他们饱尝为人父母的艰辛。因此,如何根据孩子的气质,进行遵循气质的科学抚养,是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知识链接 1
对气质的普遍误解
误区一:气质有好坏之分
气质本身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也就是说,气质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具有独特气质的孩子在性格上没有优劣之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误区二:气质与行为障碍或精神疾病有关联
气质不是导致行为障碍或精神疾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只有长期对孩子进行与其气质不相适应的抚养,才会诱发矛盾、孩子的反抗和内在的不适应,并最终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误区三:儿童的气质和成人的性格是两个基本相同的概念
成人的性格包括孩童时期的气质,因此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括性概念。从理论上讲,性格是一个人孩童时期的气质与在成长过程中所附加的环境因素、经验因素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复杂混合体。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教育和聆听他人的忠告,受到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并据此适当改变自己。人类是自律性的存在,成人能够掩盖自身原有的某些气质,甚至会做出一些改变,以气质的积极面去掩盖其消极面。因此可以说气质是性格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在研究气质时,应该选择受环境影响最小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误区四:适合气质的教育等同于纵容教育
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气质非常容易产生的误解之一。实际上,成功的教育绝不是纵容的教育(第8章将会详细探讨这一问题)。适合气质的教育并不是要求父母容许儿童不顺从和不礼貌。事实上,父母有责任教会孩子适应和融入社会。与成功的教育相反的是,忽视气质的教育会导致儿童叛逆和自律能力弱,最终父母和孩子只会尝到教育失败的苦果。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