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吃饭,席间听到很多人在谈师范大学研究生在山上作研究,遇到大雪,他想坚持留在山上,并做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可父母强要他下山,并向救助队求救。就该不该强制他下山之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从父母的角度考虑,有的从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所有的人都觉得应该要强制他下山,就是没有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问他愿不愿意下山。
我觉得研究生的年龄、阅历都达到了法定成年人的标准,应该可以为自己的事负责,他如果没有开口,我们旁人不应该“为了他好”就强制他下山。
历史上有多少遗憾事都是“为了他好”而发生,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很多小孩子盼长大,就是因为处处要听大人的,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与孩子不同,常让孩子觉得是“被迫”去做。心不甘情不愿时,做出来的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徒增亲子间的摩擦。
其实真的要为孩子好,就要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在后面作后援。即便他失败了,这个教训也会使他终身不忘,他的一生会比那些从来不曾犯错的人过得有意义。就动物来说,被人饲养的猪牛羊,它们的大脑都比原野上的同类小了三分之一;因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去竞争,一切都有人在照应,脑就变小了。
我去幼儿教育研习会演讲,讲完后有好几位老师跟我讨论现在幼教的困难。其中之一,竟然是有幼儿园小朋友吃香蕉不懂得先剥皮,连皮带肉一起塞进嘴里。我听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因为连猴子、猩猩吃香蕉都剥皮,怎么在“香蕉王国”长大的孩子反而不会了呢?一问之下,原来这些孩子从小被伺候得太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食物都是切好后摆在盘子里的,所以不知道吃香蕉要剥皮。
还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小女孩,除了苹果,什么水果都不吃,因为家中只给她吃苹果。我听了除了叹息,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爱之足以害之”。我们怎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丰衣足食,有人伺候?教他独立生活,不依靠别人才是为人父母之道。尤其只给孩子吃某种食物的父母,更是限制了子女以后在新情境的适应力。因为动物天生就有“惧新症”,对于任何没有吃过的新东西都会害怕,会本能地避开它,这是一个演化来保护我们的机制。
自然界的食物很多,除非我们是树袋熊,只吃桉树的叶子,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哪些食物有没有毒,吃了会不会送命呢?所以大自然让我们演化出来一种“惧新症”,除了小时候妈妈喂食过的食物,其他新的东西,一概是先回避再说。
我们在老鼠的实验上看到,头一次接触陌生食物的老鼠会非常小心地只吃一小口。如果24小时没有生病,它再回来吃多一点,要慢慢等它习惯这个味道,确信这种食物吃了不会致命后,它才会大口地吃。这是为什么老鼠药都是剧毒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在第一次时把老鼠毒死,它是不会回来再吃第二口的。
虽然人类不像老鼠那样,但是每个人的适应力还是会因为小时候的习惯而有不同。人类也是演化来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这种“惧新症”。大约两岁以后,他们就只吃以前吃过的食物,对于新的种类就不太愿意尝试。所以美国婴儿食品的种类非常之多,南瓜泥、豌豆泥、菠菜泥……就是为了要养成孩子从小吃各种食物的好习惯。偏食除了对孩子的健康不好之外,对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妨碍——女主人一般不喜欢邀请吃东西挑剔的客人。对于智慧,现在的新定义是“在新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孩子有多元化的习惯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只给孩子吃某一种食物或把他保护得太好都不是正确的爱孩子之道。真正爱孩子应该是把他训练得在没有你的时候过得也一样好。从小培养孩子接受新奇东西的习惯,他以后才能接纳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