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八成幼儿由“隔代人”看护
一份对北京市两万多人的调查显示,家里0至3岁的孩子54%由奶奶带,23%由姥姥带。另外有15%由保姆看护,5%由全职妈妈看护。也就是说有近80%的孩子是由“隔代人”看护的。
从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统计看,隔代人看孩子似乎是社会的必然选择。2008年至2010年北京市每年新生儿达17万人,2011年有19万新生儿,2012年新生儿数量超过19万人,这个数字一直到2014年还会持续走高,儿童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到2010年全市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23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7%,并且以每年17万人的增速在增长,到2015年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3%。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新生儿,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老人,从社会回归到家庭,转换了生活的“主战场”。“带孩子”已经成为这些老年人生活的寄托。
孩子该怎么养、怎么教、怎么护、怎么学?这是摆在“隔代家长”面前的新课题。
隔代教育已经是目前很多家庭面对的普遍现象,但由此产生的困惑也不少。调查显示,带孩子的老人中,24%有大学文化,约43%有初中文化,21%有小学文化,还有11%的人没上过学。老人们觉得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与孩子观念上的分歧”,有这种感觉的老人占1/4。另外有21%的老人觉得体力精力不够,16%的老人觉得自己的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多达44%的老人承认自己对孩子太关注、太溺爱。
专家分析,隔代人带孩子最容易产生六类不良习惯: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为别人着想。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人。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对于隔代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专家们针对具体情况开出“药方”。
问题一:过分溺爱和迁就,造成幼儿任性。如:“专利菜”“跑马饭”“看电视才能吃饭”。
对策: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立规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家长就将玩具没收,但注意家长的态度应该要坚决而不凶。
使用这一方法,家长要用游戏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庭内部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而爷爷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出好习惯的。
问题二:遏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如:幼儿乱扔玩具,祖辈代收、代整理;幼儿走楼梯不稳,长辈抱;幼儿不吃饭,长辈喂。
对策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穿衣、吃饭、分筷子、剥豆,做家长的小帮手。
让孩子独立思考。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做决定的事,一定让孩子参与,也让他拿主意。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不能包办代替。
对策二:多运动
体育运动的刺激,能有效地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提高大脑皮质细胞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和综合分析能力。肢体运动能促进大脑各个不同部位迅速作出相应的机动反应。同时还能改善大脑的氧气供应,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另外,对于很多老人、家长集中反映的孩子挑食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认为,解决孩子挑食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就餐过程中家长能够带着孩子一起吃,并且不对食物发表任何看法。
网选“隔代家长”十条标准
什么样的“隔代家长”才是最理想的?网友们通过微博征集了理想“隔代家长”的十条“资格标准”: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开展“隔代教育培训”
隔代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但目前社会上儿童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培训并不少见,针对老年人的系统培训却少之又少。据了解,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拟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开展老年人隔代教育培训和社会家教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优化家庭育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