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须体验什么是真正的投入

  《幸福的孩子会成功》

  为幸福生活设定目标——投入

  为了幸福,孩子必须体验什么是真正的投入

  投入会出现在学习、工作、玩耍、兴趣等人类行为涉及的所有领域。孩子拿着玩具玩耍也是投入,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也是投入,家庭主妇为了全家人做饭,还有上班族忙碌于业务中的时候都能够被看做是投入的经历。

  而投入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有人会投入于私生活,有人为爱好而投入,也有人投入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投入于不同的事情中,投入的价值也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也算是一种投入的类型,但在这样的经历中并无特别的挑战,也无法鼓舞人的情绪。因为这些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奇凯岑特米哈伊将这种投入称为“低质量投入”或是“假性投入”。虽然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一种投入,但不会有任何的长远发展或是附加值,只是一种单纯追求快乐的行为。即,人们在陷入假性投入中的状态与享乐主义者的幸福状态是类似的。享乐主义者所认为的幸福与真正的幸福相差甚远,假性投入也能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快乐,但随后幸福的感受并不会随之而来。

  幸福会在“真正的投入”之后到来,真正的投入是一种向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不断靠近的“自我实现型投入”。这种自我实现型投入是一种能够决定生活质量与幸福质量的投入。看电视或是独自玩耍这种无意识的投入缺乏明确的目标,虽然在行为中可能有某一瞬间是处于投入状态中的,但一旦脱离这种状态后感受到的不是快乐,留下的只是空虚与无力感。相反,自我实现型投入在投入的过程中或许会伴随有痛苦艰难的情况(事实上这种痛苦并不会在投入之后带来任何感情上的变化),但此后便会带来快乐与自我的发展。

  人们都知道投入之后的快乐,也知道真正投入意义的所在便是获得之后的幸福。那么作为一个有过真正投入经历且享受过幸福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每次都为了获得真正的投入经验而付出努力呢?学者们声称,孩子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投入各种事情的程度,决定了他们今后所能经历的真正投入状态的程度。

  真正的投入必须伴随挑战与努力,因此比假性投入来得困难。正因为知道有这样的困难存在,才会很容易就陷入假性投入的境地。如果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历过真正的投入状态,那么以此为基础,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会追求真正的投入状态。若是在小时候没能经历过真正的投入,那么孩子就会因为惧怕实现真正投入之前不断靠近的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容易被假性投入所吸引。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假性投入只能提供瞬间的快感,而真正的投入会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使人爆发出潜在的能力,创造出未曾想到过的美好成果,以此为契机,人就能发掘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自己真正能做好的是什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我就得到了成长。其实奇凯岑特米哈伊通过研究也发现,有较多真正投入经验的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多数也能获得良好的成就。“真正的投入”是促使孩子积极成长的重要因素。

  投入并不仅仅指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的“集中力”。同时也代表了那个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的瞬间,以及通过这种过程后获得的快乐。以这种快乐为基础,追求未来幸福的幸福主义者也缺少不了投入带来的力量。

  从小时候开始有过在小事上体验真正投入状态的孩子,会逐渐寻找更有意义的真正投入。在被只追求瞬间快感的假性投入吸引之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通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积累起真正投入的经验。

  孩子无法投入学习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和自己喜欢的人有约会的话,这一天直到下班为止的时间里你都会感到非常无聊。你可能会不断注意时钟,觉得1分钟比1小时显得更加漫长。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当好事即将到来,之前的时间似乎就过得特别慢。

  并不只是成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去幼儿园还是去上学,都有一些无论怎么叫都不愿意起床,啜泣着说再睡一会儿就好的孩子。但就是这样的孩子都会在春游秋游那天早早起床,开始确认天气做好游玩的准备。

  每个人都更容易投入自己所喜好的事情中。比起在公司上班,和好朋友们在一起的感觉更好,因此就无法投入工作;而讨厌去幼儿园或是去上学的孩子只要有了游玩的“快乐”便会比平时更早起床。

  奇凯岑特米哈伊在论文《工作与闲暇活动中获得最适当的经验》中表示,比起工作,人们更喜爱休闲活动。此外他还说:“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玩耍时都能经历投入,这种投入需要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才会产生。”比方说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为了能让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而设置的,但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中。理由是学校的学习带有强制性的特性。

  即,无法集中精神处理业务的事情而期待下班,是因为和朋友的约会是自发行为,而阻止自我意愿的公司生活又有着在下午6点之前不能下班的强制性。对于孩子来说,平时按时上学带有强制性,但去秋游春游的活动比起强制性来说有更多自己愿意去做的自发性倾向,因此才会让孩子更容易投入其中。

  根据奇凯岑特米哈伊的研究结果,孩子从12岁开始就可以区分工作与玩耍,此时他们会意识到学习或做作业并不是玩耍。在工作中的强制性比起自发性来说,其倾向更加强烈。虽然讨厌却不得不做的强制性特点,让孩子们无法投入到学习中。

  实际上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们无论是对上课、考试还是作业等都无法投入。上课、考试或作业与其说是觉得有困难,不如说这一切都是强制性才让人无法集中。投入程度越低越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

  黄隆文教授曾将投入分为主动投入与被动投入。主动投入指的是沉浸在快乐中的投入,被动投入指的是在身处某种状况之时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得不投入的情况。

  主动投入的代表实例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每天每小时都无法从脑海中将那个人抹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个人的脸孔,甚至无法去做别的事情。爱情正是他人所无法强制的100%自发投入的一种状态。

  被动投入的代表实例可以说是实业家。实业家即便拥有大量的财富,在陷入危机的时候为了能让公司继续存活下去,必须投入寻找各种拯救公司的方法中。这不是自发性的投入,而是因为必须要挽救公司的压力所带来的投入。

  黄隆文教授表示即便是被动投入也会创造成果。为了拯救公司每天每夜为之烦恼,都是为了在最后的期限到来之前想出挽救公司的方法。

  但被动投入在人没有处在危机状况下的时候不会反复发生。在被动投入的情况下,会产生压力和痛苦,所以在非危机状况下人就会自动回避这种投入。即,被动投入不仅没有持续性,反而会出现一种让人抗拒投入的状态。

  在学校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孩子面对考试也会复习,但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伴随巨大压力而来的被动投入。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投入学习,结果这并不是一种自发性的主动投入。这种投入在考试结束之后(和考试结果无关)不会持续下去。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代表了一种压力,所以无法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更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成绩的上升或是下降,而是“学习→压力→被动投入”这种恶性循环会让孩子逐渐拒绝进入投入状态。被动投入越多在投入时获得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样一来,孩子会回避“真正的投入”转而追求“假性投入”。如果说你也觉得比起孩子的幸福生活,学校的成绩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的话,就必须持续提供机会让孩子能进入主动投入的状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