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用死记硬背也能记住

http://www.sina.com.cn    《学习是对人生应尽的礼仪》 

  不用死记硬背也能记住?联想思考

  作为学习多年的莘莘学子,谁都可能曾经想过“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或者“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这样的问题吧!我也毫不例外。我认识和了解的一些同学,常常在学某些科目的时候,感到当下所学的内容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弄不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由此便觉得空虚无比。

  产生这种怀疑和疑虑的原因是,那些学生把特定的一个科目单独地分开来考虑。在初中、高中所学的课程,是把构成这世界的所有要素分为若干个科目后,再高度概括、总结后教授给我们。我们平时所学的核心科目,一般都是各个国家的母语、科学、社会学等。

  我们读书的层次越往上升,科目也就分得越细。科学科目再细分为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社会科目再细分为地理、历史、经济等。各个科目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从一条枝干上延伸出来的兄弟关系。只要认识到这样的整体结构,那么,你也许就会懂得,在学校里所学的,不存在一点也没有用的、不必要的科目,它们都是从一条根茎上生发出来的科目,无论少了哪一个,要完整地了解世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把理解整体的方法叫做“联想思考”。如果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科目用联想思考法加以整理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非常新颖和惊人的东西。

  在上高中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在“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课堂上,老师用一张照片便让我们在班级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那张照片上,身穿红色T恤的韩国人挤满了整条街。当时,我们用2002年世界杯以后发行的教科书上课,在教科书里收录着韩国民众在街道上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照片。

  其实,美国人最喜欢橄榄球(football),对英式足球(soccer)并不感兴趣。还有,对他们来说“上街助威”本身就是很陌生、很新奇的现象。举国上下身穿同样的T恤,民众自发地走上街头,还一起唱歌、鼓掌、呐喊,对于美国的学生来说,这一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更不可接受的是,呐喊助威的人群占领全部街道后,嘈杂地按着汽车喇叭的行为,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以他们的经验来说,肯定会立即跑来一个警察就地开出罚单。

  不管怎样,老师就拿着这张照片说明,从英国开始的足球怎样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老师还进一步给我们讲授了关于“世界化”的故事。之后,老师还补充介绍了一些美国和韩国的文化差异,然后向我们提出“这些文化差异到底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整个课堂上,我们仅借着一张照片讨论了很多事情—这个过程就是联想思考。利用一个素材或者一个主题,联想与其相关的多种信息,思考整体结构,这就是我所说的“联想思考”。

  再举个例子吧。我们曾经上过一门叫做“相关美术”(interrelated arts)的课程,负责讲授这个课程的共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另外一位则是美术老师。

  首先,美术老师用幻灯片向我们展示毕加索的名画。看完幻灯片之后,英语老师紧接着向我们说明毕加索所在的时代,其文化是怎样发展的,流行些什么。接下来,便给我们介绍毕加索的画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文化所起到的深远影响。

  同时,老师也会向我们介绍哪些文学作品切实影响了毕加索的作品诞生。这些就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题。就像这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学问联系起来的学习过程,就是联想学习的基本要略。

  我本人便属于非常积极地活用联想方法学习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学习是一种调查(research),也是更接近研究工作的。因为我从事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信息搜寻工作,并且把那些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整合考察。老实说,一声不吭、安分守己地端坐着,把教科书一页一页地翻来翻去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我的作风。

  根据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所得信息归类,再分别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自己所能掌控的东西。尤其是在英语和社会学、科学和地理、美术和文学等互不相同的科目之间寻找联系点,这可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寻找隐藏的图片游戏一样,逐个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连接链的话,很快就会懂得学习的“整体结构”。这是一种“脑图”(mind map)技法,就像在脑海里勾勒了一幅地图一样,是一种一边理解概要,一边进行整理的学习方法。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科目里面利用联想思考法,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单元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更像一棵树那样,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在生物科目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在动物的单元里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都像一棵树的形状那样,是相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像这样把每个知识点当做一个整体来理解的话,你完全不需要死记硬背或者花费太多额外的精力,也可以很自然地、轻而易举地记住。

  我在课堂上做笔记的时候,笔记本的一侧会留有一点儿空间,在那片“自留地”内,我会用小字做记录、批注。那些记录的内容,往往与别的科目、别的单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比如在科学这门课的笔记本上,我会记录:“这在社会课程第某某单元、数学课程第某某单元里提过。”诸如此类的备注不胜枚举。我就是这样把单元和单元之间、科目和科目之间的关系理顺,或者找到连接链以进行追踪和更深入的学习,通过长期的实践,这样的东西既有效率又富有趣味性,我总是乐在其中。

  虽然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按照科目区分的(比如说:第一节数学,第二节英语……大多数

  学校的课程都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但是我自己学习的时候,会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打破科目之间的界限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操作,并不是学完数学后紧接着学社会科目,而是学习数学的同时,总会不自觉地考虑能不能找到与社会科目相联系的连接链。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是把课堂学会的东西单纯地记住,而是一种远远高于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能够触及到更深更远的范围。

  我的联想思考是不分时间和场所的。比如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我也会把我的思考范围扩大。

  比如说,巴林顿的星巴克和伦敦的星巴克,还有韩国弘益大学前面的星巴克都是采用同样的配方制造出咖啡,室内装潢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真要找到什么不同点的话,巴林顿的星巴克里面有很多黄色头发的顾客,而弘益大学门口的星巴克里面则是有很多黑头发的顾客。啊?难道只有这个吗?反正,在美国和在韩国喝的咖啡无论味道还是外观都一样的事实,恰恰彰显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潜移默化的关联。我会习惯性地把这些突然浮现在脑海的想法一边整理,一边发展对“世界化”的想法。

  联想思考是一种进步的过程,是把个别的、独立存在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后继而进行汇总,使其成为自我知识的一部分。一旦这些知识遇上特定的经验时,经过环境的催化作用,会在不经意间成长“进化”成惊人的智慧。

  我一直都认为,在世界的行进过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因为信息、知识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它们的目标所在,终极指向也一定会是人类。概括地说,就是“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如果在历史课和数学课中惊奇地找到了联系点的话,我会在下课之后马上去请教老师。在我了解这些知识链接的基础上,我会再和别人进行沟通。这样的话,增加的知识一定会以别的形式回报给我们。实际上,通过与老师们的对话、交流,我曾有过很多这样的经验。每逢此时,我都觉得自己的知识或者智慧的总量会一下子变得充盈起来,这种满足感无疑会让我觉得心情格外愉快。

  再次重申一下:我们在学校学的各个科目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英语、数学、历史……这些领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就像是这世上的所有现象一样,都是在相互影响下才发生的。所以把每个科目单个地人为分开后,如果我们再想了解世界,这就像光看一个轮胎就想了解整个汽车一样。有个故事叫“盲人摸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知道这些知识的系统性或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你也许会觉得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当中的经验简直是两码事。以这种状态步入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话,你会因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而迷茫,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如果把“学习”带入到生活当中,提前做好更有意义的准备的话,“联想思考”无疑会成为您的独门秘笈,会帮助您找到揭开生活奥秘的那把钥匙。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