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的背后是成长

  去年,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3岁杭州男生张维加,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员。张维加以兴趣为动力、不追求分数、自由发展的成长轨迹引人思考。他没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也没有择校,就在镇上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读。

  我的一位朋友,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从小喜欢阅读,书堆满了自己的小房间。并且他特意跟孩子的班主任商量,允许她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我问他,孩子的成绩怎样,他告诉我基本上在班级前两名。

  我的一位同学的女儿,兴趣广泛,也很喜欢阅读,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喜欢写作和阅读的同时,学习成绩同样非常优异。

  纵观这些孩子,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开明,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呵护孩子的兴趣。这些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该施肥时就施肥、该除草时就除草,他们不会揠苗助长,当然也不会任由虫草肆虐撒手不管。

  到底是孩子的快乐成长重要,还是孩子的优异成绩重要?很多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的成长与成绩相对立,认为顾此就可能会失彼。其实,成绩的背后是成长。一个身心成长健康快乐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和成绩,本无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之分。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我们常常会把成绩看得比成长更重要,把分数看得比快乐更重要。如果真要有所取舍,明智的家长都会选择把孩子的成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只要我们把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孩子的快乐成长和学习成绩,绝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协调得好,必定是相得益彰。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其中的关键就在父母。

  那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需要彻底改变对成功的衡量标准,正确理解和看待成功。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对成功的定义是:“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我相信很多自认为成功的父母其实并不成功。既然如此,那又何苦让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呢?

  我们要明白,即使是平凡的孩子,也会有成功的人生。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希望的成功,而不是父母所期盼的成功。成功的方向有很多,不要把孩子往一条路上逼。

  2012年,曾有一篇讲述自己平凡的孩子的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讨论。在这篇博文中,一个成绩中等,但却善良、美好的女孩子跃然纸上,她说自己的愿望是成为一个为英雄鼓掌的普通人,但同时也是能够带给别人爱、温暖、快乐的普通人。

  在讨论中,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梦想:也许这个梦想看起来很伟大,比如“宇航员”“国家管理者”“科学家”“改变世界的人”等等;也可能看起来很平凡,比如“厨师”“家庭主妇”“理发师”“工人”“农民”,等等。

  很多家长也认可,我们很多孩子注定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而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但是,成为普通人,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做要求,没有原则;做普通人,也不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哲人说:“历史不是英雄造就的,而是普通人写成的。”一个普通人,应该是脚踏实地认真干事的人,是充满动力不畏困难的人,是有良心、有责任、有梦想的人,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大多数孩子,以后很可能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一员。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有梦想,依然要有上进心,依然需要很努力,依然要有原则,依然要有良心。

  我们可以顺势引导,想做厨师的孩子,就做一个只要吃了你的菜,人们就会对你念念不忘的大厨师;想做家庭主妇的孩子,就做一个在你的家庭里,让每个家人都很快乐、家里充满温馨、成员和睦团结的家庭主妇;想做理发师的孩子,就做一个需要排队才能预约到的理发师;想做工人或者农民的孩子,就做一个不生产伪劣产品,不种受污染农作物,受人尊重的工人或者农民。

  我曾经在一条微博中,看到过一张日本食品公司的调料检测室的图片,里面有三名普通技术人员每天测试材料配比的精准度。配图的博友说,这家食品公司只是生产拉面和饺子,但不论这些普普通通的企业主还是员工都视自己的工作为天职,用最科学的态度,最严谨的精神来对待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这份使命感、幸福感、荣耀感,让我们感动!

  其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都能在以后的职业中找到快乐,都认真努力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并能从中体会到幸福。

  孩子平凡,不等于平庸。要让家长接受这个观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人的持续推动。但这始终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其次,我们需要放弃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功利思想。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成绩是否优秀并不重要,能否一夜成名也不重要,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那是每个人一辈子的“根”。有了这个“根”,只要孩子真的具有某方面的天赋,再加上自身的努力,迟早有一天会取得优异成绩,甚至很可能一鸣惊人。相反,如果一味追求考试成绩,一味追求一夜成名,缺少做人的根基,我们最后收获的可能就是一颗“流星”,而不是“恒星”。

  2012年,曾在电视上看到一期关于童星的节目,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妈妈一心想把他打造成为街舞童星,并且帮他签约了经纪公司。但爸爸却持反对意见,认为签了经纪公司后,各种商演已经严重影响学习,孩子也开始变得浮躁和奢侈,希望他暂时放弃跳舞,能够专心读书。

  孩子自己说,他非常喜欢跳舞,跳舞也是他学习的动力。他不希望放弃这个生命中的最爱。从这个意义上,我非常赞成他,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听从自己的内心,是每个人的幸运。如果这个爱好还能陪伴终生,长大后依然能凭兴趣养家糊口,那更是一个人的最大福气。

  如果孩子只是为了爱好而跳舞,真的无可厚非,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赞同剥夺他的爱好。但他自己在节目中还提到,和跳舞这种爱好相比,更喜欢站在台上万众瞩目的感觉。孩子的妈妈也说,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大明星,并且愿意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代价。

  抱持这种想法的父母,也许还不少。如今,很少有父母觉得孩子本就是个平凡人,甘愿孩子成为平凡人。为了孩子能够成为人上人,父母都不惜重金,有些投资在学业上,有些投资在孩子的各种天赋上,如同这位童星的妈妈一样。

  于是,一夜成名、快速成材就成为很多父母和孩子追逐的梦想。而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俨然已被很多父母奉为圭臬。出名,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在这样的现实下,孩子和家长的心态开始扭曲。

  如果因为出名而导致孩子的心态变坏,那么,这个成名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相反,从孩子一生的长度来说,那样做,恰恰是父母为孩子的未来种下的恶果。

  曾经的一位“神童”这样描述他的经历:4岁开始读书,后又因为成绩优异而跳级,年龄比同班同学小3岁。因此,他从小收获的就是所有人赞誉和耀眼的光环,亲戚、邻居、街坊口口相传。读高中的第一天,连开水房的大叔都认出了这个“神童”。

  然而,他的孤僻性格、好强个性及口无遮拦的缺点,完全被“神童”的光环所掩盖。就这样,“神童”的帽子一直持续到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他心高气傲、不容置疑、浮躁偏执的性格缺陷在一片赞誉声中逐渐显露。

  由于只专注于学习,无论是上中学,还是到了大学,他都是个很难相处、毫无趣味的人。加上年龄比同班同学小很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都较吃力,不仅身体没得到良好发育,同学关系也不太融洽。直到工作后,在职场上遭遇挫折,才慢慢地学会适应环境,弥补自身缺陷。所以,无论是“成绩”还是“成名”,都应该服从于“成气”这个大前提。

 

    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把孩子温柔的推开》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成长 成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