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提早认字的4大误区

http://www.sina.com.cn    《懒妈妈快乐育儿经》 

  下面是在与新手爸妈的讨论中,我发现在父母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和我的一些看法。

  误区一 早认字可以提早自主阅读

  有网友认为:孩子早认字就能提早自主阅读,提早自主阅读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习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好处。

  好好快4岁的时候开始对文字发生兴趣,通过平时在路上看路牌、讲故事时认识的字,她已经能读一些很简单的书了。那个时候,她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读的,比如“小-白-兔-对-小-黑-兔-说-你-真-黑”,如果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句话,除了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需要有一个更复杂的思维转换,那就是由字到词再到句子的过程。

  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即使是汉字这样的象形文字,和图形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成人读文字时,需要先把这些文字符号转化为它的具体含义,再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而对于幼小的、尚没有建立丰富感观和认知经验基础的孩子而言,这种思维过程的实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我不否认有神童的存在,那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好好认字以后,基本上还都是让我读故事给她,刚认字的时候,她拿起书来看,纯粹是觉得好玩。好好快5岁的时候,已经真正进入阅读的敏感期,随着她认的字越来越多,思维也进一步发展后,才真正能沉浸在书中。通过与她的沟通,我发现,除了那些我以前讲过的书,或是书中讲到的是她接触过的事情之外,如果她自己看新书的话,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

  成人读书给孩子和孩子自己阅读,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读书时,对词汇的连贯、融合故事情节的语气语调,以及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及时讲解,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书中的内容。所以,很多上学之后的孩子,虽然认识了很多字,还是更愿意让父母读书给他听。此时父母请不要焦虑,不要担心怎么认字了还不能自主阅读啊,欣然读给孩子听就好了。

  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是转载的塔夫脱大学教授Maryanne Wolf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结果:

  “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这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等。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谓的‘髓鞘形成(myelination)’。……‘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到7岁之间完成。男孩在这方面则偏晚一些。”(懒妈补充:这个研究结果,其实和蒙台梭利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儿童阅读敏感期要在5岁左右才能到来的结论,是非常吻合的。)

  “Maryanne Wolf的理论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读书识字是从5到7岁之间开始(懒妈补充:人类大脑的永久记忆也是从5岁以后开始的,此时最适合开始抽象知识的学习)。如果把这个过程强行推前,比如在四五岁之间开始,就等于让孩子执行一些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凭借视觉或者听觉机械地‘阅读’,其实不过是对声音和图像的死记硬背而已,创造的是一种‘阅读’的假象。”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在三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的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读书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从而提高他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提早教孩子认字,期待孩子通过自己阅读达到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等目的。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孩子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识字看书那么简单。有的网友提及一些早慧儿童的例子,这些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因素并没有被充分提及,我觉得咱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一些宣传出来的个别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符号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到来,每个孩子会有个体差异,但是那种从0岁就给孩子不断灌输抽象符号而导致的“敏感期提前”不在此列;如果孩子在一两岁时对文字感兴趣就会问,也不必教条地坚决不告诉,其实那个时候孩子看到文字会产生好奇。

  随着对抽象符号的认知和积累,真正的自主阅读一般从5岁左右开始,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要期待孩子马上就能充分具备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孩子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看书,还是要以真实的感受为主,比如参观、自主动手实验和制作等等。

  误区二 早识字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

  提倡早认字的观点中,常常会提及日本教授石井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测试结果: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2年,智商能达到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3年,智商能达到125~130。

  首先,这个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且不说3~5岁儿童的智力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智商的测量是基于一些测量方法,鉴于传统智商测量的局限性,现在最新的智力测量依据已经不是简单地以传统测量来判断了,现在的智力分为潜在智力和实用智力,新的智商测量包括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考夫曼儿童评估测验,都尽可能避免过去传统测量存在的误差。更

  主要的是,智力测量(智商)所测量的仅仅是人的智力表现,而不是真实能力的表现。智商绝不能作为预测个体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有效指标,如个体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习惯、教育、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成功动机等等。

  如果石井勋教授的数据真实可靠,可能有家长会说,我致力于通过早识字进行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是为了今后培养杰出人才。可是,在现代社会,有高智商和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指标,现在需要的是开创性人才,创造力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思维,不是聚合型思维,发散式思维要求个体发现问题的各种不同答案和解决办法,而聚合型思维要求个体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有这样一个事实:日本是极端强调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奥地利的孩子7岁以前不识字读书,两国的人均诺贝尔奖指数,奥地利比日本高出数倍。

  误区三 婴儿期识字能够开发右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孩子6岁之前,本来就是以运用右脑为主的,从6岁以后才用左脑进行抽象思维和学习。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富于幻想和直觉,是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特点是喜欢听故事、听音乐、看图画、空间探索等等,孩子是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进行综合学习的,所以,讲故事,空间感的培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等,都是非常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的。

  早认识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观点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来的,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源于杜曼(Glenn Doman)的研究,包括闪卡的应用,现在是非常有争议的。杜曼的方法本是帮助大脑受损儿童恢复,其原理是利用人类大脑中在婴儿期尚具备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退化的“动物脑”部分,这个应用,到底对正常孩子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危害,目前没有对比研究,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用有风险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实验。另外,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跟踪数据表明,“杜曼宝宝”以及“右脑开发”儿童长大后,到底和正常成长的孩子有何不同。而且,就算是被开发的孩子中有成功的,自然成长的孩子里也有大量成功的例子,而自然成长是没有风险的。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是高风险投资行为,任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内在伤害的事情,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此外,我之所以对杜曼和七田真等人的方法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坚信人类正常认知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诸如“闪卡”这样存在高风险的“武功秘籍”来走捷径。比如七田真育儿法认为,“不求理解”是右脑教育的关键,其结果是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我觉得这是不折不

  扣的灌输式学习:不管是通过闪卡灌进去的还是把文字当图片记住的,如果是从婴儿期就这样灌输给孩子,这个做法一旦养成习惯,那么今后接触新事物时,是不是也不求理解地记忆,这如何发展孩子自己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力呢?

  误区四 不让孩子早认字是因为懒惰,或者为孩子不够聪明找借口?

  在是否要让孩子早识字的讨论中,类似的意见我看到很多。孩子没有早认字,就认为孩子不聪明或者家长不够勤快,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很极端,却也非常有代表性,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有非常多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对认字不感兴趣而倍感焦虑。

  我女儿好好,从小没学过认字,但是我尽可能带她去大自然体验、游山玩水,在她3岁前,我们周末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外出度假是去海边,为好好建立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好好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也一直被保护得比较好。4岁起进入文字敏感期后,她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以及讲故事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具体认识多少我没数过),现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汉字和图画书上的字基本都认识了,我从没刻意

  教过。好好自进入敏感期以来对认字的兴趣一直强烈,而且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样自主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展是良性的,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主思维和好奇心。此外就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认知发展良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是不会为她今后的学习发愁的。

  可能有人说,你自家的例子没有代表性。那么,我还想再举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例子,这是张教授在博客中写给一个9岁上大学的孩子诗钧的一篇《是谁害了天才儿童》中的内容,讲了他自己的经历:

  “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米尔,11岁就掌握了当时的所有数学,20岁出头精神出现了问题。其后米尔自己‘调控’,康复,到46岁才发表了他的经济学巨著。我认为如果米尔的父亲不是见到儿子的天赋惊世骇俗,日夕强迫儿子学习,米尔的成就会大得多。

  “我是过来人,24岁才进大学。不敢说自己少小时的天赋比得上诗钧小友,但姐姐们的记忆,是年幼时我过耳不忘,而儿童的玩意,无一不精,所向无敌——只是读书不成罢了!有什么打紧呢?24岁才发劲读书,33岁正教授,可能因为误打误撞,用尽了长途赛跑的法门。

  “71岁还有后劲,还可冲刺,显然是因为我24岁才起步。诗钧小友,慢一点起步吧。来日方长,上苍不会那么小气,给了你天赋然后拿回去的。”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误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