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友受挫该怎么办?

  真实事件

  孩子被拒绝了

  一天晚饭后,5岁的小易跟往常一样兴致勃勃地跑到同班小朋友毛毛家。因为一连几天,他都是饭后去毛毛家,两人一直玩到睡觉时才离开的。可是那天,小易到毛毛家时,刚好毛毛在看一本新书,很入迷,看小易来了,就对他说:“我今天不想跟你玩,我要看书,你回家吧。”小易很意外,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当时毛毛的父母不在场,没有大人的协调,小朋友之间的这个拒绝就立即生效,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小易很沮丧地回家了,毛毛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继续看他的书。小易回到家后,他的父母很奇怪:“你怎么回来了,怎么不在毛毛家玩呢?”小易很伤心地说:“毛毛不跟我玩,他让我回家。”小易妈妈安慰说:“他不跟咱玩,咱就回家玩,你搭搭积木吧。”小易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开心,只是机械地拿出积木摆弄起来,没过多久,就哭着问妈妈:“为什么毛毛不跟我玩?”小易妈妈见状,就给他出主意:“他不跟你玩,你找别人玩就好了,明天咱找楠楠玩吧。”小易却说:“我就喜欢跟毛毛玩,我不喜欢楠楠。”说完就更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时,小易妈妈心里也烦起来了,就很不耐烦地对小易说:“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个小朋友不跟你玩吗,找别人玩就是了。”小易没有继续解释,只是不断地哭。快要睡觉的时候了,小易妈妈看孩子还是很难过,不知该怎么办,最后她决定给毛毛妈妈打个电话,她说:“毛毛妈,今天是怎么了,毛毛竟然不愿跟我们小易玩,把我们小易给轰回家,这可不行啊,你跟毛毛说说,明天一定跟小易玩,小易是很重感情的,他就毛毛这一个朋友,毛毛不跟他玩,他太伤心了。”放下电话,毛毛妈开始问孩子是怎么回事,毛毛一五一十地跟妈妈说起了这件事。她并没有觉得孩子做得离谱,就简单吩咐孩子让他明天跟小易玩。毛毛却说:“万一明天我还很想看书怎么办呢?”“那也不行,不跟小易玩,他该伤心了。”毛毛妈虽然这样说着,但心里却觉得不对劲。

  观点一

  小易妈的电话透露出奇怪逻辑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故事中小易妈妈的电话,她在不知如何哄劝孩子的时候,尽然想到给毛毛妈打电话,而且还在电话里责备了毛毛,并要求毛毛妈以家长的身份教育毛毛。此外,她对小易的表现理解为重感情。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小易妈的逻辑很奇怪。换作很多妈妈,可能会选择陪着孩子玩,安慰孩子,或者鼓励孩子明天再去找毛毛玩,相信很少有妈妈能做到如此理直气壮地要求他人配合自己,而丝毫不去找自己家孩子的原因。

  事实上,表面上看是孩子因遭到小朋友拒绝而伤心,但解决问题并不能从别人身上入手。小易妈妈应该从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了解小易当时的心理感受,做到陪伴、疏导。按小易妈的方法,就算第二天,毛毛跟小易玩了,但又怎么能保证,以后每次小易想找谁玩的时候,别人都会同意呢,如果下次碰到别人不愿跟他玩,他是不是继续哭,而他的妈妈继续打电话要求人家呢?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父母可以做的是支持孩子经受住这些挑战和磨练,并借此培养某方面能力。就如小易碰到的这件事,小易妈妈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毛毛为什么让小易回家,毛毛是出于事情的优先安排还是不喜欢小易这个人,相信明白了这些问题后,小易的心结能够打开。因为根据我的猜测,小易被拒绝时内心感受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简单的因为毛毛有其他事情要做,没时间跟他玩。是小易对这件事情的赋意不恰当,而导致内心受伤的,如果小易妈妈平静地带着他去分析这件事情,相信5岁的孩子能够明白。

  观点二

  小易妈也是个受不了拒绝的人

  从故事的描述里,我感觉到小易妈妈是一个受不了拒绝的人。虽然表面上是小易被拒绝而沮丧、哭泣,但我们不难看出小易妈妈的内心也体验到了被拒,而且跟小易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小易妈妈能经受住被拒的话,她能够轻松面对这件事情,能恰如其分地感受到孩子的难过,并还原事情真相,能自然剔除孩子感觉中被“夸大”的部分。

  正因为小易妈妈自己过不了被拒绝这一关,所以当孩子因被拒绝而沮丧时,她也被“催眠”了,她内心深处的感觉得不到任何处理和过滤就涌现出来了。她首先是机械地解决问题,建议孩子找别人玩,当孩子说就喜欢毛毛并且继续哭时,她不耐烦地说孩子只知道哭。在这个过程中,小易妈妈没有去理性地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处境,更别说在情感上跟孩子搭建通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支持。

  如果小易妈妈能正确对待拒绝这件事,恐怕她的处理会是另外一种方式。她可能在孩子回家时看到孩子的沮丧,会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你不开心,能说说是为什么吗?”当孩子说毛毛不跟自己玩时,小易妈可以表示自己对他的理解:“哦,你很想跟毛毛玩,但毛毛不想跟你玩,你感觉到难过,是吗,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难过。”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后,小易妈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那毛毛是因为什么不想跟你玩呢?”相信在妈妈的提醒下,小易能回忆起毛毛说自己想看书的话。接下去,小易妈可以结合小易平时的例子,让他去理解毛毛:“比如,当你看电视入迷时,爸爸想带你出去玩,你也会不同意,是吗?”当孩子能理解毛毛的做法并不是针对自己之后,小易妈可进一步教会小易如何跟小朋友约定。比如可以通过电话或提前商量来约定时间,而不是直接跑到人家家里,这种提前商量的方式,为各种可能留下空间,孩子相对容易接受对方的拒绝。相信小易妈的这一连串理解和疏导之后,小易内心的难过会降低很多。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小易妈不被拒绝“淹没”的情况下的。

  观点三

  重感情是理由也是桎梏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小易妈对毛毛妈说小易是个重感情的人。重感情,顾名思义就是很看重、珍视感情。这是一个很好的特点,尤其是孩子,更体现其赤子之心。但纵观上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我认为“重感情”是小易妈要求他人的一个理由而已。事实上让我看到小易的“重感情”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重感情,小易妈说小易就毛毛这一个朋友,这说明他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系比较单一,他把所有情感都放在毛毛身上,因此特别看重毛毛的反馈,一旦有意外就格外伤心,略带孤注一掷的味道。

  如果事实就是这样的话,正说明小易在跟小朋友建立情感联系方面的能力不足。4、5岁的孩子,往往是一会儿跟这个孩子好,一会儿跟那个孩子好,很容易跟小伙伴建立情感联结,当然也很容易失去,但这都不影响他们,他们能在这种失失得得之中体验情感的流动和珍贵,慢慢地他们会选择一些情投意合的伙伴长期深入交往。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易遭遇到的“打击”是一个宝贵的体验,小易妈无需以重感情的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毛毛跟小易玩。

  可能正是小易妈对小易“重感情”的认定,她自然缩窄孩子在情感交往上的尝试和拓宽,会忽略跟更多的小伙伴建立关系。而且以“重感情”为由期待对方要像自己那样“重感情”,这种要求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显得不合适。这对小易来说并不是好事,可以说,重感情在这里既是理由也是桎梏。

  观点四

  毛毛妈获得了教育机会

  虽然这个案例的主角是小易妈妈,但我认为毛毛妈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

  毛毛妈是在接到小易妈的电话之后才介入到这件事情当中的,那么,她可以从此开始,跟孩子展开讨论,借机促进孩子的成长。

  比如,毛毛妈可以跟毛毛讨论当时拒绝小易是出于什么想法,毛毛可能会说自己只是想看书。这时毛毛妈可以引导他去体会小易的感受,教孩子换位思考。还可以引导毛毛去两全其美地处理这件事:“有没有一个办法,你既可以看书,又可以不让小易回家呢?可以问问小易愿不愿意跟你一起看书?或者他在咱家玩你的玩具,你在一边看书?或者商量一个时间,你看完书后跟他一起玩……”相信孩子的智慧能想出很多办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劝说毛毛跟小易玩,而是让毛毛知道在这件事情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一件事情有很多种处理方法。这样不带任何指责和说教的讨论,对毛毛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理性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父母有必要在生活中推动孩子们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发展。现实中碰到的此类事件就是很好的契机,父母不防随机教育一番。

 

    本文由当代家庭教育报授权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