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5男童寒夜殒命-谁来撑起农村孩子的保护伞?

2012年11月21日18:07  新浪育儿
贵州毕节5名男童为避寒躲入垃圾箱被闷死毕节5男童避寒躲入垃圾箱被闷死

     比卖火柴小女孩更具悲剧性

  “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于1846年的童话故事,在2012年11月16日的中国,童话里的悲剧变为现实。谁也没想到的是,现实世界远远比童话故事更残酷、更戳人痛处。

  五名未长成的少年,齐齐排在垃圾箱里,他们死了。嘴角没有微笑,不可能有微笑,除了寒冷,还有他们并不知晓的毒气萦绕。他们死了,在最肮脏的地方,以最可怜的方式,就这样离开了。当清洁工人掀开垃圾桶盖儿,透过缝隙射进的阳光,有没有给他们一丝温暖和希望?

  在一个重复着“你幸福吗”的声音的地方,在一个为首都提前供暖耗资数亿的国度,温暖和幸福的曙光照不到这五名孩子身上。他们流离失所、他们靠乞讨生活,他们曾经是否也有过卑微的希望?

  有人说,5名寒夜殒命的男童就是现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说,他们的悲剧性远大于此。

  生前照片让人落泪 悲惨境遇下笑容灿烂

毕节5名闷死男童生前照片曝光毕节5名闷死男童生前照片曝光

  网友@公民李元龙 昨晚发布一条微博,称5个孩子出事前照片被找到:“奇迹,我得到五个闷死孩子照片了。据说是孩子死亡头天,用手机在毕节学院,也就是距离孩子死亡两百来米的公路地下通道石阶上照的。”

  路人无意中拍的孩子出事前照片,让人忍不住落泪,心抽打似的疼。在距吞噬他们生命的垃圾箱两百米的地方,某个地下通道,我们常见的流浪人群聚集的地方,5个孩子坐在石阶四下顾盼,衣衫褴褛、脏乱不堪,脸上的笑容却灿烂依然,就如同你见过的某个邻家孩子。又有他们在流浪儿童收容点留下的照片,不堪目睹的腿伤,单薄悲凉的境况,让人忘不了的微笑!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之痛有谁知?

  这世间终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悲剧已经发生,相信没人真正能体会孩子父母的悲痛。各人终有自己的难处,此时我们不忍责难为人父母的如何生而不养、生而不教,如何任凭自己出门打工亦或不负责任地离异,让孩子无“家”可归饱受流离之苦,最终悲惨殒命。

  很多人在批判这些孩子的父母只顾出门挣钱,大人的责任缺失实属无可原谅,然更深层次的背景更需我们深思。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留守儿童?为何农村的父母都要出门打工?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要挣钱,因为要养家。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这些农民工进城,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累最脏的活儿,值得吗?其实无从谈到值不值的问题,出门在外一年到头至少有挣到钱的可能,供老人、孩子平时吃喝用度,送孩子上学、甚至过个好年。而“死守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无任何经济来源。

  巨大的地区差距与城乡贫富差距,让城市越来越拥挤,乡村却是越来越贫弱。我们熟悉的鸡鸣狗吠、阡陌交通的村落,如今大多已是人烟稀少、没落凋敝。青壮年呼拉拉外出找寻机会,剩下孩子和老人留守“空村”。不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只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精神上、身体上收到伤害,更多的父母在“挣生活”与孩子之间艰难抉择,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9到13岁年纪的孩子,想象中他们应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在漂亮的校园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身边陪伴的只有老人、或者某位亲朋。年末翘首以盼父母归家以及或许有的不曾见过的礼物。没有人管不管他们是否上学,因为他们大多离学校及其偏远,老师鞭长莫及。一刀切的“撤校并点”,近10年间我国农村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那些曾经存在的村中小学虽师资、教学无从跟上,但孩子好歹有学可上,有地儿可去。

  谁来撑起农村孩子成长的保护伞?

  一个国家的未来,必须由城乡孩子的人生幸福共同来奠定。城市孩子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比农村孩子容易得多。他们有好得多的生存、受教育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保障体制,有相对文化素质水平更高的父母的庇护,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工作、发展基础。然即便如此,每天我们耳边响起的诸多负面新闻,“虐童”、“性侵”、“溺水”事件等常常让人不安。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特殊的关注和照顾,农村儿童尤其如是。

  有记者报道5名出事孩子家赤贫程度超乎想象,完全不在预料之外。全国还有多少像毕节“擦枪岩村”这样落后贫穷的地方,还有多少贫困、留守儿童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政府、社会能更多的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而不是出事后才去仓促“帮扶"。希望21世纪的发达、现代、科学能照亮、温暖到他们。

  面对这场悲剧,问责相关部门的失职、处罚相关责任人或许来得比较容易,但更多的是应考虑如何加快完善儿童权利保护和救助机制,如何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问题。从中国现阶段全局着眼,加大对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保护、救助,不要等到问题发生后再“亡羊补牢”。

  当那5名孩子在乞讨的时候,我们在将什么不爱吃的东西丢掉?当他们睡在垃圾箱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做着不着边际的美梦?他们在用有毒物质取暖的时候,我们在怎样抱怨暖气太足热得不舒服?

  关注孩子、爱孩子,是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每走过路边的垃圾桶,你是否会想到那5个可怜的生命?你以后是否会对不起眼的桥墩下、建筑工地旁、胡同角落多留一份心?看看那里,是否有在瑟瑟发抖的流浪的孩子…

(文/独照)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