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具有求知欲,他们对外界事物总保持着探索的欲望。如果保持下去,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可是据我们的调查,孩子的学习兴趣却随着年级的逐渐增高呈递减趋势。我也常收到家长的邮件,询问如何提高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英语的兴趣等等。在网上的咨询中,也经常有面临高考的学生的咨询:为什么想学习,就是学不进去?
我有一位同事,她对孩子的教育煞费苦心:怀孕期进行“胎教”;孩子刚学会叫妈妈时教她背唐诗,读数字;上幼儿园时还给女儿报了英语班、绘画班等等;上小学后又给孩子报了舞蹈班、电子班、书法班等等一系列的辅导班。
现在孩子上初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有一天,这位同事愁眉苦脸地来找我:“我女儿说,她不想上高中。”
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栽培下,竟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不能不令人扼腕。
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做父母的动动脑筋,想出一些办法来。
华罗庚从小家境不好,在父亲的杂货店当伙计,可是,华罗庚对数学的兴趣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时甚至耽误了做生意。这让父亲很是光火,一气之下,他将华罗庚的书一把火烧了。这让华罗庚很心疼,但父亲的行为并没有让他死心,他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数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父亲不经意地“中断”华罗庚的学习,让他对数学有了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我们不妨试试“中断”效应。所谓“中断”效应,就是在孩子痴迷看书、学习的时候,中断他的行为,让他对学习产生不满足感和期待感,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越发浓厚了。
父母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可以利用“中断”效应,人为地增大孩子在乎的价值,让孩子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们都曾经见识过“中断”效应。
我小时候喜欢评书,《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夜幕下的哈尔滨》等名著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来的。那时候不知道几个电影明星却知道很多著名的评书家,如刘兰芳、单田芳,后来的田连元、王刚等。
每天半个小时的评书时间,到快结束的时候,评书家一拍醒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时候,每到中午12点半就雷打不动地守在收音机旁,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如何。
这就是著名的“中断”效应,因为中断了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对它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在孩子学得投入的时候,我们告诉孩子:“今天先学到这里吧!”父母暂时“中断”孩子的学习,暗示给孩子的信息是:下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值得期待。孩子带着这种期待感会将学习的兴趣放大好多倍,自然就不用父母督促,主动学习了。“中断”效应还迎合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在父母的暗示下就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不让我学习,我偏要学。
恰当地采用“中断”效应,让孩子对学习保有持久的兴趣,我们就不会为孩子不爱学习发愁了。
[健康] | ·暑假最好别让小鬼独自当家 | ·怀孕能治哪些病? | ·吃野菜生男孩靠谱吗? |
[营养] | ·宝宝夏日防暑饮食秘笈 | ·孕期怎么补营养素? | ·天热别让宝宝贪凉 |
[教育] | ·“急”父母必修“慢”教学 | ·教育男孩的十三个关键问题 | ·6大“标签宝宝”拯救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