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中,我聊到亲子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其实,在我为丁丁读书的过程中,我倒是觉得是我这个做爸爸的,获得了更多的快乐。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很晚,我和丁丁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这个时候,丁丁已经比较疲劳了,陪着他阅读,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为他读书,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这一天若干有趣的事情之一,而对我来说,则是这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有的朋友听说我每天为孩子读书,往往会说:“真不简单,能够一直坚持下来。”但对我来说,为孩子读书是一种享受,这样的事情,是用不着费力“坚持”就
能做到的。
享受陪伴孩子读书的过程,也使我仿佛回到了充满童真的往昔岁月。有很多个晚上,我把自己小时候读过的一套《365 夜故事》读给丁丁听,并跟丁丁讲到当年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套两本的故事集。我这一套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次,边角早就卷了,破旧了。丁丁睁大了眼睛安静地看了一会儿这套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大的书,似乎也感受到了这本书上岁月的痕迹。
如今,很多人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像是上了发条的玩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放松自己。怎样才算放松呢?和朋友吃吃饭喝喝酒?交出价格不菲的学费练练瑜伽?到 K 歌房喊上几嗓子?当然都可以。这样的业余生活我偶尔也会有。但是,只有和丁丁靠在一起,沉浸在有趣的童书中的时候,我才感觉到那种放松是彻底的,那种快乐是纯粹的。
那些童书带给我的美好体验,并不亚于给成年人看的书。我想这是因为童书虽然是给孩子们创作的,但是它们的作者却是成年人,而且往往是很有想法、很有才华的成年人。通过陪伴孩子读书,通过那些可爱的童书,我常常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离童真是不是太远了?
于是,我常常想到《小房子》这本绘本。
看过这本书,丁丁注意到的是,书中那栋小房子一开始笑着,后来乡村变成了都市,小房子在喧嚣和污染中撅起了嘴巴,后来回归乡村,终于又露出了笑脸。虽然 5 岁的孩子还不能深刻地领会那小房子为什么撅嘴,但是,他对小房子“撅嘴”却是敏感的。后来我问丁丁:“小房子虽然又搬到了乡下,但是如果城市又建到了这个乡村怎么办?”5 岁的男孩显然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愣了一下。然后,他看着画面中画的很远很小的一点点城市的轮廓,放心地说:“不会的,城市在那么远的地方,用不着再扩到这里了。”这同样是童真的想法,而成人往往不是这个思路,他们急切地要把城市扩大再扩大,建更多的写字楼和商场。丁丁不知道,他眼中还很遥远、模糊的城市边界,其实很快就会欺近到小房子周围的。
不少人觉得,童书也好,孩子也罢,都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我觉得,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既不了解孩子,更不了解童书。这让我想到工作中发生的情景。记得曾经参与一个解决交通拥堵的会议,会上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很多议题,包括要建设好慢行路系统等。我当时脑子里就浮现出《小房子》中的那些情景。我就想,如果我们城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多一点童真,可能就不会很急切地把路都加宽改造成供汽车使用的大马路,然后再想方设法为行人能安全漫步、自行车能悠闲来去而重新设计道路。再结合丁丁关于《小房子》的想法,如果所有的成人管理和建设者都能像一个孩子一样没有那么强烈的扩张欲望,我们的生活环境可能会更好呢。
当然,把童书和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可能真的显得幼稚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从童书中重拾快乐和天真,却不是一件幼稚的事情。记得看过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自己的访谈节目《小崔说事》中曾经采访过作家王树增。节目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大屏幕播放了一段诸多皮克斯动画的镜头的剪辑,王树增一边看一边露出会心的笑。播放完毕,创作有《长征》等重大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王树增说:“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打听到我有看动画片的嗜好。”继而,面对主持人的好奇,王树增说:“动画片不矫情,真诚。”
这一期节目让我很有感触。当很多成年人再也无法回归童话的时候,究竟是成熟还是倒退呢?
想想看,作为爸爸妈妈的你,是不是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呢?——在书店中,当你七八岁的孩子拿起一本页数不多、图画可爱的书时,你不屑地说:“这不是小孩儿看的吗?多幼稚啊。”于是,孩子可能真的就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然后去找那些能显得自己比较“成熟”的书去了。这样的情景我在书店中见过不止一次呢。每当听到家长说出类似的话,我真想过去说:“朋友,你要是真的把自己变回一个孩子,抱着这些童书好好看看,会发现他们原来是那么有趣,而且,这些可爱的书不仅仅属于孩子,它们也属于成年人。”当然,出于礼貌,我没有真的去把这些话说出来过。但是,我要把这些话写在这里,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朋友能够体会到:童书的乐趣,不仅仅属于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从童书中一样可以收获许多。
童书,是那些在成年后依然能够保有一颗珍贵的童心的人们创作出来的。同于儿童自然的涂鸦或语言表达,童书的内容和画面是建立在专业训练基础上的。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童年的气息却不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当你爱上童书,就会发现获得了一张通往童年的回程票,让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到纯真的童年,感受久违的单纯和快乐。
童书之所以叫作童书,在一般的意义上,说是给儿童看的。但是,我更愿意赋予“童书”新的解释:童书,是指充满童趣的书!也就是说,童趣是童书的首要价值。那么,什么又是童趣呢?《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为“童趣”设立一个专门的词条,大概是觉得这个词一望便知,无须解释。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了解什么是童趣吗?
我对“童趣”的理解是:看到什么都觉得有趣。这才是孩子和大多数成年人之间的差别。一般人成年后,往往觉得一切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总觉得“这有什么可奇怪的?”但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对孩子的童心缺乏理解能力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大人,往往会对孩子细小的发现不屑一顾。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发现是没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孩子慢慢会失去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而童书可以教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何去理解童趣,并且激发自己内心埋藏已久的童趣。
在这本书中我会多次提到一套丁丁非常喜欢的“14 只老鼠”系列绘本,讲的是生活在一棵大树根中的老鼠一家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中的生活点滴。仔细想想,这套书的内容有什么新奇呢?除了主人公是老鼠之外,其他的内容似乎与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没有区别。但是,再仔细想想却又不是这样:我们大多数的家庭,会生活得这样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吗?会事无巨细地一起盖房子、种南瓜、挖山药、蒸豆包、做游戏棋吗?
这就是童趣啊。在孩子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意思的,都可以成为关注的对象和游戏的资源。而好的童书,也是对生活充满兴趣的。有了兴趣,就会关注,并且把自己的感受注入关注的生活细节之中。于是,生活的细节也就焕发了新的光彩。
还有一本绘本也是丁丁挺喜欢的,叫作《荷花镇的早市》,没有任何离奇的情节,讲的是一个住在上海的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给奶奶过寿,和小姑一起逛早市购物的过程。为什么这本书吸引人呢?因为它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南方水乡小镇的风貌,那么细致,又处处充满新鲜感。因此,虽然这本书整体上偏向于文艺范儿,但也是很能吸引孩子的。孩子会随着书中的阳阳,去观察那些做小买卖的船只(丁丁甚至注意到有的船有棚,有的则没有),去看小巷两边的人们,会流连于那些毛茸茸的小鸡以及锣鼓喧天的戏台……如果没有这份童趣之心,哪怕我们真的去这样的江南水乡旅行,大概也只能囫囵而匆忙地拍几张全景照片了事吧。
以上从几个方面来展现童书的美好。这不仅仅是为了提示其他的父母朋友们从哪些角度去欣赏童书,从而更好地为孩子讲读童书。我更想说的是:童书那么美好,那么有趣,我们永远也不要丢掉童书吧。
童书,是永远的回程票。很多人都喜欢回忆童年,希望从童年的简单快乐中寻求安慰。而童书正是我们回到童年的回程票。如今,很多老版小人书非常走红,购买他们的往往是当年在童年时代看着这些小人书长大的成年人。这不就是对童年的一种追寻和保留吗?
有一位在新浪微博中以推荐绘本而出名的爸爸杨政,曾经在采访中讲述他第一次给 3 岁的女儿买回几百元的绘本,回家的途中坐在路边就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这个爸爸不禁流下了眼泪。他是感慨自己的童年竟然那样苍白。如果当年有这样美丽的书,他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因此,留住童年的书吧,这既能留给我们的孩子看,也能为我们自己找回童年的记忆。有了那些童年时代读过的书,我们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童年,就会随时回归并停靠在那片让我们心灵安静的港湾。
本文由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授权摘自《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