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2012年8月,《北京晚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报道称在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名女孩怀抱一台iPad,一脸愠色。而不远处,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不时抽泣。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女孩即将去外地上大学,今天特意过来买数码产品,“她上来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book这‘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的支出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当母亲表示为难时,女孩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妈妈低头抽泣和女儿扬长而去的画面,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孩子究竟怎么啦?父母辛辛苦苦抚养她长大,不知恩图报,反倒把父母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会啃老和索取,只知炫富和虚荣。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些疑问和说法,其实都直指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到底该拿什么来爱我们的孩子?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并懂得回馈这份爱?”

  很多父母常常觉得,爱孩子就是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所以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贵的、穿最奢侈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有一天,当父母无力承受的时候,他就会心理失衡,也会抱怨指责,甚至还会做出过激行为。我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妈妈在医院上班,爸爸开公司,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不错。从小吃的大多是有机食品,穿的大多是名牌服装,用的是最好的手机和最新的电子产品。我们跟他开玩笑说:“你走出去就是万元户了!”因为他全身上下的行头,累计起来的价值肯定超过一万。到了小学和初中他,已经是非名牌不穿了,一双鞋1000多元,一件衣服2000多元。孩子亲口这样跟我说:“我爸爸和妈妈赚钱很容易的,所以花这点无所谓。他们就是我这辈子的自动取款机。”

  我真的不知道,当为人父母听到这番话会作何感想。从孩子的话中可以感觉到,他完全没有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丝毫没有感恩父母对他的养育。反而觉得,即使一辈子“啃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抱有这种想法的孩子,虽不能代表大多数青少年,但也绝不是少数孩子。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我们真的学会了正确地爱孩子吗?爱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爱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父母是否爱孩子,不是父母说了算,而是孩子的真切感受说了算。更为关键的是,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父母全身心地去爱孩子了,但是孩子却没有体会到这份爱。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全身心的爱,却成为了孩子的桎梏。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才知父母恩。”换句话说,对父母的爱的体会,要等到自己成为父母才能明白,这是非常悲哀的。因为爱是亲子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那么亲子的沟通往往不能有效进行。

  为什么我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却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却不懂感恩、甚至还会恩将仇报?

  其中,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错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怎样才能使孩子自主掌控人生。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爱,用心表达比用钱表达更重要。爱孩子,并非要在物质上毫无节制地满足他。要选对的方式,而不是买贵的东西。心理学家就“如何表达爱”概括了5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的时刻”“礼物的馈赠”以及“服务的行动”。这五种表达方式,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而且它们可以一起出现或交替运用。

  这五种表达爱的方式,既适用于爱人之间,当然也适用于亲子之间。在这五种方式中,只有一种方式是需要花钱的,其他方式只需要用心就可以。

  只要用心,一片漂亮的树叶就是一份精心的礼物;只要用心,关键时刻的一个眼神就是一份会心的礼物;只要用心,睡前的一个拥抱或亲吻就是一份称心的礼物;只要用心,孩子进步时的一句赞美就是一份贴心的礼物。通过用心而非只用钱表达爱,父母也会收获一个充满爱的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爱,节制比泛滥更重要。我们对孩子的爱,并非多多益善,尤其在物质方面。中国的家长,总是担心自己亏待了孩子,总是喜欢把所有最好的给到孩子,总是愿意满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但我们真的需要改变这样的教育观念了。

  在伊伊想要玩具时,我们会让她自己挑,但是约定每次只能挑一个,然后引导她去比较价格,尽可能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在小区玩耍时,如果她想要买一些小零食,我们会跟她约定每次只能买一种,然后让她自己拿钱去买。

  渐渐地,伊伊就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当我们一起到外面去购物,看到价格太高的东西,她就会自言自语地说:“太贵了,不买了。如果把爸爸的钱用完了,我们就没有吃的了。”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比如,孩子正在写作业,爱孩子的妈妈,一会给他送点吃的,一会给他倒杯水,顺便看看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在妈妈的眼里,这是照顾孩子,这是充满爱的举动。可是在孩子眼里,就演变成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这样沉重甚至泛滥的爱,常常令孩子不能喘一口气。最后,家长对孩子的爱,独立比包办更重要。我们的家长,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大包大揽,这也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心理。遇到任何事情,首先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是让父母来承担、来帮助。

  曾经有家长问我:“其实我也知道要让孩子独立,可是当我看到孩子走弯路,难道我不去管吗?毕竟我比他有经验,我本来可以指导他的,难道你不说,就让他走弯路吗?”

  其实,问题本身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怎么做。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经验,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引导,甚至需要我们去帮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怎么加以引导,怎么做才能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不至于让孩子走太多弯路。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好度。

  再让我们来看看父母担心什么。父母最害怕的是孩子受伤害,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帆风顺地长大,没有什么波折就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作为活了大半辈子的成年人,家长最应该知道,在一生中怎么可能不经历苦痛,怎么可能没有波折。所以我们最应该害怕的,不是孩子受伤害,而是孩子受了伤害不能痊愈。

  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理免疫系统。不是让孩子不受伤、不痛苦,而是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就如同汽车的引擎,小引擎开上陡峭崎岖的山坡容易损坏,但如果是大的引擎,就能够顺利爬上山坡。因此当孩子遭受挫折时,我们想的不应该是如何才能不让孩子受苦,而是引导他怎么直面挫折,怎么舒缓情绪,怎么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强健的心理免疫系统。

 

    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把孩子温柔的推开》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信任 独立能力培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