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的惑与获

  《真正的陪伴》 收藏本文     

  如果说在学校,决定教育效果的是师生关系,那么在家庭,最重要的则是亲子关系。而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亲子共读。

  给孩子读什么?有人聚焦于本土原创图书,有人认为国外作品更有审美趣味。平心而论,国外的图画书作品历史更悠久,经受了图书市场和家长的检验,确实是首选。但国内也有不错的图画书作家,只是需要深入了解,如常新港的《兔子,快跑》就挺不错,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自立、团结、拯救与亲情等青少年喜欢的主题。

  某次在深圳采访,一位资深教研员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要读经,尤其要熟读《三字经》,并指出现在小学生阅读的东西太浅,要加大难度,读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爸爸,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但不会和儿子共读《三字经》,也不会去读那些过于深刻的东西。

  而且,阅读,最关键的不是加大难度,而是让孩子产生兴趣,心怀期待。

  我喜欢睡觉前,哲哲粘腻腻地倚在身边,打开一本书,然后开始:“从前啊,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我喜欢他听故事时的那股开心劲和享受的表情,也喜欢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喜欢看他情绪激动时涨红得像苹果一样的小脸。

  听故事时,哲哲喜欢发问,像冰雹一样常常把我砸得手忙脚乱。例如,读完了一本《神奇校车》,他抛出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次只生一个孩子,小动物怎么能一次生好几个?为什么那么多的动物都灭绝了?为什么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颜色?……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了。

  但是,就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一节没有学生提问的课,一定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也肯定不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课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离开课堂。而好老师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心里埋下一探究竟的种子。

  后来,我试着面对儿子的提问,而不敢忽略或打压。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问图画书里的人物都说了什么。不得已,我开始施展语言编辑的特长。例如,“巴巴爸爸”系列里的《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人类猎杀珍稀动物,巴巴爸爸一家迎头痛击那段,我的创编如下:“人类说,哇,这么多动物,我们发大财了,那个斑马我要做一件衣服,鳄鱼我要做一双手套,那个毛茸茸的黑球我要做成拳击手套……巴巴伯一听自己要被变成拳击手套,撒腿就跑,边跑边说,我才不要变成手套,要变也要变成口罩,堵住人类乱说的嘴……”编完一次还不算完,他还要再来一次,且不许重复,压力突然变得山大。

  后来,孩子让我模拟对话的情形渐渐减少,转而开始像海派清口周立波一样,评论起故事情节的优劣来。例如,《蜗牛的长腿》让哲哲很感动,在为青蛙悲伤的同时,也诅咒起贪吃和坏心眼的国王来:“那个国王应该吃眼镜蛇和蝎子,吃完就被毒死。我要是当国王,天天吃素,而且自己种蔬菜,让小动物快乐地活着。”《狼大叔的红焖鸡》一书让他改变了对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真挺好心的,还能做那么多好吃的。爸爸,其实,狼有时不吃小动物,也做好事。我觉得坏人也不都是坏人,对吧?”

  对于《小蝙蝠德林》哲哲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该书讲的是一只蝙蝠颇具个性,别的同伴都是倒挂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总是和别人相反。例如,树梢上的月亮是在脚下,草丛和蝴蝶是在头顶。合上书后,他议论开来:“爸爸,我觉得,小蝙蝠德林的视角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蝙蝠和人类不一样,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欢德林。不过呢,你看,把书倒过来,我觉得自己就站在蝙蝠这边,挺有意思吧。”

  那几天,外出游玩,哲哲总是喜欢弯腰把头埋进裤裆里,兴致盎然地看着颠倒的世界。问他在干什么,他有板有眼地说,在学习小蝙蝠德林,还告诉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时间长了有点头晕。

  终于,我真切地看到了童心与童书之间的化学变化。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