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抱抱”是最好的亲肤育儿法

  对新生儿来说,“哭泣”是向母亲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欲求的唯一手段。孩子哭泣时,应判断孩子想要表达什么,观察孩子此时的条件和状态。若哺乳后两小时哭泣,可推测孩子可能是饿了。

  当孩子一边用嘴唇摸索母亲乳房一边哭泣时,表明自己已经饿了。有时也会因为饮完母乳打不出嗝而哭泣。孩子3个月之前非常容易胀气,因此3个月前的孩子若哭泣,应立即把孩子竖起抱,当空气排出体外后,孩子便不会再哭闹了。

  孩子哭泣时,母亲会自然地想要抱起孩子。未经思考,孩子便已抱在了手上,母亲不用担心自己有“拥抱癖”,对1岁之前的孩子即使有“拥抱癖”也没关系。如果硬着心肠对孩子不加理会,让孩子不停地哭泣,反而会对母亲的精神带来负面效果。

  想抱孩子的时候自然地将其抱住,使母亲与孩子可以互相接触,对孩子“心的发育”有益。在孩子1岁之前,尽情地与孩子肌肤接触吧。

  最近,日本开始流行欧美式的育儿法,日本过去常见的母子之间肌肤接触的习惯逐渐减少。其中具代表性的是母亲背孩子。现在,很少能看见背着孩子的母亲了,理由有形象难看,孩子容易罗圈腿,会惯坏孩子等。

  事实上,背着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当孩子可以独立支撑头部时,父母应时常背着孩子。第一,这个姿势很容易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俯卧的姿势和身体适度的倾斜,能让孩子胃里的空气顺利排出。

  实际上,对神经质、多汗的孩子来说,背着孩子能帮助其睡眠。并且,背着孩子不仅不会导致罗圈腿,由于使用“背带”时会适当地分开孩子的两腿,将髋关节固定在正确的位置,这样还能预防髋关节脱臼。

  另外,不能忽视亲肤教育的效用。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欧美人们重新审视了日本的背孩子现象,特别是在瑞典,因为母亲的肌肤温度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背孩子”受到人们推崇。

  美国生物行为研究所所长J.W。普雷斯科特博士虽为人类暴力根源的研究专家,但其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发表了关于背孩子现象的令人惊讶的意见:

  在战后的日本,人们舍弃了背和抱这种优秀的传统育儿方式,转而倾向于美国的教育方法。而与之相应的,如今,暴力和非行(非行按其性质可分为不良行为、违反道德规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三类)现象开始出现,并有扩大的趋势,这可能会对日本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危机。

  支持普雷斯科特博士的这种观点的前提是“婴儿脑部的发育与情绪性、社会性行为的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亲肤教育,和母亲抱着孩子四处走动的行为”。

  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与母亲没有肌肤接触的小猴子大脑机能不健全,情绪性及社会性行为也表现异常,有极端的暴力倾向。普雷斯科特博士在全世界49个落后地区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并证实了这一实验结果同样适合人类。

文章关键词: 育儿 孩子 心灵 图书 内藤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