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流行育儿观泡沫:溺爱与贫富无关

  陆先生最近比较烦。

  北京市实施了课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计划,陆先生女儿所在的学校开始了每周三次的课外活动。上周的一天,陆先生下班早提前到了学校门口,碰巧看到女儿和很多同学正在炎炎烈日下做运动。“我当天就给老师发了短信,女儿从此不再参加这种课外活动了。之后我又有些后悔,是不是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头,会不会太惯着女儿了。”陆先生说。

  今天的家长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长都更纠结。

  按理说,这一代家长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长得到的育儿指导都要丰富,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育儿知识,反而像一个推手,把像陆先生这样的家长,推入了各种纠结当中。

  从表面看,让家长纠结的是该怎么做,而实质上,让他们纠结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家长们发现,被众多看起来、听上去都很科学有理的教育观念武装起来的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以为鸡蛋就应该是白嫩嫩没有皮的样子,得了“城市病”;有的孩子无论拥有多少玩具、服装、零食都不满足,得了“物质病”;有的孩子只能听赞美,一句批评的话就有可能崩溃,得了“表扬病”……

  到底是教育观念出了问题,还是家长出了问题,或者是孩子出了问题?

  都不是。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很多育儿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被一些伪专家、一些想从中获利的商家、一些想引起轰动效应的媒体,或者一些功利的家长误读、误导、误用,人为地夸大了这些观念的某些作用,使很多育儿观念泛起了泡沫。

  六一节来临之际,为了孩子更好成长,我们就来戳戳这些泡沫。去伪存真,让家长的育儿更加理性。

  溺爱与贫富无关

  “穷养儿、富养女”,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养育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容易让家长产生歧义的观念。其实,稍微想想就能找到不让自己“走偏”的关键点:男孩就不需要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女孩子就不需要经历风雨、学习担当吗?

  不过,现实中已有太多的家长走入误区。

  田先生的女儿已经上了高中,一起从农村奋斗到北京的田先生夫妇一直秉承着“女儿要富养”的理念,给女儿提供着几乎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物质条件。但是,已经到了亭亭玉立年龄的女儿,并没有像田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出落得高贵、大方,反而成了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物质女”。

  最近,刚刚换了两三个月手机的女儿又提出想把手机换成“iPhone”的最新款。田先生夫妇使用的都是1000元左右的手机,花了3000多元给女儿换过手机的田先生突然觉得很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女儿,没想到很少遭到拒绝的女儿大发雷霆,最后冲着田先生喊:“你是天底下最无能的男人!”

  女儿的话令田先生几近崩溃。

  “女孩要富养这句话是很容易被误读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微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说。

  美国研究者发现,女孩子大脑色带环绕的脑回活性比男孩子强,女孩子大脑中的血液,即使在她们休息的时候也会流过色带环绕的脑回。这使得她们的“怜悯之情”更甚,她们比男孩有更多的情感记忆,亲密情感往往成为记忆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女孩的这个特点,使得女孩比男孩有着更加强烈的情感需求。”孙云晓说,这其实是女孩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很多女孩的父母忽视了,他们认为女孩既然需要富养,最好的方式就是满足她在物质上的需求,但事实上,女孩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

  内心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女孩子便产生了更强烈的心理需求,父母就用更多的物质来满足,这样的循环使得女孩子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当初最想要的是什么,只能靠越来越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

  缺少了内心真正需求的满足,“富养”其实就成了溺爱。无数的事实已经验证,溺爱是对孩子伤害极大的一种教育方式,与贫富和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无论穷富,女孩子都是可以‘富养’的。”孙云晓说,只不过这个“富养”与财富不直接相关,比如在外面遇到突然状况,只有一顶帐篷时,“那么就把这顶帐篷留给家里的女孩子。”当家里很穷时,家里只有一套干净像样儿的衣服,“那么就把这套衣服留给家里的女孩子。”

  真正的“富养”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她们尊严。

  真正的教育是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教育理念一再被误读、误用,原因在哪里?

  成功养育了一个阳光向上女儿的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觉得,如果从家长身上找原因的话,“家长们的不求甚解或者功利心太重,让他们在面对一些理念的时候没有认真思考,更希望找到拿来就用的‘万能良药’心态应该是原因之一。”

  近些年还有一个被用“滥”的教育观念:告诉孩子“你真棒!”

  很多家长感觉,刚刚将这一观念付诸实践时,孩子确实有着非常积极的变化,但是时间久了,这句话的神奇效力开始减弱,最后完全消失。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适度的赞美与夸奖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但如果夸得不合适,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老听表扬的孩子内心会较为软弱,害怕失败,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经受不起挫折,对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过度敏感,很容易出现悲伤与沮丧,易形成自卑及过度自我保护心理。

  “牛吃百草长出来的却是肉。”李岩说,我们教育孩子时采用的观念、方法、材料等就像是“百草”,但我们最终希望得到的并不是牛身上长出的“百草”而是长出“肉”。

  这个转换的过程是需要家长用智慧来完成的。而这个转换过程是否成功应该看孩子的心灵和精神是否得到了滋养。

  李岩的女儿上高二那年,正好赶上狮子座流星雨的大爆发。李岩的女儿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文学爱好者,对流星雨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一边是女儿的好奇心,一边是即将到来的高三,李岩也很纠结,最后,李岩说服了自己:高考[微博]每年都有,而爆发的流星雨则是几十年难遇的壮美景色。

  为了尽可能少耽误课程,他们选择了流星雨爆发前的那个晚上从北京出发,李岩和爱人给女儿带好了合适的服装,直接把女儿从学校接到机场,候机和飞机上的时间女儿都用来写作业。

  那天晚上一家三口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看到流星雨的瞬间,女儿的兴奋之情无法言说。”李岩说。

  很多家长都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让孩子开阔视野”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于是,不少家长花巨资让孩子到美国、欧洲游了个遍,“可是,如果没有理解教育的真谛,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没用。”李岩说,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做出适当的取舍,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环节,给孩子一份丰盛的精神“饕餮大餐”,否则只能是助长孩子的享乐主义。

  不提责任让很多教育观念走形

  可能是自己曾经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经历过不富足,所以,很多家长面对众多教育观念时眼中只留下了“给予”那一部分。很多家长认为,“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是一条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公理,但是教育是关乎人的事情,只要关乎人就不可能简单地套用公式。

  安女士一家经济比较富裕,他们的女儿在国外读贵族高中。一年学费就要50万元。

  一次,女儿放假回北京,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安女士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安女士的女儿和丈夫一起陪她到医院去。整个看病的过程都是安女士的丈夫跑前跑后,女儿在边上不停地看着手机。

  当天,医生给安女士约了第二天进行活检,女儿离开中国的日期则是活检之后的一天。女儿知道了安排后对安女士说:“妈妈我今天已经陪你一天了,明天我不想陪你来医院了,我准备在家收拾行李。”

  按理说,女儿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过安女士大声地拒绝了:“现在对你来说,妈妈的身体状况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妈妈明天的检查出了问题,即使已经买了机票,即使开学在即,也要退票。对每个人来说家庭的责任是最重大的。”

  之后,安女士让正在忙碌的丈夫坐在了女儿刚才坐的地方,把需要办理的各种交钱、取药、询问等事情交给了女儿。

  最初安女士的丈夫还担心女儿做不好,女儿也不太情愿。

  “只对孩子付出,没有让她承担任何责任,她其实永远都不知道别人的付出有什么价值,也就不知道感恩,更不会对别人付出,我就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告诉她一直以来都是别人为她付出,她还有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安女士说。

  确实,当家长在“付出”却没有让孩子学会他应该承担的责任时,家长就在把孩子变成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自私的人,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知道感恩和有担当的人。

  第二天,安女士在女儿陪同下一起到医院做了活检,检查的结果很乐观。第三天安女士提出去送女儿。女儿说:“折腾了这么几天您已经很累了,好好休息吧!您的健康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无论是穷养、富养,还是夸奖,都要看到教育的本质,没有约束的给予、没有责任的付出都可能带来一个无法掌控的未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溺爱 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