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所以是两个人,是有理由的

  父母肩上的责任日益加重

  文明越发达,人们的生活就变得越闲暇吗?从生活内容上或许是这样,但是在时间方面却是文明越发达,时间上的闲暇就越少。

  《食人族和国王》一书通过观察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人和亚马孙地区的土著人来研究古代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了获得食物,每个成年人每天仅用三小时的时间捕食,剩余的时间则用来玩耍和睡懒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应该也如此。

  该书中说道:“把一天三等分,分别进行劳动、日常生活、休息。”这种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为了人类维持富足的生活,文明的发达会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复杂。

  育儿会变得怎么样呢? 随着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出现,孩子的教育从家庭中脱离出来,社会上还有了专门照顾孩子的机构,有很多地方有专业的支持。从理论上来讲,父母的负担是减轻了,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事实上,教育开支巨大是其一,还要求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父母需要不断地关注、照顾、鞭策和引导孩子。代替父母的机构增加了,但是父母的责任也在增加。

  现在的小家庭时代也是父母责任增加的一个要素。从教育层面上看来,在小家庭时代,父母的责任比过去大家庭时代更大。大家庭时代孩子们的教育并不体现在父母身上,而是在大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与现在不同的是,只要走出大门,村里的大人们就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村庄里就可以实现孩子的教育。此外,自然教育也可以实现。孩子一天到晚在田野里跑着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可以实现孩子的教育。

  但是现在完全不同了。大家庭教育、村庄教育、自然教育等所有的教育责任都落在父母的身上了。虽然幼儿园、学校或私立教育很发达,但是这样的教育大部分集中于传授知识上,孩子回到家,教育的重担又落到了父母的肩上。

  出生于俄罗斯的揭秘宇宙生成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乔治·伽莫夫在美国流亡期间曾经这样风趣地说过“障碍常数”理论:“所有国家的自然障碍物乘以人工障碍物的数量是一定的。”像山脉这样的自然障碍物少的话,路卡这种人工障碍物就多。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和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上。我把它起名叫做“沟通常数”理论。现在,家庭教育和村庄教育的沟通方式比大家庭时代减少了,但其他沟通方式增加了,与孩子的沟通总量并没有减少。这也是父母的责任重大的原因。为了肩负起这个重任,不能只让妈妈成为女超人,爸爸也要成为超人。

  孩子越大,父母的责任越大

  我认为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事情就是育儿。周围很多人有时候来向我咨询育儿的问题,有很多问题都很难回答,因为有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问题上,我也遇到过很多难题。

  在孩子们小时候,我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世界。有句话说“能知道十尺的水深,也不知道一尺的人心”。如果把这句话用到孩子身上就是:“能知道一百尺的水深,也不知道一尺的孩子的心。”孩子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洞悉孩子们的世界,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生气,不知道该如何读懂孩子们的行为,有时候不知道是应该避开还是应该妥协。

  我曾经以为孩子越长大就越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困难会减少。周围也有很多人说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会自己玩耍、学习、朋友在一起玩,父母的影响渐渐就减少了,这样一来,爸爸育儿的担子就轻了。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爸爸。孩子在上小学高年级时去补习班的时间就增多了,为了不妨碍孩子的学习,很多爸爸会躲到外面去。

  这些爸爸成了育儿和教育子女的旁观者。我觉得,如果真正关心子女教育,孩子越长大,可做的事情就越多也越困难。比如应该在怎样的限度内介入孩子的交友问题;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向自己吐露心声;孩子现在的判断还不成熟,是应该保持观望还是应该强制扭转方向;当孩子否定爸爸的权威或做出没礼貌的行为时,应该怎样批评才合适,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难题。

  和小时候不同,孩子长大后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变得棘手起来。孩子小时候还在父母的视线范围之内,但是长大后,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与子女间的信赖就崩塌了,可能会给彼此的内心造成伤害,所以处理问题的时候更要谨慎。

  孩子越大,爸爸的责任就越大

  我的孩子成为初中生后,周围的人都说我:“现在你终于把孩子养大了。”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现在到了放手的时候,但现实却并不是这样。孩子们越大,从一定程度上说,要解决的问题或苦恼就越多,人际关系也变得越复杂,所以减少父母的责任并不值得提倡。如果爸爸的责任减少了,那就会像气球效应一样,妈妈将代替爸爸肩负起重担。

  当在孩子的生活态度、心态、对他人的关心等问题上和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夫妇俩总是一起承担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商量这些难题、一起应对;我们在和孩子的关系中觉得疲惫时可以填补彼此的空缺。举例来说,我经常因为劝孩子而和孩子冷战,如果妻子这时也这样的话,家里的气氛就会糟透了。但是幸亏此时妻子会起到爸爸的作用,使我们从这种状况中摆脱出来。当然反过来也是如此。

  坏人很难当,但是有时候家庭中也需要坏人的角色。在当坏人的过程中,孩子或父母都会在一段时间受到些许的伤害,需要有疗伤的时间,但是这段时间也依然要发挥父母的作用。如果我当坏人,这时候妻子就负责疗伤;如果妻子当坏人,我就来疗伤。这很见效。每当这时我就会觉得父母是两个人的理由就在于此。

  父母是两个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处理和孩子的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不仅孩子会受伤,父母也会受到伤害,这时父母两个人可以互相安慰。

  我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孩子没有礼貌或没有诚意,或者不管他人感受随着自己的性子发脾气,而和孩子争吵。这时我也会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把他送到补习班去就行了,这样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好,还会心想以后不再教导孩子了。这时,妻子附和着我的观点、倾听我的想法,不知不觉,我的气就消了,又能重新面对孩子了。妻子还会充当仲裁员,让孩子们向我道歉,这大大平复了我的心情。

  父母两个人一起负责育儿问题,可以减少失误。养育子女很困难,所以用两个人的头脑会更容易解决问题。不能把在处理孩子们的问题上遇到的困难、矛盾、苦恼都附加到一个人的身上。两个人一起承担都很困难,如果让一方承担的话,不仅一方会觉得很痛苦,也会引起诸多失误。如果两个人一起承担,失误就会大大减少。

  父母一起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发挥男女互补的作用。海伦·费希尔在《第一性》中写道:“男人拥有阶梯式的思考方式,女人则属于蚂蚁窝式的思考。男人倾向于把焦点集中在一个地方,制订规划,分项目一件一件完成。这来源于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追击野兽的时候必须集中精力的而养成的习惯”。

  相反,女人的思维不是直线的,而是蚂蚁窝式的,倾向于综合思考相关的要素。在进化过程中长期负责养育需要大人照料的孩子对女人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人能很好地读懂不会说话、依赖性强的婴儿的想法,所以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会考虑到诸多变数,并且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男女之间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都很需要。对于复杂的问题,有时候有必要提出解决方法,有时候有必要慎重读懂孩子复杂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都是阶梯式的思维或者蚂蚁窝式的思维,那么在育儿和教育子女上会面临很多难题。

  阅读育儿及教育子女的书籍的必要性

  随着孩子们长大,到了显现教育问题的时候,很多爸爸会悄然退到一边。从收集信息到上补习班、时间管理等问题都交给妈妈全权负责。同时,爸爸和孩子的所有的矛盾也都包在了妈妈身上。爸爸们就如同上场的接力球手,偶尔成为妈妈的应急帮手。只是上场一会儿,也只会用阶梯式的思维判断问题,大呼小叫,然后又再次把球扔给妈妈就退场了。这是一种很不用心的行为,也是一种寻求安逸的行为。把和孩子无休止的心理战都推给妻子一个人,这是一种让妻子身心疲惫的残忍行为。

  为什么爸爸们会对育儿和子女教育的问题袖手旁观呢?随着孩子年级的上升,爸爸们把自己的漠不关心当作是一种不干涉孩子的美德,这真的正确吗?

  爸爸们抽身而退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是爸爸们对于育儿或子女教育知之甚少,觉得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一般爸爸们很讨厌阅读有关育儿的书籍或有关教育的报道。妈妈们劝说爸爸们用点儿心,单独收集报纸上的报道或劝其阅读书籍,但是爸爸还是一拖再拖,不付诸行动。或许爸爸们意识到了要多用心,但是对育儿和子女教育的信息却毫不关心。

  如果爸爸想积极参与育儿和子女教育,那么学习相关的知识是最基本的。在自己的价值观上要意识到,如果关心孩子的话,那么对于那些育儿和子女教育的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

  一般当我们下棋或爬山时,我们会购买相关的书籍来看。而育儿和子女教育比这些兴趣爱好更重要,但在这个问题上,爸爸却不想阅读相关书籍,这个问题值得爸爸们好好思考。

  妈妈和爸爸有很多差异,差异之一就是对于育儿和子女教育信息的获得量不同。事实上,很多爸爸并没有真正理解妈妈们对于子女教育所倾注的心血。有很多爸爸认为让孩子玩好就行了,为什么从孩子小时候就让孩子做这做那,让孩子那么辛苦呢?有人甚至慷慨激昂地批判教育现实,感慨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也波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虽然不赞成一些见识短浅的女人的见解,但是我很佩服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四处奔波的妈妈们。袖手旁观的爸爸们和拉着孩子的手忙于教育的妈妈们不是在教育的根本性立场上存在差异,而是在对于一手教育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

  爸爸们把握不好孩子的大脑什么时候发育最快、什么时候领悟能力和语言能力发育完善、青春期的时候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指导、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应试制度有什么样的改变、孩子们学校里应该把重心放到什么上等信息。

  无论是学校还是职场,想进入某个阶段都要参加考试,如果把育儿和子女教育也分成特定的阶段对爸爸进行资格考试,那么将有很多爸爸考试不合格。不能无动于衷地把搜集信息的工作全盘交给妻子负责。爸爸哪怕是为了具备批判妻子收集到的信息的资格,也要先自己去了解有关育儿和子女教育的信息。

  就算不是为了批判妻子的观点,为了了解孩子、为了参与教育孩子爸爸也要积极获得相关的信息。当妻子已经读过两本书的时候,你至少要阅读一本。不要只看政治和经济报道,还要看与育儿和子女教育相关的报道。养育子女不能只靠常识和热情。

  了解之后就有发现,发现之后就能理解,并且还能更深入地参与到育儿和子女教育中去。随着育儿和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加强,爸爸也需要积极地参与。为此只表示关注是不够的。爸爸自己也需要变化,为了这个变化必须去了解相关信息。

  小贴士

  爸爸写的育儿日记

  孩子出生后,我为孩子的样子感到惊奇。为了记录孩子的样子,我开始写育儿日记。大儿子过两岁之后,我在NOWCOM的论坛上开通了“爸爸写的育儿日记”专栏,每周固定上传至少一篇文章。就这样,在此后四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周都上传文章。

  我有时候想记录下孩子温暖的感觉,有时惊叹于孩子们纯洁的表达,生怕错过那精彩的瞬间,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不断地制造着话题,我禁不住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一点一滴越积越多,就汇成了孩子成长的历史。每当我看着写成的育儿日记,孩子们成长的样子就好像历历在目。

  近来通过博客、KakaoStory社区交友等手机程序,我还可以上传记录精彩瞬间的照片。写育儿日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爸爸会为了看到孩子更多的样子而努力。关心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爸爸亲自写育儿日记。我想劝爸爸们利用多种便利手段坚持不懈地写育儿日记。在这里介绍我写的几篇育儿日记。

  孩子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孩子已经九个月了,虽然体重只有八公斤,但是已经可以趴在我的肚子上把头转向一边睡觉了,这让我感到无限的安宁与温暖,那感觉比抱着妻子的时候更快乐自在。据说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在很久以前是连接在一起的,我现在的感觉好像比两个大陆连接得还要紧密。

  允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有允浩,整个家充满了幸福,我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幸福。不是允浩需要我们的亲近,而是我们想要和孩子亲密接触。

  “我可不是你的对手”

  大儿子三岁的时候好像开始经历“俄狄浦斯情结”。晚上我们按照大儿子、妻子和我的顺序依次躺在床上。我们闭上眼睛,但孩子还并不想睡。我们为了哄孩子睡觉而屏住呼吸。几分钟之后,平躺着的妻子可能觉得姿势不舒服,就转身朝着我。就在这时,大儿子喊起来了:

  “(用很小的声音自言自语)干什么呢?(之后大声喊)睡觉!快点!”

  捧腹大笑之余,我想起了弗洛伊德。结果那天在和我做无谓的竞争之后,大儿子躺在我们中间睡的。孩子好像知道他的话使我们发笑,不断地说道:“干什么呢?睡觉!快点!”我笑着心想:“允浩,我可不是你的对手。”

  做了两个比萨

  大儿子大便了,因为量比平时多,我们夸奖他说:“哇!拉得真多呀!”大儿子用精彩的生物学理论回答了我们:

  “在我的肚子里面,我的大便在不断地茁壮成长,所以拉出来很多。”

  听到孩子这种单纯的表达时,感觉就连大便本身也变得可爱了,所以觉得我自己的身体里“可爱的”大便也在茁壮成长。我为孩子单纯的表达感到喜悦,也羡慕孩子没有偏见的态度。

  有一次,大儿子穿着夏天的裤子坐在塑料玩具桶上玩,可能因为姿势太舒服了,就拉了大便。之后站起来,因为没穿内裤,有两块大便掉到了地上。还没等我们跑过去,大儿子就已经用脚踩了,大便被踩成很大一片。要是我们会觉得做错事了,但是孩子却不一样。

  “哎呀,比萨!两个比萨!”

  对于我们而言,大便是排泄物;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大便是生产物,是在自己意志控制下排出来的生产物。孩子为自己的生产行为感到自豪,如果我们告诉他“哎呀,太脏了!”,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拉大便的过程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就会觉得紧张。

  我为孩子一点一滴的行为感到新鲜和惊奇。新鲜的行为、新鲜的表达、新鲜的话语、孩子用新鲜的眼光看世界,我通过孩子又重新看待世界。把大便表达为比萨,是因为孩子觉得拉大便的过程是愉快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欣慰。

  “给我便宜一点吧”和“没有饼干”

  大儿子三岁之后,很喜欢玩“角色扮演”。医院、出租车、学校等周围的很多事物都是孩子玩“角色扮演”的好素材。一次孩子扮演来我们小区卖豆腐的人,我问他豆腐价钱,他说一块豆腐2000元。我说:“太贵了,便宜一点儿吧。”大儿子的回答简直就是杰作。

  “没有饼干。”

  孩子把“给我便宜一点”理解成了“给我饼干”了。

  一个月后,孩子又来扮演卖风车的。我问他风车的价钱后砍价:“给我稍微便宜一点吧。”大儿子突然在抓着的风车把手的末端木棍上做出用手削掉一点的动作。我感觉很奇怪,再次问道:“请给我便宜一点。”孩子像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一样,用手表演呼一下子削掉一大块的样子,然后就把风车给了我。孩子把“便宜”理解成了“削掉”(在韩语中,“削”和“便宜、降价”是同一个词)。

  后来,我们玩过很多次“角色扮演”之后,孩子终于在一个月之后明白了“便宜一点”的抽象意义。为了给孩子的想法和世界开一扇窗户,我有时候扮演病人、有时候扮演买东西的人、有时候扮演市场上摆摊的大叔。

  “银杏叶都醒啦!”

  一天晚上,我很早就下班回了家。我们一家人决定去踩着银杏叶散步。银杏叶遍地都是。妻子像踩在雪上一样,边用脚踢边走,大儿子立刻批评起妻子来。

  “银杏叶都醒啦!”

  他让我们别把睡着的银杏叶弄醒。很不幸,在孩子看来妻子成了踩醒银杏叶子的人,这种行为令他很失望。

  儿童学家从物活论的角度上这样解释“银杏叶都醒啦!”:“孩子认为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并不很专业地知道这样的物活论具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只是觉得物活论是孩子想象力的一种外化物,孩子是想象力的宝库。

  云是天空的骨头

  有一次我和孩子说到骨头。孩子突然说:

  “人的骨头是骸骨,床的骨头是床骨,鱼的骨头是鱼骨,柜子的骨头是柜子骨,天空的骨头是云,对吧?”

  孩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骨头,想象天空也有骨头。因为把许多事物的现象都日常化,所以才说出了这么有文学色彩的句子。

  孩子看天空也和大人的视角不同。有一次孩子看着天空对我说:

  “哇!像泥巴!”

  天空像泥巴,刚开始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缺乏想象力的我往往只有听到孩子的解释之后才能明白。

  “云像泥巴。用手捏泥巴,泥巴就会改变形状,不是吗?云也是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所以云像泥巴。”

  对,你就是诗人

  有一次天下着雨,我们一家人坐车行驶在路上。车上的雨刷器一直在来回摇摆着。孩子很开心。孩子喜欢和家人一起坐车出来,如果下雨,就更开心了。突然,大儿子看着前面的路喊起来:

  “哇!马路像草坪,雨像草,对吧?白色的草真多!”

  雨水落到地上的样子好像草,道路和整个世界都像一个大草坪。所以孩子感叹白色的草真多。

  诗人好像没有年龄限制。诗不就是刻画事物的新鲜的样子吗?并不是因为是孩子描绘的新鲜的形象就不精彩,反而是孩子比我们描绘得更好。由此看来,诗意不在于学识多与否,与年龄大小也无关,而是在于有没有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眼光。孩子是诗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说出诗一样的语言。

  菩提树和喜鹊

  大儿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去参加丧礼的路上问妻子。

  “妈妈,妈妈如果重生想生成什么呢?

  “嗯…想生成菩提树。

  “爸爸呢?

  “嗯…爸爸也想成为菩提树。能给别人带来阴凉,又宁静。允浩,你呢?

  “我呀,我想成为一只来找菩提树的鸟,比如说喜鹊。

  我们说想成为菩提树,孩子说想成为一只鸟来找我们。听了孩子的回答,我们很感动。我想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好让孩子在我们身上随意安家,等长大后离开自己的小窝,自由飞向蔚蓝又宽广的天空。

  直到孩子离开我们怀抱,甚至离开我们以后,我们也想像菩提树和喜鹊一样和孩子交流。如果想那样,就要坚持不懈地一块一块地堆砌通往孩子内心的石桥。

 

    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从笨爸爸到好爸爸》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爸爸和孩子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