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谁都不能否认,如今的孩子太累了,没有童年,没有乐趣,有的只是各种培训班,各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爱怜。而对更多孩子来说,这些爱,尽管可能真会改变孩子们的未来,但却因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让人觉得这种代价似乎有点大,大到用失去童年乐趣来换取将来的“幸福”,终究是得不偿失。
或是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这种偏执的爱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有关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越来越成了家长的心理目标。各种类似的教育机构也是遍地开花,俨然一夜之间,大家似乎都觉悟了,都体会到了孩子的可怜,都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自己对孩子未来的规划。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在时下的教育体系之下,家长们即便有还原孩子成长环境的心,也未必有这个胆,毕竟所有人都得面对现实,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赌博,因为大家都知道,赌注太大,孩子输不起,家长也输不起。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良苦用心,我们也不能否认,这部《发展指南》如果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将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益处,但这一切都不能逃避理想与现实的“魔咒”。当别人家的孩子在6岁以前已经会乘除法了,自己的孩子却按照《发展指南》上的要求,停留在10以内加减运算,就算孩子无所谓,家长能无所谓吗?就算家长无所谓,接下来即将要接触到的教育会无所谓吗?这是个环环相扣的事情,任何单方面的改变,都无法形成气候,更无法影响到事情的本质。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充满善意的指南能够真正惠及到孩子们,惠及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这里面牵扯的问题可能就比较多了,包括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整个社会的功利思维。实际上,如果不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变,就算这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得再详细、再科学、再有针对性,也只能是扮演花瓶的角色,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指导”价值,这样的又谈何希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