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需要持续性和稳定性,如果父母凭自己当时的需要,临时设定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条件,而且短时间内随意更改限制条件,会破坏孩子对规则的理解。
到一所家庭式幼儿园参观,陪同我的小波妈妈正在给我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她4岁的女儿拿着一个粉红色棒棒软糖来到我们面前,她举着糖果看着妈妈的脸,没有说话,妈妈摇摇头对女儿温柔地说:“曹医生说了你不能吃糖,宝贝乖,我们不吃啊!”女儿立即回
应道:“我不想吃的,妈妈,我是乖宝宝!”过了一会,我看到小波
眼馋着另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夸张地享受着棒棒糖带来的甜味,还发出咂嘴的声音,此时,小波舔着嘴,看着手里粉红色的棒棒糖,然后不时地看看妈妈,每次看到妈妈否定的眼神,小波就自言自语:“我不想吃糖。”后来,妈妈要去听我的讲座,暗示小波如果她跟爸爸回家就可以吃掉棒棒糖了。这样的交换条件让小波立刻开心了起来,她小心地撕开糖纸,无比享受地用舌头舔着棒棒糖:啊!好甜啊!
我问小波妈妈为什么这样限制女儿吃糖,小波妈妈说不限制孩子就暴吃糖果,一个中医建议不要给孩子吃糖,不然孩子会体热等等,为此她还给女儿吃中药。我问小波身体有什么病吗,妈妈回答孩子很健康,我不明白为什么健康还要吃药,妈妈说:“主要是调整。”在和小波妈妈的交流中,我谈了自己对此的看法。
第一,小波能否吃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看妈妈当下的需要和决定,破坏了小波的规则意识,也失去了对糖果的自主性和安全感。
第二,这种过度限制强化了小波对糖果的欲望,让小波更向往对糖果的拥有。
第三,手拿糖果却没有获得吃糖的自由,这对于3岁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的考验。小波为了迎合妈妈的意图,口是心非地说不想吃糖,让孩子的内心和表达完全分离,影响了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建构。
第四,孩子的生命有着自我调节的巨大能力,只有当这种调节
能力失调的时候,机体才会生病,这个时候身体才需要药物的帮助进
行调整。在孩子身体健康的状态下使用药物,会扰乱孩子自我调节过程,降低自我调节的能力。小波妈妈认为孩子的机体像一个容器,成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往这个容器里加入各种自以为是的试剂,就能够调节和掌控孩子的健康,这是一个误区。
当父母对孩子的零食限制太多时:不可以吃某种零食、限制零食的量、限制吃零食的时间、经常对孩子说零食不利于健康、拿零食作为父母需要孩子配合自己的交换条件……这一切都让孩子对零食失去了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想方设法将到手的零食吃到肚子里,父母又以此为借口更加限制孩子吃零食,孩子对零食的欲望更加强烈,一旦见到零食便狼吞虎咽下肚为安,于是父母更加限制孩子的零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这样的教养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