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要怀揣牛粪看孩子

http://www.sina.com.cn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 

  圆圆上幼儿园时,跟一个叫马晓飞的孩子很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妈妈接圆圆回家的路上,圆圆认真地对妈妈宣布了一个消息:“妈妈,我长大后要和马晓飞结婚。”

  尹建莉觉得好笑,问:“那是为什么呢?”

  圆圆说:“我最喜欢和马晓飞一起玩啦。”

  妈妈点头说:“好。”

  圆圆见妈妈已经同意,心里快乐极了,突然又有些担心:“不知道爸爸同意不同意。”

  妈妈说:“那你问问爸爸。”可回家后,圆圆忙着玩,就把征求爸爸意见的事给忘了。

  几天后,爸爸去幼儿园接她,圆圆突然又想起这事。爸爸听了,也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圆圆高兴地对妈妈说:“爸爸也同意我长大后和马晓飞结婚了。”不过,她又发起愁来,困惑地看着妈妈说:“要是我们上学了,不在一个班,以后不认识了,那怎么办啊?”

  尹建莉也装作发愁的样子,说:“是啊,这可怎么办?”圆圆抱着胳膊站在那里思索着,只小一会儿,忽然一拍脑袋,爽快地说:“有了,我如果遇到一个男孩,就问他‘你是不是马晓飞’,那不就知道了嘛。”

  妈妈一听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可不是嘛,一问就知道了。”难题解决了,一家人愉快地开始吃饭。

  等圆圆长大了,偶尔跟男同学聊电话,聊得时间长了,她自己会觉得不安,有些自责。尹建莉看在眼里,就找机会消除女儿心中的不安,告诉她:对异性有好感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经历的,如果没有,倒说明心理不健康呢。

  尹建莉有一个朋友,看到读初二的女儿和男生有手机短信来往,语气亲热了一点点,就断定女儿有了“男朋友”。实际上,小姑娘对异性的好感,花朦胧鸟朦胧,是介乎恋爱和友谊之间的一种美好情愫,不是成人所说的那种“男朋友”。不少家长用成人庸俗的观点,把孩子纯洁的想法恶俗化了。这位家长就是这样,对女儿又是审讯又是责骂,闹得家无宁日,女儿在家里找不到精神安慰,真的去和一个高年级男生谈恋爱了。

  卢梭说:“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口头的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错究竟是错在什么地方;更不要叫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冒犯了你。由于他们的行为中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所以他们也就可能做出从道德上看来是一件很坏的、而且是值得惩罚和斥责的事情。”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理解孩子意味着家长不要用庸俗的眼光误读孩子纯洁的心灵。

  有一个故事说,苏东坡有一天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对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说佛印又胖又高,穿着件黄衣服,像是块牛粪。佛印则说我像佛祖。”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苏小妹一听,摇头叹息:“你吃亏了。佛印心中有佛祖,所见全是佛,你也是佛祖。你心中有牛粪,看到的全是牛粪,看佛印也是牛粪。”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揣着牛粪看孩子。

  凡是伤孩子自尊心的批评都是不好的

  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家长都应该戒除掉。

  有一天晚上,圆圆看了动画片又玩游戏,结果,要睡觉了才突然想起忘记写作业了!圆圆急得哭了。孩子已表现出难过,说明她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这时候大人再来指责她,她就会因为要对抗大人的指责而忘了内疚。于是尹建莉安慰她说:“宝贝,不哭。妈妈也有忘记重要事儿的时候呢。”不过,她又接着说:“咱们商量一下该怎么办。要不今夜晚点儿睡,把作业补上,要不明天早点儿起来写作业,或者,干脆向老师实话实说,作业忘了写。”圆圆思考了一小会儿,大声地说:“还是今天写吧。”

  圆圆打开作业本,看着父母要进卧室,有点儿嫉妒地说:“你们大人真好,从来不用写作业。”尹建莉笑着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妈妈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按时完成。”

  一直写到很晚圆圆才完成作业。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圆圆都没再忘记写作业。

  圆圆也是一个粗心的孩子,经常犯一些让妈妈哭笑不得的错误。让她煎鸡蛋,她把蛋液直接打到了垃圾桶里,拿着蛋壳不知该往哪里放,最后才发现搞错了;妈妈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转了一圈,困惑地问妈妈:“你给我剪子做什么?”遇到这种情况,尹建莉绝不会责怪孩子,还说:“你真像牛顿一样啊!”牛顿专注于做实验,常常忘了自己有没有吃饭,还把手表当鸡蛋煮,正像圆圆一样丢三落四呢。

  圆圆读寄宿学校时,每次从家里返回学校,总发现某件重要东西忘了带。尹建莉这时多少也有些生气:路很远,一趟跑下来,得半天时间,还得向单位请假。但她从不像有些家长那样,火气很大地指责说“早就提醒过你了,怎么还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之类的话。

  尹建莉认为,就像割伤了手自然会觉得疼痛一样,孩子犯了错自然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痛苦和内疚,所以不用再责备她。尹建莉只温和地对女儿说:“这样浪费时间,真是太可惜了。”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

  圆圆上高一时,尹建莉送给她一部便携式CD机,本来是为了让她累了听听音乐。可是圆圆很快迷上了流行歌曲,每天都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高中学习那么紧张,稍有懈怠就可能会落后。尹建莉有点儿着急,对圆圆说:“小学作业有些是体力活,妈妈那时还帮你写作业呢。但高中不同,写作业时要思考,你这样一心二用,行吗?”

  圆圆听了说:“我知道了。”可此后依然我行我素,照旧戴耳机写作业。尹建莉和丈夫认真讨论了一番:圆圆现在听音乐的新鲜劲儿还没有过去,她现在是高一,也许到高二、高三学习特别紧张了就不会再听了。如果她特别迷恋音乐,就是不让她听,人坐在桌子前心可能不在书上。再说了,通过逼迫孩子学习,就算是让孩子提高了成绩,看起来是帮助了孩子,可这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因为这种帮助是通过挫败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而获得的。

  如果孩子必须放弃管理自己的机会或者空间来服从家长的安排,从而使成绩得到提高,这样的成绩提高是一个假象,不能从中真正获益。放开手不管孩子,培育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才是头等大事。

  于是夫妻二人约定: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再说这件事。不管比管可难多了,圆圆每听一次音乐,都是对妈妈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战。但后来,时间长了,妈妈终于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发现圆圆的CD机落满了灰尘:不知什么时候起,她已不戴着耳机学习了。问她,她说:“学习忙了,我可得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犯她那个年龄段可以犯的错误。3岁的孩子可以在广场上撒尿,成人如果这样做那就有伤风化会被警察带走;7岁的孩子听到一个老爷爷80岁了,他可能吃惊地说:“那不是快死了吗?”童言无忌,大人不会计较。读中学的孩子,忘记写作业,追星、逃课,都是他那个年龄段可以犯的错误。

  温馨点读

  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觉得书中的诸多事例和方法,都贯穿着对孩子的尊重。虽然大家都承认要尊重孩子,但是,真正能做到时时尊重孩子的家长并不多。在潜意识里,他们会觉得:小孩子嘛,当众批评也不必顾忌他的感受,小孩子懂得什么叫自尊!所以,他们要孩子做什么,也总是用命令的口气。

  但尹建莉不同,她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尊重孩子。甚至在跟孩子谈话时,她都要事先思量一下。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刚出版还未走红时,记者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拿起来随手翻一翻,心想家教书出了那么多,这本书也不一定值得买吧。然而读了前言后,立刻就买了这本书。

  前言讲的就是博士管孩子的事情,孩子沉迷于玩耍,博士为了对他进行礼貌教育,一次次把孩子从玩耍中拉出来。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把痛苦强加给孩子甚至最终毁掉了孩子!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作者尹建莉很专业,教育孩子时很懂儿童的心理。这本书对家长一定有帮助。

  采访尹建莉时,我问她家长在教育上最常见的误区是什么,她说是把孩子管坏了。我又问她最重要的育子经验是什么,她说,是别和孩子戗着来,做听话的家长。

  尹建莉说,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给管坏了。说到教育孩子,都认为家长给孩子的爱太多了,其实,多少爱给孩子也不为过,现在的家长不是给孩子的爱多了,而是管制太多了;不是把孩子爱坏了,而是把孩子管坏了。

  所谓听话的家长,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家长,平等地对待孩子的家长,是给孩子自由的家长。

  很多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就是“管制”孩子,其实管教和管制,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管教是教育孩子,管制是剥夺孩子的自由,不准孩子做一切在家长看来无益无价值的事情。

  孩子爱好写作,家长偏不准他写小说,把他课外阅读的小说给撕了,非得硬逼着他读奥数班;孩子不爱学钢琴,天天逼着他眼泪汪汪地坐在琴前……孩子本来是棵梨树,就因为苹果价钱好,好卖,父母就非得把他当成苹果树来种,还憎恨他为何结不出苹果。他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他富有破坏性的干预,他的孩子本是能结出许多梨子的。这样不懂因材施教的家长,多如牛毛。

  孩子把字写错了,不仅要训斥,还粗暴地撕掉他的作业本。家长不知道,当写字经常与挫败、痛苦关联在一起时,孩子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仅不爱写字,个性也会受到打压,结果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要想办法让写字和快乐的体验结合起来,比如把孩子写的字贴在显眼的地方,父母假装天天欣赏,让孩子觉得他写的东西很重要。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自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无知无识,把孩子管坏了。家长用他们的焦虑、紧张、担心,用他们措辞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引起孩子的紧张恐惧甚至强烈的犯罪感,致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品行不好的坏人,又恐惧手淫会伤了身体甚至影响以后的性生活——双重的心理压迫下,心理出现问题甚至引发神经官能症。家长正确的做法是,轻松地告诉孩子,这个就像你的青春痘一样,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反应,手淫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以后的性生活,只是次数不要太多,就像吃饭,吃太多了总不好吧。然后,家长就“忘掉此事”,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家长淡然处之,最后孩子也就不会“专注”此事。

  家长的管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至少无法培育出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因为是管制孩子——和孩子谈心,遇事和孩子商量不叫管制孩子,所谓管制孩子,是不准孩子做这个说那个——所以常和孩子发生冲突。这样的冲突如果多了,孩子的泪水多了。心中的委屈日积月累,一个在泪水和委屈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会健康吗?他会对人信任且抱有爱心吗?他的心里全是怨恨,怨恨父母的冷酷、生活的不公平。如果父母的管教方法非常粗暴,或骂或打,那么,孩子心里就不止是怨恨,甚至还有仇恨。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当然要管。事实上,如果孩子犯了错,比如偷了钱、上课迟到等等,没等父母审问,他已经心虚得不行——一个总是被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这时候,父母的责备,不会让他心生怨恨。他会觉得这是咎由自取。

  一棵小树,只要给它足够的阳光,足够的水分和在风中舞蹈的自由,再去掉偶然长出来的疯枝,它基本上都能长成大树、长成栋梁。可现在的家长,唯恐小树长慢了或长疯了,一会儿揠苗助长,一会儿又来砍它的枝、扯它的叶,用尽心思地毁掉了小树还不自知,还在那里哀叹:我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你身上了,你怎么不成才啊?

  养花的人都知道:一棵植物要生长得好,就要了解它的天性。它是喜欢潮湿的土壤还是喜欢干燥的土壤,它是喜阴凉的还是喜阳光的?喜阴的把它放在背阳的地方,喜阳的把它常放在阳光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通风。把植物放在不通风的房间,植物不得风,给它再多水再多肥,它也长不好。

  这个风就是自由。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卢梭说:“种种(教育孩子的)手段你都试验过,而没试验过的,只有一个,可是最有成效的,恰恰就是这个未曾试验的手段:有节制的自由。”

  的确,“不管”是“最好的管”。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凡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和选择,而不要处处监视孩子,不要把教育变成“管制”。

  有一位父亲对尹建莉说,他曾经责备儿子:“我们小时候也没人管,还不是靠自觉!现在,父母天天操心,天天管你,你还这么不自觉。”

  尹建莉说:“你可是说对了,因为没人管你,你就自觉,正因为你事事管孩子,他的事家长都在他前面考虑到了,都要及时给予提醒和叮嘱,孩子到哪里能学会自觉呢?”

  有两种家庭的孩子比较自由,一是家长像尹建莉这样有丰富的教育知识,能科学地教育孩子,不扼杀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呵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并引导孩子的爱好,遇到任何事,都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选择,除非这种选择有危险或者背离道德标准。

  还有一种对孩子教育粗放型的家长,他们可能文化不高,为生计所迫,对孩子的教育花的时间比较少,结果也能让孩子自由地生长。这种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还比较好。

  如果家长不懂教育,那就只记住一点:做到时时尊重孩子。此外,尽管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努力工作的榜样,做一个为人善良正直的榜样,然后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这样,孩子的成才几率可能更大一些。

  冰心说得有道理:“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生长。”

  因为,家长无知无识地管,其危害比不管要大百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