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收藏本文     

每年的开学季,家庭教育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这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类图书、讲座、个案在前,依然无法解决家长们的无助、困惑和疲惫。澳大利亚首席亲子教养专家及畅销书作家迈克尔·格罗斯(MichaelGrose)认为,在家长们对家庭教育重视的背后,显示出来的是我们对外部世界激烈竞争的担忧。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说法有很多,但它们都倾向于表达的理念是“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家长和孩子同时变得更好”。为了给家长们减负,格罗斯建议说:“作为为现代父母,你们的工作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都应当相同,那就是在儿童早期,让自己变成多余的一份子。让自己变得多余是家长的目标,永远都是如此。”家长只有首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顾好孩子和伴侣。

  健康的家庭模型是“个人第一”

  假设你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家长。你一周的鸡蛋配额是12个,这些鸡蛋是你们唯一的蛋白质来源。你该如何分配那些鸡蛋呢?答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A,平均分配,这样每个人将得到4个鸡蛋;B,给孩子6个鸡蛋,你和你的伴侣每人3个;C,给孩子6个鸡蛋,给你的伴侣4个,你自己2个;D,自己吃6个鸡蛋,4个给你的伴侣,留给孩子2个。

  这个格罗斯在做家庭教育演讲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查模型。大多数家长选择A,认为这符合民主、共享的原则。选项B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把孩子放在家庭生活的中心。 “按照这种方式,家长将会把大多数空闲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个选项的麻烦就是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格罗斯看来,选择C的家长往往是“献身者”。 “当孩子不快乐时,他们会有罪恶感,因为他们会觉得他们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才导致孩子不快乐。当伴侣不快乐时,他们也会不快乐,因为没有与伴侣分享这种感受。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事先没有做好预防措施。这些家长常常认为个人需求是不重要的,因此他们生活中的其他人能够茁壮成长。但这并不是一个持久的模型,你迟早会垮下来的,然后你就会发现依赖你的人也会受影响,即使你是110%的努力。 ”

  格罗斯对家长们的希望是,选择D。 “D选项的内容基本上是让你首先照顾好自己,然后将部分能量贡献给你的伴侣,最后照顾好你的孩子。 ” “个人第一,伴侣第二,父母第三”的模型,是格罗斯认为目前最健康的家庭模型。

  当然,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模型,不可能完全像模型一样去运作和执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模式之间转换。有时孩子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比如,当孩子在面临重大考试时就有优先权,这时家长会原谅他的小毛病,不给他施加压力,并确保他的多数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有时要把孩子放在一边,而把一方伴侣放第一位,比如当伴侣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就有一定的优先权。

  让家庭文化和结构发挥作用

  很多家长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都会感到精疲力竭,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原因之一,可能是家长无意中扮演了“献身者”的角色,为了孩子和家庭忽视了自身需求;原因之二,可能是过于偏重于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向其他方面的求助。为了确保“有效教养”,格罗斯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家庭文化、家庭结构、沟通工具与技巧。

  其中,家庭文化包括价值、氛围和教养方式。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家长,首先要确定家庭文化是积极的、愉悦的和能给予支持的。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文化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当夫妻进入婚姻时就开始形成了,夫妻的个性特征和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如果夫妻相处和睦,互相尊重,也会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位丈夫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无法真正尊重他们的母亲。

  家庭结构则包括家庭仪式、家庭惯例、规则和界限,等等。格罗斯解释说,有效的家庭通常是有秩序的,并且对于家庭结构有相同的看法;家庭惯例显而易见,特别是早上、放学后、吃饭时和睡觉时的活动,这些惯例使得孩子可以预知自己该如何做,他们容易表现得更好;家长们会利用仪式,获得交流和教育机会的最大化;规则和界限是一致的,孩子知道应当期待什么,并且理解家长会使用公平和合理的结果来促进家庭成员承担责任。

  沟通技巧和工具,这部分内容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形成家庭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并促进与家庭成员的和谐关系。

  在成功家庭铁三角中,家长们非常重视沟通技巧和工具,但往往忽视了家庭文化和家庭结构这两项,这导致一旦家庭教育出现某些问题,家长们首先怀疑的是亲子沟通。但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儿童教育理论都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家庭问题的投射。格罗斯也表示,强大的家庭会让孩子受益,焦虑、悲观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孩子,这正是家庭文化、家庭结构要解决的问题。

  家长要给自己预留空间

  对于很多家长尤其是职业妈妈而言,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很多专家热衷于解释的内容。格罗斯直言不讳地提出,“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概念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这种“平衡”不管是以时间还是精力分配为标准,都是很难达到的。格罗斯援引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 “工作-生活”平衡的解释说,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有三个方面,即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或社区责任。 “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某个方面,而在其他方面花费更多时间,我们的个人幸福感就会降低。个人幸福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四个领域,忽略身体、智力和精神幸福感,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领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做有效的家长,维持有效的家庭,重要的是要参与工作、社会生活和与个人幸福有关的事。这需要优先顺序和计划,但是首先要确保向平衡方向发展,确保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共同发展。 ”

  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格罗斯发现,很多来访者最终意识到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事情相互分离。比如一些人会说朋友对他们最重要,但是他们在整整一个月中都鲜有社交活动。或者那些认为家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因忙于工作,真正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 “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会发现最有效的人,是那些使用策略并趋于平衡的人。关键的策略是使用界限来保护你想要参与的活动,以及你觉得有价值的行为。 ”如果家长给自己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被保证不被工作、家庭打扰,那么久而久之,工作和家庭都会将其视为约定俗成。

  比如,作为一个忙碌、有工作和以家庭为主的人,能够留时间给自己和朋友的方法之一,就是锁定关键事件,并确保其发生。格罗斯以个人为例,“我所在的一个社交小组,小组成员每个月会见一次面。我所在的行走小组,两星期有一次活动。我喜爱剧院,所以每年我和妻子会买季票,和其他人一起看很多场戏剧。这听起来很严格,但是请放松,我生命中的其他时间并不是那样严格的。但是那些事是仪式性的,所以我都会做。 ”

  去做这些事的第二个保证,是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置界限。 “想象一下我去散步,那么我的手机就是关闭状态,也不会有预约留言。想象一下我去旅行,那么其他人根本找不到我。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也使用这些界限,比如说‘对不起,你知道周三晚是我的’。仪式和界限是家长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也让你有时间、有精力做一些感兴趣的和有价值的事。 ”

  家长的目标是让自己变“多余”

  这是格罗斯本人的经历。他女儿莎拉4岁时,幼儿园老师让她把图书放到图书袋里,莎拉回答: “爸爸忘了打包了。”老师反应很快,马上说: “我没有问你爸爸,我在问你!”并且告诉格罗斯: “你作为父亲的工作,是让她记住她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把她的责任感带走。”

  类似的事件让格罗斯认识并且从此提倡,作为家长要懂得 “退后”,让孩子承担起生活中的各种责任。 “让自己显得多余,是每一个家长的目标。并不是说在情感上变得多余,而是需要让孩子自力更生,发展孩子的独立性。”而要做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少做,让孩子多做。

  首先,要明确家中每个人的工作或任务,不要做孩子该做的事,除非有突发情况,比如孩子生病了。这是一位家庭分工很明确的妈妈,她的工作是为低龄的孩子洗衣服,但是孩子的工作是将衣服放到洗衣筐中。她甚至不介意孩子一周都穿着湿的、布满泥点的运动服去踢球,当孩子想穿干净的衬衫,但是忘了把它放进洗衣篓时,她会乐于教他如何使用洗衣机。其次,家长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要显得比孩子更担心他们的工作,否则就会变成你的工作了。这位妈妈清楚地知道洗衣服是自己的工作,但是提醒孩子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篓不是她的工作。她只要提醒了孩子一次,很快这就又变成她的工作了。

  在鼓励孩子学习独立的过程中,家长们不妨试用一下这些策略:第一,保持真实,让孩子能够觉察到你给了他们一些工作,而这让他们能够对家庭有贡献;第二,平衡个人杂事和家务,家庭杂务分为两类,让卧室整洁的工作对孩子有利,而布置餐桌的工作对家庭有利;第三,在勤务簿中加入费力或困难的工作,孩子可以查阅有哪些工作要做,这样你就可以解脱,也不需要提醒他们,但要经常更换令人不愉快的工作;第四,避免为孩子工作,当你为孩子做他们的工作时,你就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责任,最好把分配好的工作留给他们,即便你会感到不便;第五,保持高标准,不要接受半成品,做完一项工作才是有效的;等等。

  在家务分工中,格罗斯也提到,最好让孩子无偿为家庭付出劳动;可以给他们一些零钱,但是不要把金钱和劳动挂钩,因为用家务劳动换取报酬会给孩子带来一个概念:“我会得到什么呢?”而这将产生自我中心的价值观。

文章关键词: 家教 家长 习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