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挖掘孩子的潜在天赋

http://www.sina.com.cn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我们的文化只推崇外向型的生活方式。对内心的旅程,对探求自我重心我们不以为然。正因如此,我们失却了自我的重心,只得再次寻找。”

  ——Anais Nin

  珍妮特是一位母亲,有两个孩子。她对我说,看着儿子科林在棒球场上的表现,她实在看不下去了。科林八岁大,刚加入棒球队,只参加过几场比赛。珍妮特坦言道:“他的队友们都迫不及待地奔上球场,只有他畏缩不前,这让我太失望了。”她和丈夫都怀疑科林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参与这项运动。做击球手时,科林的进攻表现也不够积极。像电影《为人父母(Parenthood)》中史蒂夫·马丁的儿子一样,球来了,他只是有气无力地挥挥球棒,球却和他擦身而过。杰夫是一位离了婚的单身父亲,他很担心十一岁大的女儿莫莉。“跟人说话的时候,莫莉不看着别人,却总是盯着自己的脚丫子看,”他说,“她说话很慢,有时话说到一半还会停下来考虑措辞。一想到别的孩子可能会没耐心听她把话讲完,我就很担心。有时候等不及了,我就替她把话说完。这样做可能更糟,因为她干脆不愿意再说话了。”

  内向的男孩

  所有气质内向的人都会受到一定的歧视,但与内向的女孩相比,内向的男孩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我们的文化一般不喜欢安静、温和、喜欢阅读等独自活动的男孩子。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一词意味着自信、主动、勇于冒险和无所顾虑。任何对这种俗套的挑战都会受到质疑。只要想想儿童电视节目的偶像人物、已故的弗莱德·罗杰斯遭受了多少攻击,你就知道了。“罗杰斯先生”常被人嘲笑过于女性化、过于好心肠;也常有人说他是同性恋(其实他不是)。事实上,罗杰斯先生唯一的“罪状”只在于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男性行为的榜样,这种行为的表现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研究证实,人们常用温柔、娴静和体贴来形容内向的女孩,而同样的特质放在男孩身上则被称为懦弱、消极和懒惰。如果你的内向孩子是男孩,请务必帮他树立起对自己的特质和能力的信心。鼓励他参与一些既能发挥他内向优势、又被外向世界所欣赏的活动。比如,建议他去学武术,加入摄影小组或科学俱乐部,或者学一门乐器。我就认识一个内向的孩子,因为舞跳得很棒,他在就读的高中很受欢迎,尤其是在聚会上。谁知道呢?也许你的内向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下一个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比尔·盖茨、泰格·伍兹或者托比·马奎尔——他们都是内向的人!

  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外向的世界后,许多内向孩子的家长开始为孩子担忧起来。我们的文化不欣赏内向的气质,这是事实。在今天的社会,口才和驾驭社交的能力等外向的品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我们强调“动起来”、“走出去”、“说出来”、获胜和进取。有一种说法是,美国的发展,靠的就是那些能迅速适应新群体新环境、敏于行动、志在必得的人。所以,不论性格内向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一个内向的孩子终将承受一定的文化偏见。

  社会学家把北美洲的文化理想概括为群体认可、自信、外在成就和成功,强调积极和突出的外在表现,这些标准已经被几乎所有的环境所接受,包括各类机构和教育系统,而它们正是内向的孩子即将面对的环境。

  更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当中。这对内向的孩子是个考验,因为对他们来说,此时进行家教会有更好的效果。长大一些后,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环境。许多学校不允许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来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环境。很多内向孩子的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对社交能力的过分关注让家长甚至一部分老师认为,所有的孩子(甚至包括幼儿和学龄前的孩子)都应当把努力结交朋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成长的首要目标。

  一个人与其自身文化的协调程度会对他的自信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美国社会更推崇外向的气质,这种偏好也逃不过感觉敏锐的内向孩子的眼睛。我曾经与一对夫妇共事,他们有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叫吉尔,就读于一家有名的幼儿园。那家幼儿园用自制的社会关系网图来描述一个班里孩子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幼儿园向我的同事展示了一张这样的关系网图。幼儿园园长指出,从图上可以看出,吉尔平时的玩伴只有一个,鉴于此,幼儿园建议他们帮助吉尔改进她落后的社交能力。关于这点,吉尔问父母:“泰瑞老师说,汉娜和我必须要和所有别的孩子玩。但是,除了我,班里只有汉娜懂木乃伊。而且,她也喜欢和我玩假扮考古学家的游戏。我们俩这样在一起玩有什么不对吗?”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外向的气质。研究人员把社会文化划分为两类,即“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偏爱直接明了的交流方式,其文化理想表现为关注外部世界的现实和实际细节。美国、德国和瑞士是低语境文化的代表。这类文化关注人和事物,注重决策和行动的速度,崇尚轻松自在、有亲和力的社交方式。在这种环境中与人谈话时,你不需要仔细推敲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气质多样化的优势

  《纽约时报》最近报道了一则刊载于《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的消息。消息称,英国、德国、荷兰、法国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正试图进一步证明脑神经生物学与个性特质的相关性。这些研究者想知道,为何大自然没有选择在物种身上造就单一的标准个性,为什么大自然坚持让一系列不同的个性特质存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对基因和环境是如何影响个性的各个方面做了研究。研究起始,他们观察到动物身上具有一系列与人类相似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分属多个不同的个性维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内向-外向性格连续体。他们得出结论:把人和动物的一系列行为反应编入基因能够让他们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基斯·范·奥尔斯博士在德国的研究发现,在食物匮乏的年份,敢于大胆行动的雌性山雀的生存表现优于行动迟疑的雌性山雀;而行动迟疑的雄性山雀的生存率却高于行为大胆的雄性山雀。在食物丰足的年份,情况正好相反。范·奥尔斯博士最后得出结论:当食物匮乏时,胆子大的雌性山雀能够把精力用到觅食上;而行动迟疑的雄性山雀较少参与和同类的争斗,所以消耗能量更少。当食物充足时,胆子大的雄性山雀能够打架觅食两不耽误,而行动迟疑的雌性山雀也不必为了生存参与争斗。

  对动物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分析环境与基因哪个对个性的塑造作用更大。动物的寿命比人类短,所以跟踪研究几代动物得到结果的速度要远快于对几代人的研究。研究鬣狗的塞缪尔·高斯林博士表示:“如果人类的母亲同意在分娩后调换孩子,那么这样的研究将会非常有价值,但是她们不会同意这样做”。

  所有这些研究的研究人员都发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它)们的气质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和人类一样,动物也拥有稳定连贯、持续终身的气质。

  与低语境文化相比,高语境文化注重审慎含蓄的表达方式和非言语性的暗示。日本、北欧诸国、美洲印第安部落文化和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这些社会重视感觉、思想和情感等内心世界的活动,青睐较为从容、审慎和复杂的社会行为。来自这类文化的人具多面性的特点。在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们的眼中,他们甚至是神秘的。在高语境文化中,一个眼神能够传达很多的深意。

  研究证实,大多数西方文化都把外向的气质表现奉为行为标准。由于内向的人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内心世界,那么在不太涉足这一领域的外向的人看来,他们就显得非常神秘。对于喜欢甚至要求知晓别人态度的外向的人来说,内向的人的这一特点就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外向的人觉得内向的人(甚至包括内向的孩子)冷漠、不够积极和自信,总是一副藏着掖着、神神秘秘的样子。而内向孩子从外界反应当中获得的信息是,他有些不对劲,他不应该像她现在的样子。

  邦妮·戈登是一位教育学硕士出身的教师和研究者,她做了一项调查,目的是探究外向的人是否因为更符合所处社会的文化标准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她采访了258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中既有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人。她询问了这些学生在不同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朋友圈子)当中的自信感以及他们内在的自信感。不出所料,外向的人感觉更自信。对外向的人而言,实现目标是他们自信心提高的首要条件。而对内向的人来说,要提高自信心,首先要获得的是被他人欣赏的感觉。

  这一事实对抚养内向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在探讨个性类型的《天赋各异(Gifts Differing)》一书中,伊莎贝尔·梅尔斯(Isabel Myers)谈到,外向已经被看做是一种健康的社交化表现,而非仅仅是一种气质类型,这一点使内向的人在西方文化中陷入不利的地位。

  身为家长的你负有双重的职责。其一,你要为孩子重塑以下的观念,即内向是一种气质类型,而非外向失败的表现。这一做法的重要性在于,要让孩子更坦然地接受自己,使他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不再感到羞愧。其二,下面的章节也将谈到,就是你要帮助孩子获得在外向世界中健康成长所需的工具。

  或许,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你的孩子,肯定他的气质。当自己的气质被外界所接受时,内向的孩子就能获得实践、发展外向能力所需的自信。正像戈登研究中那些内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们需要别人理解,重视他们的天性和能力。

  内向性格的优势

  “改变想法的同时,你的世界也跟着变了。”

  ——Norman Vincent Peale

  尽管任何两个内向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比较相似。可遗憾的是,我们已经知道,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往往会遭到他人的轻视和误解。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内向的人,外向的人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美国,外向者的人数是内向者的3倍,在这一事实面前,美国文化无疑会推崇行动甚于思考。在我看来,美国文化甚至在推崇过度的行动。内向的人有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就是用思考来平衡行动。如此一来,外内的人就能把内向的人的视作生活的“锚点”,并抵消掉自身疲于奔命的倾向。内向的人提醒我们三思而行,提醒我们放慢速度,也提醒我们享受闲适,静心思考。

  内向的人拓展了人类生活的可能性,让我们知道,生活并非只有一种。如果缺乏内向性的平衡因素,外向的人就会变得过于外化,过于依赖他人的看法。内向的人可以向外向的人展示自省生活的价值,并提醒我们所有人,每个人的视角都有其价值和用途。外向的人可能会过于以他人为导向,以致顾不上思考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外向的人有时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内向的人则证明了停下来品味自省的重要性。内向的人行为深思熟虑,表明了从容行动的益处。他们提醒我们放慢生活节奏、保存精力和恢复自我。即使是外向的人也需要不时地从喧嚣中抽身。在这点上,内向的人能让外向的人看到,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感觉悠然和舒适。

  内向的人喜欢集中注意力对一件事进行深入的探索,并能树立长期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建立在完备思考的基础上。他们喜欢评价自己的行为成果,喜欢充分品味他们已有的成就,而不是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个挑战。内向的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生活在当下,如何去欣赏一个梨上的一点晕红,金银花的阵阵芬芳,花园里鸟儿的几声啼唱。他们提醒我们静下心来倾听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