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的栅栏

  《爱的误区》

  但凡接触过现代教育理念的父母都听说过“小猪的栅栏”,这个故事是对自由与规则最好的诠释。话说养猪专业户A,在一座小山上放养了一群小猪,小猪们可以在这座小山四处游荡奔跑戏耍,为了防止小猪脱离主人的管理而给主人带来损失,A在小山的周围修建了一个通电的栅栏,以防止小猪脱离放养范围,一旦小猪触碰了栅栏就会被低压电击中,条件反射会让小猪牢记不可以越界,这样,A就放心地给小猪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小猪也知道了只要不碰触带电的栅栏,自己就是自由的。

  A清楚地知道小猪要形成自律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他坚持每天都将栅栏通电,小猪每次碰触的结果都是被带电的栅栏击中,它们终于明白了栅栏是不可以碰触的界限。后来,A发现即使栅栏不通电,小猪们只要看到栅栏就会与栅栏保持距离,以保证自己不碰触界限,小猪们终于将规则内化于心了——只要看到规则就主动遵守,不需要他人监督,这就是小猪的自律。

  养猪人B在另一座小山上放养了一群小猪,他也修建了带电的栅栏,但是,B不忍心看到小猪们碰触栅栏被电击时痛苦的样子,他期望小猪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决定不定期地给栅栏通电。于是,小猪们发现有时候碰触栅栏会被电击,但有时候却不会被电击,于是,它们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反复碰触栅栏,想到栅栏以外的世界溜达溜达。后来,小猪找到了一个规律,知道栅栏通电的时候就不要去碰栅栏,栅栏不通电的时候可以用力撞栅栏。疏于管理的B发现他的栅栏被小猪撞出了一个大大的缺口,小猪跑出了栅栏,他拼命地想把小猪再赶回栅栏里,却只是徒劳罢了。

  B的错误方式没有帮助小猪建构起规则意识,反而让小猪学会了有监督就遵守规则,没有监督就违反规则,小猪形成的是他律,而没有形成自律。我们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

  养猪人C在第三座小山上放养了一群小猪,他也修建了栅栏,但是他从来不给栅栏通电,他认为要完全地给小猪自由,结果小猪们冲破栅栏,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他完全失去了对小猪的把控。曾经与一位妈妈聊到她5岁的儿子,因为信奉“爱与自由”,所以,她反对给孩子建构规则,结果发现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话,在很多场合不遵守规则。比如,到餐厅吃饭,孩子可以爬上餐桌,也不管餐桌上有没有食物,在餐厅的地上打滚着玩,可以站在椅子上胡乱搅动餐桌上盘子里的菜……每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妈妈都不让爸爸管理孩子,她说要“给孩子自由”,由此,孩子所到之处都不受欢迎,因为人们喜欢与遵守规则的人呆在一起,这样大家都很舒心。孩子的爸爸对妈妈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意见,由此夫妻矛盾逐渐升级,严重影响到了夫妻情感。这位妈妈如同农夫C一样,没有给孩子建构规则意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4个孩子因为不遵守规则而被淘汰出局。每当旺卡先生对参观者说明规则时,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声:“这个房间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以碰。”“不要碰到按钮。”“不可以碰这些巧克力。”“不可以继续嚼口香糖了。”“不要碰那些松鼠。”而这四个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总要碰触旺卡先生“通电”的栅栏,最后,他们为自己的违规行为付出了代价。

  在有规则的教养下,孩子的行为才可以朝着有利于将来生存的方式发展。从这些电影情节来透视我们孩子的将来:孩子将来在学校、在工作单位、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没有人在你耳边大声强调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规则,但规则就放在那里考验着你的自律性。如果你触犯规则,将自己承担后果。这个后果就是:考试作弊会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贪污会失去不易求得的职位,欺骗会失去心爱的人,违法将失去自由……我们是要让孩子长大后去承担这样的后果,还是从小就帮助孩子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