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何养出“高风险的孩子”

http://www.sina.com.cn    《培养有自制力的孩子》 

  “以孩子为中心育儿法”养出“高风险的孩子”

  高风险孩子( 也就是“动辄发火的孩子”)的出现,是引入“孩子中心育儿法”并付诸实施的国家特有的现象,已经成为棘手的问题。而且,高风险孩子抱有许多性格缺陷,导致学校教育困难。日本也不例外。

  动辄发火的孩子在增加

  1966年秋,日本引入了《 斯伯克博士育儿经 》(本杰明 · 斯伯克著 ),其中一个章节——“身体的接触和心灵的纽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在日本“skinship”这个英文词典里没有的和式英语被创造出来,大家开始实践基于“父母的爱和身体接触”的“孩子中心育儿法”。

  从那以后经过了40年,育儿问题越来越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动辄发火”的孩子在继续增加,而且趋于低龄化,现在即使在1到2岁的幼儿中也能看到很多“动不动就发火”的孩子。在日本过去30年中,“家庭内暴力”、“校内暴力”不断上演,家庭瓦解、学校教育荒废,这都是因为这些孩子存在的缘故。

  现在,不去学校、不上学、闷在家中、欺负他人以及虐待儿童等严重的问题几乎淹没了家庭和学校教育,这些都是“孩子中心育儿法”养育出来的孩子身上的问题。动辄发火的孩子不仅在日本,以美国为主,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同样发生着由他们引发的校园暴力以及过激暴力行为。

  在日本,当初动辄发火的孩子们到了生育年龄,变成了“动辄发火的父母”,在家庭中滑向虐待儿童的危险。“动辄发火的孩子”在传向第二代。

  放弃了“孩子中心主义”的国家

  “孩子中心育儿法”到底错在哪里呢?

  我想在第一部就澄清这个问题。用现在的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 )信息来验证( 演绎 ),也会发现这一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了解其真相,你就会充分理解今后怎样育儿才不会失败。我相信这一点。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提供的很多依据,认识到了“孩子中心主义”育儿方式的错误,反省之余,从1997年开始另谋他途,那就是教育第一线的“零宽容方式”。( 参考第十八章 )同时,美国家庭内的“孩子中心育儿法”也改变了方向。到现在过了10多年,再没有产生大量的高风险孩子,教育第一线也恢复了平静,学校教育质量也得到改善。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在担任首相时,也曾强烈批判“孩子中心主义”,认为它是教育荒废的根本原因,她设立了教育水准局,以此纠正教育偏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0年前走偏的瑞典也采取了各种对策,现在都得到了改善。数年前一直为校园暴力所困的德国也在采取紧急的对应措施。

  可以肯定的是,许多国家都收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传达的信息,从幼儿阶段就纠正了“孩子中心育儿法”,所以他们的“动辄发火儿童”在锐减。

  日本的对策不进反退

  日本还在拘泥于“孩子中心育儿法”,甚至还大力推介这种育儿方式,母子必读手册上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中,育儿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来说是件“严酷的劳动”。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状况更是一味恶化,校园暴力持续增加,原因在于孩子们的忍耐力低下,“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利用手机暗地欺负同学的事情也在增加。

  对于突发的“是谁都行”的冲动杀人案件,以及因为琐碎理由就“杀害父母”的案件,日本一直没有具体的解决对策。

  日本的判断失误带来错误的决策。日本错将原因归于“学校教育”不好,2000年4月开始改原有的“填充式教育( 重视死记硬背——译者注 )”为“轻松教育(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译者注 )”,降低了教育水准,试图解决问题。在之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曾实行阶段性的教育课程变更和削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这些到底都是预测失误。教育水准的降低只会使孩子的学习能力下降,在问题的解决方面根本于事无补。

  于是,人们又将原因转向家庭教育,变本加厉地追捧“孩子中心主义”。借此东风,社会上推荐的“孩子中心主义”的育儿书泛滥成灾,现在书店里的育儿书有9成以上都是那种书。2000年以后这种倾向愈加明显,甚至出现了畅销书。

  不幸正在于此,这使原来的难题更加难以解决。很多父母都认为正确的育儿方针就是“让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这就等同于放任自流。随后,“动辄发火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最终连1到2岁的幼儿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原因在于孩子自身

  “后进生”,“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自身。学校的“填充式教育”、“偏差值教育”等都不是原因。教育困难的原因其实在于孩子,教育困难就是孩子自己的困难。

  “踏实不下来,不听老师的话,没有同情心,没有合作精神,不体贴人,不守规则,自私任性,动辄生气,暴力,没有耐性,不能忍耐和坚持,没有包容性,容易厌倦,没有干劲,缺乏自我抑制力,也就是说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所有这些“不适合教育的性格群”都是高风险孩子的共同特征。

  高风险孩子所抱有的这些性格缺陷,多多少少也存在于很多普通孩子的身上。这些现实的问题是造成教育困难的最大原因。

  “为什么必须得学习啊?”“为什么必须要上大学?”“为什么不能杀人啊?”……为了反抗大人,孩子们会反问“为什么,为什么”。乍看像是蛮有哲理的,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连常识性的价值观都不能共享的结果是,这些孩子的共鸣能力很差。就是说,他们不能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感情、心情以及思想,不能产生共鸣。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是说教就可以理解事情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眼窝前额皮质很脆弱的话,教育的接受能力会很低。给孩子们带来这种性格缺陷的原因就在于我正在批判的“孩子中心育儿法”。后边我会具体阐述。

  孩子、社会、学校、家庭都走向不幸?

  过去30年中,日本孩子的品性越来越坏。同时,教育的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坏。

  现在新上班的年轻人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水平低、放纵自己、自私任性、自我中心、协调性差、没有责任感、不体贴人、没有耐性、粗暴、易怒、言语不慎、冷漠、不能融入企业、很快辞职等等,不胜枚举,企业也觉得很头疼。这些性格都是高风险孩子的共同特征。

  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为学生质量的恶劣而烦恼。稍微严厉指导一下就会被控“权利侵犯”,而学生自己又毫无学习意愿,简直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来上大学。

  不仅如此,学生入学时就没有什么学习能力,教师连普通的讲义也进行不下去的大学并不少见。比如,数学连简单的分数乘除都不会,只好花半年时间先补习初高中的东西,然后再开始大学的讲义。特别是国语和英文的水平低下,几乎惨不忍睹,不会的字,只好拿同音字来代替,论文写得也是一塌糊涂。

  大学的教授说这是高中教育不合格的缘故;高中的老师说这是初中教育不好的缘故;初中老师说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不好;当然,小学老师会说这是幼儿园或托儿所的问题……所以才出现了“班级崩溃”( 指课堂秩序混乱,导致无法上课——译者注 ),“小1问题”( 指小学一年级学生不能好好上课——译者注 )。但是,离震源最近的幼儿园的老师们只能三缄其口。因为前边的震中是不能碰的圣地,那就是家庭——那些不好惹的孩子监护人。

  如果孩子父母说:“你们自己的责任干吗要转嫁给父母!”那所有的教师都得后退三步,无言以对。文部科学省(  相当于中国的文化部——译者注  )也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一味地把责任推到教师身上。

  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家庭,特别是错误的“孩子中心育儿法”。学校只不过成了二次受害者。而企业则是三次受害者。

  家庭、学校、社会,从更广更远的角度看的话,大家都很不幸。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将终身背负不幸的包袱。

  教育如果短见必定失败。三岁之前的养育方式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影响。

  当务之急

  日本在改革教育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先要站在“不适合教育的性格群”的立场,然后改善它。否则无论怎样尝试教育改革或重建,无论怎样施行道德教育,无论怎样强调家庭的管教,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后续部队还在不断生成。

  首先要纠正日本式“孩子中心主义”指导下的育儿方式,改善孕育出“不适合教育的性格群”的育儿法,切断持续增加的高风险孩子的后续部队。如果不这么做,无论怎么进行教育改革最终都会从根源上崩溃。

  照现在这样下去的话,会有更多的“无秩序班级”和“小1问题”,以及“校内暴力”增加,“班级崩溃”也会持续增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困难”状况波及全国,变得更不好收拾。

  这种状况下,班主任对班级状况的调整改善已经无济于事了。

  因为正如预测那样,现在由幼儿期向学龄前过渡的“暴戾孩子”的预备军,也就是高风险孩子正在增加。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已经经历的事,10年以后正在德国、日本上演。

  对策出台晚,复原的时间就会更长。30年一直在走错路,修正用30年也在情理中。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育儿的“路标”

  育儿是一门综合很多领域学科知识的工作。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体育、艺术,还需要科学、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育儿和教育还需要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

  本书着眼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关注以科学为依据的“育儿基本原则”,特别注重了飞速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 )领域的信息。对脑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将明确我们今后的育儿方向,可以说它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路标”。

  本书的关键词是孩子的“自制力”( 抑制自己感情的能力 )。从自制力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中心育儿法”的错误之处,这样才能找到对策。

  循章而读可能会发现有些重复的部分,因为我想让读者无论从哪里开始读都能容易理解。请予以谅解。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反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