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孩子的严厉也“遗传”?

  从小到大,我和母亲的关系都很紧张。母亲虽然在生活上对我关心得无微不至,但性格急躁又独断专行。记得小时候,她常常为一些小事对我非打即骂,根本不考虑我的感受,也不给我申辩的机会。现在我已年过三十,母亲有时还会责骂我,我忍不住就要顶撞她。我和她像是一对天生的冤家,没法好好相处。

  结婚后我有了一个女儿,怀孕的时候我曾暗暗发誓要温柔地对待孩子,不要像我母亲对待我那样。可是,女儿出生之后,一大堆的家务和工作让我心力交瘁,女儿又特别爱哭,弄得我根本没耐心,经常会厉声责骂,甚至还会打上几巴掌。

  现在女儿5岁了,看得出来,她很怕我。老公指责我说:“你不是最恨你妈小时候对你又打又骂吗?你怎么现在跟你妈一样呢?”

  他这话让我很心惊,是啊,我曾经发誓不能像我妈那样对待孩子,现在怎么不知不觉向我妈靠拢了呢?难道这也会“遗传”?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我真的有些害怕。因为小时候总是怕做错事被责罚,我一直胆小怕事,遇到事情常常没主见,自信也比较差。我要是像我妈那样,我女儿以后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呢?

  我真的很想改变对女儿的态度,可我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我要怎样做,才不会重蹈我母亲的覆辙呢?

  ——一个想改变的“70后”母亲

  想改变的“70后”母亲:

  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观念、行为方式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超过我们对自己的理性认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在自己原来生活的家庭中所受的养育方式和她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一个从小被母亲宠爱、宽容的女孩,长大后也会宠爱、宽容自己的子女;而一个在动不动就被责骂挨打、遭受惩罚的严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女孩,长大后更容易对自己的孩子采取同样严厉的态度。

  所以,尽管你理智上想做一个不同于自己母亲的人,但还是被那些早已渗透在你潜意识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主导,再加上个性的某些遗传和现实的压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那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母亲形象。

  如果这样的状况继续,你害怕自己的女儿会像自己一样形成个性弱点的担忧也可能成为现实。要想让孩子不重复自己的命运,唯有改变自己。许多父母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教养错误,而你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一种良好的开始。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努力,相信你就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

  1.克服潜移默化的思维定势

  在你的潜意识里,可能有一种惯性思维,即做错事情就要被责罚,所以当女儿做错事时,你会不自觉地用打骂来责罚她。现在你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情,何况是孩子,犯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小错应当宽容,大错可以指正。有意识地用这样的理性思维来对待孩子的犯错,慢慢就可以克服过去的思维定势,做到心平气和地为孩子纠错。

  2.改变发泄怒气的习惯性方式

  许多时候,父母责骂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错,而是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要改变对孩子的粗暴态度,重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发泄怒气的习惯性方式。当你想表达愤怒时,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你这样。”这种方式是你在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更容易接受。也可以用延时发泄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即愤怒时告诉自己等一等再说,气头一过,话再出口,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3.学会跟孩子认错

  改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那么最好事后向孩子道歉,告诉她妈妈态度不够好,请她原谅。道歉几次之后,相信自尊心很强的你会更容易记住自己的错误,也就不容易再犯。

  4.争取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和丈夫认真地谈一次你的心理症结,取得他的理解,希望他能支持你改变自己。比如让他分担一些家务,以减轻你的压力;当你习惯性要对孩子发脾气时,善意地提醒你,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你;当你觉得身心疲倦时,给你温暖的拥抱,或带你外出就餐、散步等。

  5.主动改善和母亲的关系

  和母亲的紧张关系,不仅是你生活中的另一种压力,也会持续导致对自我的否定。所以,主动改善母女关系,有助于你摆脱长期以来的阴影,增强处理现实生活的信心。

  首先以自身当母亲的体验,谅解母亲的性格弱点。其次,不要期望母亲在这个年龄还能主动改变,只有自己先改变,才能换取母女相处模式的转变。比如,她责骂你的时候,不要顶撞,而是告诉她:“你这么说,我很伤心难过。”日常处理和母亲相关的事情时,主动征求她的意见;和母亲发生冲突时,要学会主动道歉。当你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应对态度后,她也一定会随之调整自己的态度。

  相信在改善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你会更深地体会到如何当一个好母亲、好女儿,让自己的人生更趋完善。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