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和孩子一起最快乐

http://www.sina.com.cn    《家庭学校》 

  吴蓓 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3年回国。著有《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译有《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2005年9月在天通苑创办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家庭式幼儿园,后在房山某园开办华德福实验班。2007年11月,协助3位家长在西三旗枫丹丽舍创办华德福家庭园。现为北京华德福教育顾问。

  采写:冷玉斌

  2006年读到吴蓓所著《英格兰的落叶》,书里那份悠远、宁静,贴地而行的教育、生活智慧,和她把整个心灵所有反思奉献出来的坦诚,深深打动了我。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五年以后有机会与吴老师完成一次对谈。

  电话里吴老师亲切、随和,从“自然之友”讲起,结缘华德福,一直讲到正在进行的冬令营……近几年,因为一群人的坚持和守望,华德福教育已为更多人所知,所以,对谈最终留下的直接关于华德福的内容不是很多,更想将她近十年长长的人生有一个大致的呈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家长看到,有一种教育理想很深邃,有一种教育实践很执着,吴老师鲜活地启示我们,“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这个世界里,孩子和自然更和谐,孩子和大地更亲密,孩子和大人更轻松,这个世界,也带给吴老师很多很多快乐。

  谈到当年爱默生学院的同伴,吴老师说他们大多是在“寻找”,寻找心灵、寻找生活、寻找传统,如今在家庭教养这件事上,众多家长也在寻找,寻找适用的教育智慧,寻找恰当的亲子关系,寻找合宜的教养方式。但不用着急,来听一听吴蓓老师的讲述,愿书外的每一个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努力保持警觉,让事物顺其自然,那么,奇妙的事情就将发生,肯定会找到你想找的,像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所说,“遵循你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你就把自己放在一条早已等待你的轨道上——你便开始遇到你想要遇到的人,而且他们会为你开启心门”。

  一定要有办幼儿园、跟孩子交往的经历,才能了解华德福教育真谛,书上看得再好还是书上的,只有实实在在做了,你的体会和感受才是最深的。

  冷玉斌:大家都知道吴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华德福教育,其实在之前,您已经是“自然之友”的成员,参加环保活动会接触到教育吗?

  吴蓓:“自然之友”是北京的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它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在中小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我参加过几次环境教育的培训,在活动和游戏中让孩子树立环境意识。

  冷玉斌:第一次接触华德福教育就是跟“自然之友”有关?

  吴蓓:德国有个“拯救未来”基金会,他们希望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少走环境弯路,连续四年邀请“自然之友”成员去考察环境教育。在别的学校,老师或学生向我们介绍如何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唯有华德福学校,安排我们观摩上课,看了以后我意识到环境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课,而是融入到所有课程里,比如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播种、收割、磨面、烤面包,经历这个过程,孩子吃完面包,老师发现桌上一粒面包屑也没有。

  冷玉斌:还记得当年初见华德福学校的情形吗?

  吴蓓:哎呀,那真是太美了!在秋天,走过一片树林,身边飘落下金黄色的叶子,像进了一个公园,根本想象不到里边有个学校。再往前走出现一间小木屋,是学校自然常识课的教室,木屋外面有一片菜地,还有各种花,像个农家小院。教室里面的装饰、布置全部来自大自然,小种子和豆粒装进小瓶里搁在教室一角,还有采来的干花沿墙壁自然垂下来。教室里非常亲切、非常温暖,当时就觉得这是我梦想中的学校,我的女儿在里面上学就好了。

  冷玉斌:非常动人的田园景象。

  吴蓓:华德福认为环境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每天看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每天看到花儿绽放、四季变换,地里种子发芽、作物长大,那种心情截然不同。前些天读叶嘉莹老师整理的顾随先生讲诗词的笔记,上面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真正伟大的诗人,他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有一半是来自生活,一半来自书本上的学习。我想,现在的人看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知识,但生活是贫乏的,孩子周一到周五去上课,周六还要上作文班,没有生活,写东西只能是用书上的词语拼凑。

  冷玉斌:跟华德福教育只有一面之缘,之后怎么会想到出国学习?

  吴蓓:1999年我去德国接触到华德福,第二年十月底,又到日本参加华德福亚洲地区会议。开会第一天参观东京博物馆,到达那儿还没开门,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就在博物馆对面散步。我和美国的Jim先生走在一起,交流中讲到“Save our children”(拯救我们的孩子),没想到,他就站在我面前说:“你应该出国学习华德福教育,如果想出去的话,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

  回国以后,我想既然有人帮助,对华德福又很好奇,就试试看吧,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完全走上另一条道路。我当时所在的大学同意保留公职一年。第一年学完,我还想继续学,我就得把档案从单位转到人才交流中心,这一转,命中注定我再也回不去了。

  冷玉斌:您是在2001年8月到达英国爱默生学院,这个学院是个什么样的机构?现在回想起来,在爱默生学院学习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吴蓓:全世界有几十所华德福师资培训学校,爱默生学院成立于1962年,学校有华德福教育专业、艺术专业、英语专业、活力农耕专业,还有讲故事专业。

  我的收获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课堂学习。有时一上课,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分组讨论,讨论结束便下课。比如开学第一天,让每个人说说0∽7岁的经历,六七个人一组。我想这么当老师太轻松了,都不用备课,提个问题讨论一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慢慢地我领悟到,有些事情,再好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一个答案,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分组讨论时,大家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阐释。一学期下来,我感觉到从同学那里学到的不亚于从老师那里学到的。

  学期结束,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别出心裁。有一门课,老师要求学生把一学期所学内容画出来。还有一门课是分组表演一学期所学的内容,这样不同的小组在表演中会抓住本组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各组全部表演下来就把一学期的功课温习了一遍。

  学校设有选修课,我选修的是活力农耕,选择戏剧表演的同学期末就要汇报演出,我发现,当学生去演出的时候,他们会发自内心、主动地想演好。主流教育是通过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感受到的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汇报演出,学生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压力,那么多的观众在看演出,而且大家都认识,怎么能够马马虎虎?

  另一部分收获来自劳动。我一入学就看见学生们很自然地参加各种劳动,原来学校课程规定了每个学生必须承担的义务劳动,如准备早餐、办公楼清洁等。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既享受到大家庭提供的服务,也服务于这个大家庭。

  我喜欢在地里劳动。选修课我选择活力农耕,假期我也选农耕作为勤工俭学的内容。我写的留英日记《英格兰的落叶》,其中不少的内容都是来自在地里干活时的感受。

  周末,我到中餐馆打工,到宾馆做清洁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压力,我需要挣钱支付食宿费用。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在中国我是大学老师,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我想,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的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钱,让孩子也去打工挣一点零花钱,这既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能接触不同的人,学会去做事情。

  总而言之,这一年多我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一边成长,感觉非常快乐,这段时光也成为我日后重走一条人生道路的力量源泉。

  冷玉斌:留学回国,你就投入实践了?

  吴蓓:我总共在英国学习了十七个月,回国以后,我想不可能办小学,又不知道怎么办幼儿园,就先翻译华德福的书籍,译好以后却找不到出版社。一些出版社说现在的书想要家长喜欢就得讲如何考上哈佛、北大,华德福教育好是好,让孩子快乐成长,但没有销路。我一直找到第十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算碰到编辑愿意出版。

  后来有位家长在网上看到我的文章《参观华德福学校》,就鼓动我办一个华德福家庭幼儿园,我当时不知道办幼儿园那么难,就稀里糊涂办起来了,后来才发现自己非常无知,好在我和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再加上国外老师的帮助,情况才慢慢好些。但也正因为无知,当时学到什么就写在周记里,所以有了第二本书《请让我慢慢长大》。

  我现在有勇气到外地讲华德福幼儿教育,就因为自己有办园的亲身体验。一定要有办幼儿园、跟孩子交往的经历,才能了解华德福教育真谛,书上看得再好还是书上的,只有实实在在做了,你的体会和感受才是最深的。 吴蓓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