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岁的孩子开始进入生活作息规律的小学了,他的生活世界变大,视野也随之变得更开阔。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更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而且越来越不喜欢父母唠叨。因此,父母得谨记在心里的一句提醒是:“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父母不仅需要敏感地观察孩子的言行和举止,还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倾听和同理孩子。父母只要抓住要领,并加以灵活运用,定能拥有良好的亲子沟通。
现在我用孩子对父母说“同学都不喜欢我”举例,来说明反映式倾听的技巧,父母可参考并依情形交互和改变顺序来使用(不要一直使用单一技巧)。
1.肢体语言的表达。如眼神注视、上身向前倾、拥抱、点头等。
2.重述孩子的话。如:“同学都不喜欢你?”(重述通常以问号收尾)或者“不喜欢你?”(只重述几个关键词)
3.用自己了解的意思,猜测和修改孩子的话。如:“你的意思是有人不理你?”或者“你觉得你在学校没有朋友?”
4.请孩子说明经过。如:“发生什么事了?”或“你是怎么知道同学不喜欢你的?”
5.引导孩子继续说。如:“然后呢?”“你可不可以说得更清楚一点儿?”同时,在孩子叙述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一些简单的反应,如“嗯”或“我了解”等。
6.帮助孩子整理所说的。如在孩子说一大堆话后,抓住重点说:“你是说和其他两个同学一起做实验,他们都不听你的意见,而且还笑你。然后呢?”(再继续引导)
在运用反映式倾听的技巧时,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是父母假设自己如果是孩子的话,试着“感同身受”他的想法及感受。以下以孩子放学回家,向父母报告说“今天在学校被老师处罚”的情形为例,来说明运用同理心的三个步骤:
1.反映孩子的想法或感受。如说:“你被老师处罚了,看起来很难过的样子?”或“你感到很丢脸?”此时最忌讳追问“为什么”或下判断“你一定做错了什么”。
2.接纳孩子的想法或感受。如说:“我了解你的难过……”“我知道你感到丢脸……”接纳并不表示赞同,父母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无须批评孩子个人。如“你真活该!”或“你该被处罚!”
3.与孩子讨论改进之道,这个步骤要放在最后,尤其要让孩子倾诉完毕或情绪平稳之后。如说:“你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不再被处罚?”或“让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进步?”此时是与孩子讨论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可能的结果的最佳时机。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说,“我”的信息仍然是重要的沟通方式。不过,除了前述学龄前儿童期的三步骤:描述具体事实、表达自己感受及说明理由或原因之外,还可以加上第四个步骤,表达希望或期待。例如:“我希望你能打电话告诉我有事会晚点回家。”或“如果你能在十点以前做完功课,我会很高兴!”
此外,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若父母们仍沿用学龄前儿童期使用的有限度选择的方法,也许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提供的两三个选择可能无法让他满意,他可能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或感觉。所以,父母必须把有限度选择转变为更开放式的沟通。例如,你可以说:“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的感觉是……”或“除了我提议的,你有不同的意见吗?”如果孩子的表达适当,父母自然欣喜孩子长大懂事。如果表达不当,也不必心急,因为只要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孩子也会乐于分享父母的想法。这不正是他学习将来如何与别人相处的重要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