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

  一次我送儿子三猪去幼儿园,看到一个刚入园的四岁多的男孩因为妈妈离开而大哭大闹不止。一个老师搂着男孩让他趴在自己的怀里哭,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跟妈妈说再见是很难过的事,嗯,是非常非常难过的事,不过你要知道妈妈下午肯定会回来接你的。我们来做点什么帮你感觉好一点好不好?让我们写封信给妈妈吧,告诉她你很想她,你觉得怎么样?”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这时已经由大声嚎哭变成了小声地抽泣,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和他一起坐下来写信,这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停止了哭泣,用心地写写画画起来。

  这个幼儿园走廊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

  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认可孩子的感觉;

  二、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

  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四、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首先认可孩子难 过的情绪,然后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我后来一直尝试用这个办法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三猪有一次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封面撕坏了,难过得不得了。如果是在以前,我也许会教育他不要为洒了的牛奶而哭泣。当我知道认可孩子的情绪对于孩子非常重要之后,就换了种做法,首先跟他说撕坏

  了书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表达出很理解认可他的感受的意思,然后帮他 出主意,可以用透明胶带或者用糨糊把撕坏的地方粘好。我们俩一起找来

  了胶带和糨糊,他自己比量了一番,觉得还是用糨糊比较好。我帮他裁下 一小条纸,他在上面涂上了糨糊然后将撕坏的书皮从背面补好,从正面看

  基本上看不出来了,孩子也不再难过了。

  在观察中美育儿观念的差异时,我发现对于孩子哭闹这件事上中美父 母的态度大不一样。中国父母往往很难忍受孩子的哭声,总是想方设法哄

  孩子不哭,好像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而美国父母往往会让 孩子哭出来,即使有时候孩子是在无理取闹,他们并不在原则问题上妥

  协,但是还是会表达出理解孩子心情不佳的态度。他们通常不说“不许 哭”这样强制孩子压抑自己情绪的话。

  一次我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参加烧烤聚会。这家的男主人是大学教授,女主人原本也是大学老师,有了孩子后就在家里带孩子,他们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刚两岁。时至中午,大家正在后院阳台上喝着聊着,屋里传来孩子的大哭声。原来是主人家的小儿子凯文哭了,女主人赶紧进屋哄他。

  哭声随着妈妈的爱抚不见减轻反而更大了,男主人放下烧烤的东西,也进屋去查看,我们跟进去只见凯文躺在地上闭着眼睛大哭,女主人轻抚着他的后背慢声细语地说:“宝宝,你很难过是不是?你想要什么呢?”凯文不仅不搭腔,妈妈每问一句,他的哭声就升高一级。女主人无奈地站起来对老公说:“换你来吧。”爸爸弯腰想把凯文抱起来,可他拼命挣扎不让抱,梗着脖子扯着嗓子嚎。爸爸拍他的后背哄他,还是毫无效果。女主人见此情景就对老公说:“让他自己待一会儿吧。”她又蹲下来抚摸着孩子胳膊说:“凯文,妈妈知道你感到很烦躁,你想哭就哭吧,我们都不打扰你了,如果你想找爸爸妈妈,我们就在阳台上。”说完她站起来,嘱咐其他小孩到地下室去玩,示意大人们跟她一起回到后院继续聚会。

  凯文的哭声隐约地从屋里传出来,男女主人都若无其事地聊天烧烤, 招待客人。过了一会儿我们跟着女主人进屋查看,发现凯文躺在地上睡着

  了,脸上还挂着泪珠。

  我一向认为孩子哭泣的时候大人应该想办法哄住孩子,不应该任由孩子哭下去,所以和女主人聊天时说起了怎么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她说:“像凯文这么大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他哭闹自有他的道理:心情不好了,肚子不舒服了、饿了、渴了等都可能是原因。哭闹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等他哭够了,他自会平静下来。强行制止孩子的哭泣会让孩子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对什么都不满意,因为他的负面情绪和受到的创伤没有机会发泄和愈合。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大人给他哭闹的自由会让他慢慢地明白,哭闹不解决这些问题,要让别人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行,这是他逐渐成长的过程。大人允许他哭闹是给他留下自我反思的空间和机会。”

  她在大学的第二学位是心理学,专门研究人类的情绪问题,她说了一 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不堪,往往是父母

  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孩子 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

  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她还提到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妈妈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

  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 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

  做真实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会逐渐扭曲。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大人在接纳他情绪的前提下,教他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闹不止,逐渐就会做到遇到事情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

  孩子会拥有强大的内在,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摘自《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教育反思 家庭教育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