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学这个?

http://www.sina.com.cn    《学习是对人生应尽的礼仪》 

  为什么要学这个?因为考试不会考!

  “帕特里克!够了吧!”

  “哎呀,你就别再问了!”

  这是在初中和高中时,我最常听到的来自周围的抱怨声。由于我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拖延下课的时间,所以经常引起周围同学的极大不满。虽然耽误了大家的下课时间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 “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我的学习原则。

  我所上的初中和高中,每个班里约有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当然,需要上大课的时候,也会有几个班一起合上的情况。众所周知,在课堂上,下面听课的学生越多,讲课的老师就会越忙,每名学生提问的平均时间会越少,也不可能能“照顾”好每一名提问的学生。因此,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准备好自己想问的一大堆问题,然后在上课之后对老师进行潮水般的提问,更“过分”的是,即使下课我也“不放过”老师。因为我明白,仅靠“讲解”是不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到某一个知识点的,必须要配合“提问”环节才能完全地消化。

  在学校里,学习的极限只会停留在A+(或者100分),但在整个人生道路当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用A来衡量自己的知识面是并不明智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站立的地方之外,还有许多你没见过的高层建筑,而且,在中国更是有着地球的最高点—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因此,如果我们仅靠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去闯荡社会,很有可能会成为“井底之蛙”。

  如果我们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登山的话,那么计划登上喜马拉雅山的人和计划随便爬个小山头的人的准备工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前者为了征服喜马拉雅山,除了装备之外,在体力和精神力上的准备也会比后者更为充分。

  学习也同样如此。如果把学习目标定为A,那么复习的强度和得到的成绩很难会突破A。当然,想去得A会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达到目标成绩的话,将来的学习动机很有可能会一天天减弱。而且,A等学生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对考试之外的知识通常并不感兴趣,也不会花时间去进行研究和学习。

  但是,对于我来说则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因为考试里不会考”,所以更有必要去学习。确实,我的求知欲的确比一般人要强许多,而且我也承认这很容易遭到周围人的误会,大家会认为我多少有些做作。但是,我始终觉得,正是因为考试里不会考,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机会就很可能会永远消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即便老师告诉我“这并不是学习重点”,但我还是会依然“紧咬不放”并探究到底。而且,我经常会给老师打电话和发邮件,坚决执行“不得到满意的答案,决不罢休”的学习原则。而且,我每天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拿着教科书去教务室“骚扰”老师,以至于有些老师甚至和我开玩笑道:“要不要把帕特里克的桌子和椅子搬到教务室来?”

  是的,我所制定的目标比老师和父母希望的更高。也就是说,我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不限于教学目标以内的内容。通常在做一些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时,我不仅会达到老师所提的要求,而且还会专门写一份报告。当然,这种做法有时候会遭到一小部分同学的嫉妒。有时,少数不太了解我的同学甚至会用鄙视的口气向我说“帕特里克,你这是在讨老师的欢心吗?”“你真的那么喜欢学习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会不时地出现。

  其实,每当听到这些言论的时候,我都觉得无比冤枉。我觉得在学习的道路上,即便没有爬到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只要百分之百地努力过,为之奋斗过也就可以了。

  少数同学的误会确实让我感到心痛,但另一方面,周围绝大部分的同学是非常认可并支持我的。因为,他们明白我是真心喜欢学习,这就像他们喜欢玩电子游戏一样。是的,我只是和大部分同龄人喜欢的对象不一样而已。就像喜欢玩电子游戏的朋友通关时所发出的欢呼雀跃的叫声一样,我每解开一道难题也是非常兴奋,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我承认,我的学习方法在经验交流时的针对性并不是那么强。因为,我经常会花上一大把时间去学“考试中通常不会出现的知识点”。有些人会向我提问“为什么要学考试中不会出现的题?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和体力吗?”或“你学那个有什么用?又不会给你加分”,等等。

  是的,我承认。确实,即便是我把所有的教科书倒背如流,老师也不会给我120分!因为,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无论答题有多出色,得到的分数也不会超过100分。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会怎么样呢?如果因为“考试中不会出现”而放弃学习,那么将来出现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难题时,我们是不是还要重新去学?反过来说,你学到的知识点越多,以后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会不会变得越少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在我们年轻并精力旺盛时去

  学这些考试中不会出现的知识点,把它看成是对未来的投资一点也不为过。

  说到投资,我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把经济学理论套用在学习上呢?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每天1小时考取满分”之类的考试参考书,而且也有许多人提倡用“聪明的做法”去学习。稍微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并且和我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截然的对立,两种观念格格不入。必须要说的是,对我来说这种学习方法一点儿意义也没有。为什么我们要把花上十几年学到的知识,等到高考一结束就从大脑里抹去呢?

  我的学习方法确实会让人感到“疲惫”,但从结果上来讲,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成就感。而且,由于我“紧咬不放”的学习风格,再加上还会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的习惯,在同龄人中,我的知识面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较突出。有趣的是,这种知识面上的“深度和广度”,在上初中、高中时并没有体现出优势。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比起死记硬背来,我更注重的学习能力,包括我之前所积累的优势马上就体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从平时的学习当中给未来进行“投资”,才是真正聪明的方法。虽然我不敢断言我的学习方法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我衷心地希望后面介绍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能为读者朋友们提供有用的帮助,能够为大家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丁零零,丁零零……”

  读初高中时,我的早晨是和每天凌晨5点钟准时开始响的闹铃声一起开始的。大家也明白,沉睡的时候刺耳的闹铃声不仅仅是“不速之客”,更像是我们咬牙切齿要打败的“敌人”。每次都想把闹钟用力扔掉,让它滚得远远的,总想着再多睡会儿,但每次胜利的女神总会站到闹钟那边。

  我艰难地起床,揉着惺忪的睡眼去的地方不是卫生间,也不是厨房。我是心甘情愿地走到书桌前。比起对于闹钟的憎恶,我对书桌可是充满了感情。上学期间我每天都会利用早晨的时间来进行预习。

  上学前1小时,把当天要学习的内容大致浏览一下,虽然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这种预习的效果可是会让你大吃一惊的,它甚至会比你预计的效果要好两倍。

  当然,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要有起床的意志、打败睡意诱惑的意志。有些人听到这些话,也许会在心中充满疑惑和不满:“每天学到很晚才睡,早上起来饭都不吃就跑去学校,才能勉强不迟到。在这种情况下,还说什么‘上学前1小时预习’?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不满情绪。这并不奇怪,我周围的朋友有时候也会是那样的反应。

  那我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又是何种心情呢?我早上起床就是那么简单的吗?难道我是前一天的晚上6点开始睡的,所以第二天凌晨5点就可以轻松地醒来吗?答案肯定是“不”。我也和大部分的学生一样,每天晚上睡觉都没有早的时候,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两三点以后才能入睡。但是,我会每天“尽一切力量”在5点钟起床,每天必须做好1小时的预习工作后才出门。也许你会问我,只睡两三个小时,难道不痛苦吗?—当然痛苦。觉得痛苦才算是正常的反应吧。每天早晨我都是伴随着“今天真的无法离开这床半步!”“啊,真是讨厌死了,真不想起床啊……”这样的挣扎才起床。有时闹铃声都无法把我叫醒,这时如果妈妈过来叫我的话,我和妈妈说话的语气常常都不太好。

  之所以我会那么拼命地预习,是因为预习的效果可以“补偿”这一切的痛苦挣扎。

  新颖的和陌生的事物,往往会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害怕和紧张感,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掌握它们。这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本能反应。一次也没去过的地方,一次都没见过的人总是让我们感到紧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接触那些一次都没学过的,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肯定会让我们恐惧和紧张。但是通过预习,那种对新事物的恐惧感就会自动地消失。在我看来,只要那种恐惧感消失,把未知的事物变成熟悉的,这时候进入了解之门便会变得轻松,变得易如反掌。

  从来都没听过、没见过的新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第一次接触到,和你提前了解后再听老师讲解,这在理解和背诵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预习的话,你就能了解自己已经理解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点又比较难接受。带着这些印象,你再在课堂上听老师授课时,自然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明确你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学习的部分、需要花大力气重点突破的部分。

  在这种意义下,预习可以说是最积极的学习。在别人告诉你之前,你自己要找出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以及你该知道的知识。通过预习我们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单纯地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而是我们自己寻找自己本该吸收到的知识。如果一直保持有这种良好的习惯的话,我相信学生们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兴趣会越来越高。

  自信,这个伟大的东西,也是预习所能带给我的效果之一。我们就是为了知道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才去学习的,所以“不知道”本身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有东西不了解,不懂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不过,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不能流利地回答,书上的知识看起来总是特别生疏的时候,无论是谁,无论他的心理素质再好,可能都会有点儿尴尬吧!通过预习的过程提前学习了解到课堂上的内容,而后带着这种“熟悉的感觉”去上课的话,就不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提问而躲避老师的眼睛,更不会担心课堂上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内容而头痛、担忧。当然啦,我们也会更积极、更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能学到更多。

  实际上,如果我们进行过预习,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也会变多,可以成为最常发言的,课堂上活跃的学生。说起来很奇怪,这也是有“瘾”的,当我第一次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后,自身感觉到的成就感和快感也促使了我坚持预习。这难道就是我成为“预习至上主义者”的原因?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我并没有为预习做多么烦琐的准备。我的“预习”方法其实很简单。

  第一,要把当天所需要学的教科书内容提前阅读一遍。

  第二,在阅读知识点的时候,有不理解的或者不懂的内容,及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第三,上课的时候,一边温习提前记录的内容一边听课,如果不能理解老师的讲解,另外再找时间向老师提问。

  第四,下课后把老师对你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的问题的讲解、说明,以课堂上听的内容为基础,整理一遍。

  看上去这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吧!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黄金宝典”,但是凭着这个方法,我发明出了“我自己的教科书”。教科书上没有的,我另外整理出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我的教科书的特点。和那些考试期间通宵达旦地学习来“临阵磨枪”的突击分子不同,单是这本笔记本,就可以为我的复习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其实不仅仅是学习,在最初接触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做了一定程度的“情报工作”,绝对可以更简单地适应情况。直到现在,无论做任何事,我都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记得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在毕业宴会举行的场所遍寻每一位老师,向他们询问了关于高中生活的种种问题:高中和初中的区别是什么?高中阶段的学习更要注意哪些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事先准备了一大箩筐,当时我拿着高中入学手册,怀揣着这许多的问题,仔仔细细地做了一次“深层访谈”。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我很极端,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一点:其实那么做也是有原因

  的。我的父母之前没有在美国上过学,所以不大了解美国孩子们的高中生活,能够给我提供

  我想知道的正确“情报”的就只有老师了。何况,毕业宴会可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和更多的老

  师交流的最佳机会呀!这也是对高中生活的一种“预习”。毋庸置疑,这一声势浩大的“预习行动”在我升入高中之后,为我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帮助。

  如果我们用心仔细观察的话,周围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往往都是有各自原因的。尽管原因可能各异,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足够努力。班上考第一名的同学每天都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情,下课后他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回家之后到底在做什么。无论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公开的努力,还是深藏不露的默默努力,都是能够拿到好成绩的原因。事实上,每一个学生也许都不会否认,自小学毕业后,我们便不可能偶然得到满分,那种“随随便便考考就能拿第一名”的“便宜买卖”已经变成海市蜃楼了。通过浮皮潦草的学习就能拿到首屈一指的骄人成绩,或者说不努力而拿到好成绩,那简直是不可能的,那种异想天开应该会让人觉得非常可笑吧!

  在我看来,升入更高一级的时候,在所有的事情当中,努力和结果最成正比,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学习。骗术和谎话、偶然和运气、投机和钻营,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唯有脚踏实地地努力才是正途,而预习则不失为一条捷径。也许你会觉得预习这个方法太普通,或许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如何学习,再也没有比踏实地努力和完善地准备更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我的秘诀和制胜宝典!怎么样?你的想法现在有没有一些改变呢?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