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背后自有秘密

  当代家庭教育报

  孩子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世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秘密,想要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多一点非常必要。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细节失误,都是因为父母太不了解孩子造成的,比如对孩子的逆反感到头疼,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逼孩子向陌生人打招呼等。

  杨谨老师说:“父母要了解孩子很多行动背后的意义,比方说3岁左右孩子的逆反,这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但对孩子来说,这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孩子要在逆反中,在不断地说‘不’中,培养内在的秩序感,找到自己的力量。”

  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跟小伙伴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很多孩子就是不愿意,于是父母威逼利诱。杨老师的观点是,分享要看孩子的年龄段,强行让没到分享年龄的孩子去分享,这无疑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对于2、3岁的孩子,首先要感受到物品的私有权,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这个空间是我的,并且被尊重。他们会由于一个小东西跟小朋友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他认为我的东西一定要被尊重。分享是建立在一定的富足基础上的,只有孩子感受到满足和充足的安全感之后,大概5、6岁之后,才能真诚地把东西分享给别人。不要以为父母的诱导、提醒,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也许此时孩子是妥协了,但他内心的不满情绪已经种下,他会在心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我的东西就要拿出去,好像爸爸妈妈没有这么做……’所以,不要太早逼着孩子去分享。”

  逼孩子向陌生人打招呼也是父母们爱干的事,如果孩子没有如父母所愿大方地打招呼,父母就会把孩子“推”出去,甚至指责孩子。

  杨谨老师建议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硬逼孩子去打招呼,因为这个环境已经让他感觉到不安和陌生了,要尊重孩子的真实心理。遇到孩子不爱打招呼,父母可做两件事,一是回家后跟孩子沟通,在没有主观臆测、接纳孩子的情绪的状态下,问问孩子是不是不愿意跟刚才的阿姨说话,是不是阿姨让你感到心里不安等等,第二件事是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多见人。这样孩子再碰到陌生人,内心会安然很多。当然以后见人也不要迫使孩子去主动打招呼,因为一次次的强迫,孩子的主动性会减退。父母要细心地做功课,耐心地等待孩子内心力量的增强。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