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婴儿的大脑

  《参与孩子的成长》 收藏本文     

  为人父母的,当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时,就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痴情。但是,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对孩子的敬畏?

  “我们在婴儿床里看到的那个小东西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心智,是宇宙间最有效能的学习机器。那精巧的小手指和嘴巴,就是理解陌生世界的探测仪,运转得比火星巡航器还要精确得多;那皱皱巴巴的小耳朵接收着杂乱无章的噪声,并将之准确无误地解读为意义明确的语言;那双有时似乎是洞悉我们灵魂的大眼睛,在破解着我们最深层的情感;那毛茸茸的小脑袋里,每天形成着几百万个神经连接。这至少是30年的科学研究所告诉我们的东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与Andrew N. Meltzoff、Patricia K. Kuhl这样写道。他们合著的《婴儿床里的科学家:早期学习过程向我们揭示的心智》 (The Scientist in Crib: 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 一书开篇就指出:人类虽然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是,不管比尔•盖茨拿他的数百亿美元和他卓越的技术才能造出了什么了不起的计算机,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比起他的女儿躺在婴儿床时期的大脑来,也要粗陋得多。再高级的计算机也是人造的,孩子的大脑则是天造的。计算机与婴儿的大脑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计算机不会自发地应付出其不意的环境挑战。比如,不管是多么高级的计算机,没有中文软件就无法处理中文信息,还是要依靠人所输入的程序。一个婴幼儿则不同。你不管把她或他放在什么语言环境里,不用任何语言课程,到两三岁时都能说话。也就是说,你把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集中在一起,他们也制造不出一种比婴儿的大脑更有效的学习机器。“早教之母”——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早就感叹:一个孩子在生命头三年的学习成就,要成人奋斗六十年才能达到。所以她提倡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成人的使命是给孩子创造心智发育的良好环境,而不是试图去“教”他们,要让比成人更聪明的孩子自己“教”自己。

  人类对婴儿智能的这种认识是建立于现代儿童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家们通过脑电图等手段发现:婴儿大脑中的脑细胞或神经元要比成人丰富得多。在婴儿的脑皮层(控制感性和高层次思维的中心)里,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也比成人更充分,运转得更有效率。这也解释了人类自古以来的常识:为什么儿童几乎学什么都比大人快得多?

  不过,我们更要问的是:这一被现代科学验证了的常识,对自古以来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什么挑战?既然孩子比大人聪明,为什么孩子要听大人的?当然,大人有孩子没有的经验,大人靠着这些经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这是大人权威的依据。但是,即使大人的经验和知识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值得孩子们学习,难道在学习的“方法”上,更聪明的孩子也要听那些远不那么聪明的大人的指挥吗?也许大人可以对孩子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如你好使。但我也曾经是个孩子,曾经像你一样聪明。我有你的经验,你却没有我的经验。所以我有指导你的资格。”可惜,我们所谓的童年,主要是指3岁以前,这是超出了任何大人的记忆范围的时期。大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和婴儿一样聪明时是怎么学习的,自然也没有能力指挥这台自己并不了解的“学习机器”的运转。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基本就是建立在这种大人的自以为是的基础上,他们经常觉得自己具有种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能力:自己脑子明明已经不好使了,却要指挥一个天才如何运用大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弹跳力了,也忘了怎么打篮球,却坚持要教科比怎么“三步上篮”,而且这位科比还必须听。

  我们最习惯的死记硬背,就是经典的一例:脑子已经变笨的大人,要让比自己聪明得多的孩子遵守笨人所奉行的教条。我们一直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我们学习语言的传统办法就是背诵。婴儿则不用这一套。如蒙台梭利所言,婴儿学得最快的时期,正是成人无法指导其学习的时期。在生命的最初一两年时间里,婴幼儿能够把毫无头绪的“噪声”整理为语言,并用之进行基本的交流,而这一切都是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换了成人会如何呢?我们都知道破解古文字或密码的难度。成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大多数人对此还无法胜任。如果你能用十年的工夫破解一个失传的出土文字,你就是世界级专家,可以到哈佛或者牛津拿个终身教职。这就是婴儿和我们之间的差距:他们每一个都有比哈佛、牛津的教授还高得多的智商。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我们怎么向他们学,而不是怎么让他们向我们学。你要是一个考不进哈佛的人,就别试图去教一个哈佛教授怎样学习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用中国的话说,这叫“关公门前舞大刀”。你要争取的,是一个旁听他讲课的机会。

  现代儿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许多研究,其实就是“旁听”婴儿这一最大的“天才”给我们讲课。学者们大多承认,直接学习这位“天才”的大脑运转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对自己的婴儿期都没有记忆,也无法让婴儿来答疑。也就是说,婴儿无法直接给我们授课,我们只能“旁听”,也就是从各种侧面观察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旁听”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比如,通过脑电图等手段,科学家们可以测量婴儿脑组织的密度,分析其神经连接的阶段性发育,在解剖学上对婴儿的大脑和成人的大脑进行比较。上面所讲的儿童大脑的优越性,就是被这些技术手段所证明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