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不会带来改变,但是接纳可以

  《轻松教孩子》

  纠正不会带来改变,但是接纳可以。

  —托马斯·戈登,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

  责骂与纠正是正常的吗

  根据我多年在儿童组织里做领导的经验,我发现有些孩子确实在行为方面是有问题的,我关心的是家长是怎样来处理这些问题的。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些孩子,也许是我们朋友的孩子,也许是我们邻居的,也许是我们自己的,他们非常难管教,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挑战我们的耐心的。他们可能很吵、很调皮、粗鲁、喜欢顶嘴、霸道,总之有一些不好的行为。行为上的缺陷是最难处理的,通常情况下,对于这种孩子我们都持有批判的态度。我们对于那些坐在轮椅上身体有残疾的小朋友,总是给予最多的耐心、鼓励和支持,但是对于行为上有残疾的小朋友我们总是忽视他们、纠正他们甚至惩罚他们。他们的残疾是看不见的,但是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感觉。

  有一次我负责一个夏令营活动,在营中有这样一个女孩,我对她不太了解,只知道她的名字,但是才开营没多久我就注意到了,她总是会在不合时宜的时候问一些问题或者发表一些评论。

  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观察她的表现。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她不合时宜地进行发言的次数,而是她每次提出问题时得到的都是别人的纠正,而不是对她问题的回答。

  后来到了我的循环赛游戏,我决定看看她到底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纠正又得到多少鼓励。在4个人的小组中,她得到的纠正最多,半个小时就有9次,她得到了多少次鼓励的话语呢?一次都没有。

  纠正的话语,哪怕是用非常客气的语气说出来,对别人的自尊和能力的评估都有负面的意义。“请不要碰那个!”“请安静!”“请不要打扰那些女孩子,谢谢。”“请小心,你差点儿就打到那个东西了。”“你需要安静地坐下来。”“请不要踩在地毯上。”“你不能再要另一块饼干了。”“请不要出去。”“不要,不要,不要,不不不。”这些都是负面的纠正,这些话很少能够激励人去做得更好,如果真要说出它们的作用,那就是让人感到灰心、绝望,不愿意再去尝试。大多数人都讨厌被人纠正,他们的反应要不就是逃避退缩,要不就是怨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他的情感,那么一个灰心的人很难有什么积极的行为。

  纠正别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鼓励、欣赏别人就很难,因为这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纠正声中长大,等我们成年之后也就习惯去纠正别人的行为。我们需要把鼓励赞美变成我们新的语言,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够把鼓励的话语作为母语一样去习得。

  通常情况下,我们批评别人,并不一定是因为那个人,而是因为我们有批评别人的需要,那些被批评的人很少会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大多数人都会不高兴,甚至会生气,特别是用以“你”开头的陈述说时。但是以“我”开头的陈述就不一样了,表明的是说话人的感受,而不是指向听话人。

  对于批评人的人来说,他也不一定好受,他好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必须要批评别人自己心里才好受一点儿,因为这是我习惯的语言。如果有个人一小时之内纠正了我18次,估计我肯定会爆炸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是看不到的,也许是很多天,也许是很多个月,甚至是很多年。他们长期被告知“不可以,不可以”,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问题被忽视,总是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他们灰心和愤怒的情绪得不到认可,他们的自信心被打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对。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够改变“行为—纠正—灰心—负面行为”这个恶性循环呢?不要再用纠正的方法来对孩子的行为做负面的关注,开始关注孩子哪怕是一点点做得对的地方,孩子做对的地方可能也很多,但是有时真让你去说出来时,你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准备一个腰包,里面放上25块小石头,带着这个腰包会很重也很不方便,所以你要么就继续不舒服地背着它,要么就想办法把里面的石头拿出来。拿出石头的方法很简单,每次只要你发现孩子值得表扬的地方,并指出来,你就可以拿一块石头出来,放在固定的容器里面,如果你纠正孩子的行为,就要放一块石头进去。注意关注孩子行为的细节。“我很欣赏你把自己最后一块蛋糕都拿出来分享了,谢谢。”“我刚才看到你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了,真不错!”“我真高兴听到你对晚餐的评价,谢谢。”石头给了你视觉上的一个提醒,告诉你去关注孩子积极的行为,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之处。

  人们常说:“他们不需要听到赞美的话语了,他们自己都知道了。”事实上,很多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我们听到赞美的话语最多的场合就是在葬礼上。尽管如此,当事人还是听不到!倘若你问一个人他内心到底想不想得到别人口头上的赞美和认可,我可以告诉你每个人都希望,我们一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其实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就足够了。

  有一天,儿子请他的朋友过来吃饭,他朋友吃饭时做了一个不好的动作,我女儿马上就说:“这样很粗鲁!”我马上在众人面前纠正她说:“在那么多人面前纠正别人是粗鲁的行为!”然后,所有的人都看着我,因为我所做的正是我不让她去做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

  用建立亲子关系的方法来代替惩罚和贿赂

  想让孩子行为发生改变的条件:

  孩子要感觉被家长爱和尊重。

  家长必须做孩子身心、精神的老师和保护者。

  绝对不能惩罚。

  大量运用正强化法。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们所重视的人认可和称赞。

  这种方法有效的前提是,孩子尊重、爱并信任自己的家长,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孩子小时候还是他们长大之后都是适用的。

  不惩罚孩子的益处

  (1) 更随和、更平静。愤怒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但是它一定会从孩子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耍脾气、顶嘴、霸道、不说话、把父母关在门外。

  (2) 没有惧怕。长期被惩罚的孩子可能变得胆小、紧张,他们害怕父母指不定就在什么时候或什么事情上就要惩罚他们了。所以这样的小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也不会与家长沟通,会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他们的解决方法通常会对自己或者者别人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3) 更少的压力和病痛。惩罚带来的痛苦、羞愧、恐惧和焦虑夹杂着对父母的爱和恨,这样通常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压力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免疫系统,造成疾病。惩罚加深了压力的等级,压力对孩子的身体和安全感都会带来威胁。

  (4) 更多的责任感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自由和责任使孩子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内在的自控能力使孩子产生责任感,外在的控制只会使孩子去逃避责任。当孩子在自己生活中起主导地位时,他们会更有责任感。

  (5) 更少的剥夺和羞辱。剥夺孩子正当的需要会增加他对这种需要的渴望,并会促使他用其他不被接受的方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因关注而引起的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被关注。例如,一个需要关注的孩子,却总是被罚去闭门思过,他的需要一直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不好的行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6) 更少的自虐行为。恐惧、压力、愤怒通常会引起吸烟、吸毒、酗酒、危险驾驶、饮食混乱和性问题。

  (7) 更好的社交能力。在公平、民主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加主动,无论是和成人在一起还是同龄人在一起,他们都知道如何去真正地解决问题。没有被惩罚的孩子就不会用惩罚的方法去对待同龄人,从小就被满足需要和表达感情的孩子也会去满足其他孩子的需要,去理解其他孩子的情绪,会促进集体的团结,也会主动地协调兄弟姐妹之间打架的情况。双赢乃至多赢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局面。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