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家园互动的起点!

  作者简介:

  王红裕: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课程主任,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一等奖,《情景阅读》、《悦中读——早期阅读》副主编。长期从事示范幼儿园的一线的教学研究工作。

  金君: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市级示范性幼儿园)高级教师,闸北区中青年教学评比一等奖。闸北区教育系统第二期名师工作室培训结业。从事幼教行业9年。

  唐玉婷:上海市青浦区实验幼儿园(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一级教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本科(双学位),从事幼教行业3年。

  教育孩子,我们一直提倡要家园共育,因为每个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只有白天的8小时,老师的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父母在家的配合。

  同时,大多数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看不到孩子在同伴中的表现,而老师却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顾全每个孩子的单独表现,通过“家”和“园”两方面的互动合作,通过老师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良好的家园互动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

  在老师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长,就像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一样,家长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哪一型?

  A。亲密关系型:这类父母希望和老师建立亲密关系,喜欢向老师汇报或询问孩子的情况,甚至包括自己家的家长里短也爱和老师说一说。

  ●温馨提示:这类父母的优点是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但要注意老师的精力有限,不要和老师说太多和孩子没有关系的内容。注意沟通的质量。

  B。专业对话型:这类父母喜欢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教育理论和经验与老师对话,借以了解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对自己的孩子的态度。这类家长以年轻父母居多,平时比较喜欢看有关的育儿书。

  ●温馨提示:这类父母大多学历较高,有可能会把书上的育儿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而可能看不到真实问题的真实存在。要学会和老师平等地沟通,要能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C。被动交往型:这类父母也不在少数,特征是除非老师找,否则决不主动找老师。送孩子、接孩子的时候不会和老师主动交流,觉得与老师接触越少越好。

  ●温馨提示:一个班上一般有几十个孩子,少则十几,多则三十几,老师没办法兼顾到每个孩子,所以需要父母更主动地去找老师交流,老师一般也都很欢迎父母的主动交流。良好的家园互动能帮助你和老师更全方位地了解孩子,老师的有些教育措施也需要你的协助。

  D。焦虑怀疑型:这个类型的父母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特别焦虑,总是怀疑老师。和老师的对话基本都带着怀疑和焦虑的情绪,怀疑老师是否照顾好自己家的孩子,焦虑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情况。

  而这种焦虑怀疑型的父母也有好几种:有的父母是全面掌控型,希望对孩子在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有的是患得患失型,在意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各种得失,总是担心孩子吃亏或没有得到各种表现的机会。

  ●温馨提示:这类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重点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要学会信任老师,学会对孩子放手。

  “没有手表”和“两块手表”的问题

  文/唐玉婷

  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孩子步入社会后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与此同时,对于家长而言,也是第一次与自己孩子的老师打交道,怎样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也是许多家长反复思考的问题。

  案例1:

  许多祖辈抚养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无形中成了孩子的第一教养人。大多数祖辈抚养人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养”孩子,在孩子的保育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当遇到孩子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的各种问题时,不少老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飞飞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孩子在幼儿园期间都跟着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家住。入园初期,老师就发现,不论什么活动和场合,都是飞飞的爷爷奶奶出面,从没见过飞飞的父母。有次孩子身体不适,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孩子的妈妈,妈妈得知后只是说了一句:“你跟她奶奶说吧,我们没空的。”好几次,老师通过手机通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信息时,飞飞家总是毫无反应,后来才得知,飞飞的联系电话留的是爷爷的,而老人本身不大关注手机信息,而且因为耳朵不大好,基本听不到手机的提示,所以对老师的要求的反馈总是滞后很久。

  分析:

  飞飞父母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类型,现在也有不少忙于工作的父母把孩子的教养任务全权委托给了祖辈。父母双脱手的情况,给家园互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现在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手机发布的信息的收发,对老人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家园互动最好的对象是年轻的父母和老师。

  案例2:

  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学历的家长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都有着自己强烈的看法,并且非常坚持。

  玫玫的妈妈是研究生,从小成绩优异,对着玫玫有着很高的期望,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什么都要求孩子得第一。久而久之,玫玫变得十分要强,当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时,玫玫就很容易变得暴躁,甚至情绪失控。

  针对玫玫的情况,老师几次与妈妈沟通,认为过强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受挫能力的培养,希望妈妈适当降低对玫玫的要求,给玫玫一个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

  玫玫妈妈则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觉得在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要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要让孩子从小就不能落于人后。

  分析:

  教养理念的不同,是家园互动中无形的阻力。

  在不同理念的冲击下,家长质疑老师的专业性,老师反过来质疑家长在日常教养中的科学性。在权威性家长面前,家园互动总是举步不前。因为家园互动要真正产生效果,必须父母和老师统一教育观点。

  我曾听我的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

  一天,猴子猛可拾到了一块手表。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

  不久,猛可又得到一块手表。但出乎猛可的意料,得到了两块手表的猛可有了新的麻烦,因为每块手表的时间显示都不相同,猛可不能确定哪块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群猴也发现,每当有猴子来问时间时,猛可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猛可的威望大降,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如果说我们的孩子就是猛可,父母和老师可以说是猛可找到的那两块手表,显然飞飞家缺了那一块手表,而玫玫却拥有两块走时不一致的手表。

  如果这两块手表上面的时间不一致,就会对孩子产生困扰,究竟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当然会无所适从。

  家园互动需要教师与父母之间达成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观点和做法上要尽量保持一致,而这恰恰是最需要“家园互动”的。

  家园互动是家长与老师就孩子的成长构建起的重要桥梁,大多数家长与老师的交流都是彬彬有礼,能够将自己的需求以及教养方面的疑问与老师进行沟通,在与老师的配合下科学教养。相信本着一颗尊重孩子爱孩子的心,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充满默契。

  同步家园互动,1+1才能大于2

  文/ 金君

  每周二的上午,大班的孩子都会开展“小小新闻播报员”的活动,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上台播报新闻的机会,这种活动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孩子们兴奋得乐翻了天,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要在新闻播报的“电视机”前亮亮相,但除了个别孩子,大多数孩子播报的质量都不高。

  于是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和孩子聊新闻,并跟孩子一起分析新闻的内容。几次之后,我不由地开始思考:如果让父母也能参与进来,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于是我尝试着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和家长们进行沟通,说明新闻播报的形式和这个活动的意图,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看新闻、给孩子读报纸,让孩子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并帮助孩子准备好要播报的新闻。

  一次播报活动中,轮到了女孩子千千,千千站在电视机前迟迟没有开口,模样看上去有些紧张,她红着眼睛看着我,看上去快要哭了。

  “老师,我没准备好。”千千很难过地告诉我。

  我轻轻问她为什么没准备好,千千略带哭腔地说:“新闻,我看不懂呀!”

  安慰了千千后,我利用午休时间拨通了千千妈妈的电话,千千妈妈告诉我,由于自己和先生平时忙于工作,所以看新闻都是爷爷陪着看的。是啊,现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基本上是接送和照顾孩子的主力军之一,我怎么能忽略了这点呢?

  放学时,我主动找千千的爷爷了解,千千爷爷自豪地说:“我每天晚上都带千千看新闻联播!”我似乎开始理解千千那略带哭腔的无奈,因为新闻联播固然是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好平台,但对于千千这个孩子而言,难免太远离她的实际生活经验了。

  于是我建议爷爷可以陪千千一起看少儿台的“新闻袋袋裤”之类的节目,里面播报的主持人多是孩子,而新闻内容也更贴近于孩子的生活,当然也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爷爷离开后,我又拨通了千千妈妈的电话,因为在平时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千千爸妈在周末休息的时候,一般会带千千去公园和科技馆等地方玩。我告诉千千妈妈,生活中所发生和看到的事情是孩子所熟悉的,也比较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在周末活动的时候让千千关心和观察自己身边的事情,可以是小区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公园里别致的风景,任何千千看到的她觉得有趣或者困惑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千千播报的“素材”。

  千千的爸妈很用心,在家帮千千准备好了新闻。等我再次邀请千千来播报新闻时。千千流畅地将自己上周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小区里观察到的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景致,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播报完之后,她很开心,因为很生动,小朋友们和我都听得很认真,千千的小脸上绽开了得意的笑容!

  在新闻播报最初的一段时间,不少爸爸妈妈都反映有些“辛苦”,因为孩子感兴趣的新闻往往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一起梳理和精简,这对爸妈来说是个不小的工作量。但看着一个个像千千这样的孩子,从开始的“结结巴巴”、“无所适从”,到后来的“大方”、“自信”、“流利”、“绘声绘色”,我觉得不仅是我们老师的努力,还要感谢家长们的配合!

  家园工作,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有效沟通的小策略:

  ●沟通的形式:幼儿园的家园互动方式丰富多样,除手机、电脑等通讯方式外,教室门口的“周计划”及“通知”能及时反馈幼儿园里的活动。

  ●沟通的时间:沟通最好选择双方都方便的时间,如果可以,最好提前和老师约好,这样做一方面比较尊重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就你们需要沟通的内容做一些准备,可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紧,但要注意不要选择在老师休息的时间,比如晚饭后,这些时间里,老师一般都在家里,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打扰老师和家人的休息。早晚来园离园的时间是与老师沟通的黄金时间。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班级有很多孩子的情况下,老师要先兼顾班级情况,然后再和你沟通。可以早点送孩子来园或者接完孩子后稍微等一会儿,都比较合适。在一个老师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与老师沟通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沟通的语言:语言在沟通中占很重要的部分。父母在和老师沟通之前,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有必要把要说的先在脑中过一遍,和老师沟通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言行,把问题说清楚的同时,也要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言语中不要过度袒护自己的孩子,否定老师的说法,要以客观的态度和老师沟通。当老师在说的时候,父母也不要随意打断。说和听同样重要,先耐心地把话听完,再说出你心里的想法。

  ●沟通的态度:沟通是平等的,也是双向的。教师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在园时的表现,而家长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当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有出入时,不妨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客观全面地对孩子做出评价,不要急于否定对方。当你用尊重的态度和老师沟通的时候,老师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你。

  ●沟通的效果: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沟通完之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首先,家里人达成一致,积极配合老师。老师和某位家长谈话的内容,回去一定要和家里所有和孩子接触的人说,让大家统一教育的方向,这样才会让沟通的效果最大化。其次,有问题及时反馈,沟通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当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要及时和老师沟通。最后,要坚持,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调整的,家长不要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这样才会看到效果。

  “主阵地”和“联合作战体”

  文/ 王红裕

  学前期是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幼儿园与家庭是“主阵地”,父母和老师是“联合作战体”,共同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

  现实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把接送乃至教养的重任交给了长辈,疏于与老师的沟通与联系。由于长辈的教养观念等因素,往往会造成对孩子教与养的策略“断层”,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在呼吁年轻父母担起教养责任的同时,创设了多样化的家园联系途径,利用微信、QQ等等,积极与家长互动。

  家长会经常问老师这些问题:

  我的孩子今天怎样?(过于宽泛的问题,往往让老师不知从何开始说起。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老师也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孩子一天的在园情况。)

  昨天回家,她不开心,为什么呢?(孩子情绪的波动,可能是各种原因所致,并不代表在幼儿园整天都是不开心的,所以这样带有指责性的问题,让老师无所适从。)

  最近幼儿园没有上课吗?(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没有“上课”的概念;其次,结合年龄特点,在帮助孩子积累认知、习得技能、萌发情感时,会在游戏或游戏的情景中开展,孩子的印象往往是“玩”,而不是“上课”。)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不会做数学题目?幼儿园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写字呢……

  面对家长抛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让老师难以回答。

  那么,到底和老师沟通什么?怎样与老师沟通呢?

  其实,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个年龄段的教养重点也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契合的教养观点,实施有效的助推,孩子才能全面发展。

  3~4岁(小班):

  小班孩子刚刚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沟通关键词:生活习惯  生活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用餐具吃饭、穿脱衣、如厕、使用便纸等。这些自理能力是小班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2.养成家园配合,父母可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作息习惯,比如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在家也可以让孩子按照同样的时间来午睡,养成孩子按时午睡的习惯。比如幼儿园在培养孩子独立用餐,家里也应该鼓励孩子独立用餐,而不应该采取喂养的态度。

  3.入园适应,这个针对小班上学期,一部分孩子可能一下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需要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4~5岁(中班):

  中班的孩子,逐步开始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同时,中班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对孩子语言习惯与能力等的培养势在必行。

  沟通关键词:社会交往  语言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同伴交往,中班阶段父母可以开始关注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老师讨论孩

  子在幼儿园的同伴交往情况,如是否懂交往的礼仪,和同伴遇到矛盾是怎么处理的。

  2.语言能力,中班孩子语言发展是重点。父母可以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去参考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做法,如鼓励孩子在集体前大胆表述等。

  3.孩子的变化,中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经过了幼儿园一年的生活,孩子身上肯定产生了不少变化,父母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可以说说孩子进步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下一个需要家园共育的重点内容。

  5~6岁(大班):

  大班的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因此幼小衔接是重中之重,注重生活、行为、学习、心理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同时,即将成为“社会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沟通关键词:幼小衔接  合作能力

  沟通关注点:

  1.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如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等,从管理物品到管理时间,渐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习惯培养,进入小学之后,孩子课业繁重,所以习惯培养最好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父母可以和老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家园合作培养。

  3.合作能力,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生活的空间扩大了,需要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幼儿园只有短短3年,却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因此,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与特征,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家园携手、积极配合,孩子的成长会是健康又愉悦的。

  父母的常见问题:

  Q1:幼儿园一般每个班级都配有两位老师,一个保育员,我们跟哪个老师沟通比较好?

  有两种情况比较多见:一种是家长偏向选择与经验丰富的老师沟通,较少与同班的青年教师沟通,另一种是个别重“养”轻“教”的家长只跟生活老师(保育员)沟通。

  其实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承担着同样的工作,而且青年教师由于年纪轻,和孩子家长的代沟小,更好沟通,建议父母在沟通的时候不要都找老教师,也可以和年轻的老师聊聊。

  而生活老师是孩子在园时的用餐、午睡等生活环节的照料者,幼儿园里的保育员专业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孩子生活方面也是我们常说的吃喝拉撒主要跟生活老师沟通就好。事实上,幼儿园里的一日活动始终是保教相结合的,老师也是生活环节的组织者、参与者,三位老师是相互配合的。如果家长习惯性地只跟某位老师沟通,当老师之间偶尔的沟通不及时容易造成家长对老师工作上的误解。希望家长能够和孩子的每位老师都建立起沟通互信的关系。(回答/唐玉婷)

  Q2:我不满意老师的某些做法,该如何向老师开口呢?怎么沟通老师比较容易接受呢?

  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家长首先要深信:老师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你的孩子更好的发展、更健康的成长!这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师德!

  家园双方在教育教养孩子时,存在意见与方法的不统一,这很正常。因为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身在的立场不同,形成不一样的想法,在所难免。只是,双方的目的肯定是一致的。

  家长不妨:

  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先不要着急表示你的不满,让自己放松一些,想一想:老师这样做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老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积极面对,主动沟通。可以主动邀约老师交流与沟通,心平气和地听取老师的讲述,在老师的表达中,慢慢理解老师的用意。

  坦然接受,虚心学习。老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无论在教育教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上,总是略胜一筹,特别是实践经验。抱着学习的态度,不但能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还能从老师处吸取育儿的策略。

  婉转提出,携手合作。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婉转地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判断这些方法是否适宜。这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时机,因为家长某种程度上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方法更合适。老师也抱着学习的心态,这样的合作会更契合,帮助孩子将可能的错误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好时机。

  (回答/王红裕)

  家园互动,家长们怎么说——

  《家园联系手册》里的“信”

  嘉嘉妈妈(女宝,幼儿园中班)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总是很想知道她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饭吃得多不多,睡觉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有不开心……

  但是,问孩子吧,她到底还小,问东答西,问十答一,根本问不出什么来;问老师吧,看老师一个人要忙活那么多孩子,还经常被家长围着问这问那的,我也不太好意思再挤进去给老师添乱,况且这种时候去问老师,老师根本没办法静心回答问题。

  后来,我就在孩子每周五带回家的《家园联系手册》里给老师夹一封简短的信,把孩子这一周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反馈给老师,有孩子的进步(比如说特别喜欢哼唱老师新教的歌谣、努力练习舞蹈动作等等),也有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谈一些我的想法,也表达了希望得到老师什么样的帮助。

  孩子的老师也会回信,与我们分享她在幼儿园观察到的孩子的情况,她觉得孩子哪些方面特别棒,哪些方面有进步空间等等。

  我觉得与其堵着老师追问,不如用简短的信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这样老师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也能从容地反馈给我们一定的信息。

  我与老师的“有限互动”

  赵卓尔妈妈(男宝,幼儿园小班)

  很多妈妈都恨不得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我的一个朋友就对她儿子的幼儿园特别满意,因为教室里装了摄像头,实时发送给父母,她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抽空“盯”着儿子的种种动静。

  她对我盛赞幼儿园的“贴心”,我却觉得大可不必。

  虽然说孩子现在还小,但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而且我选择了这家幼儿园,就代表了我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信任,大概没有老师会愿意自己曝光在全班十几个小朋友对应的几十个家长的“时时注视”中。

  我与儿子的幼儿园和老师的互动算是比较“有限”的,仅限于老师每周发下来的联系册上的一些互动,不是我对儿子漠不关心,是我和孩子的爸爸都觉得,男孩子不需要被关注太多、太细,粗放一点反而对他的成长有利,而且基于我们对老师的了解,很确定老师是非常认真、负责的,这就足以让我们放心了。

  有一次,儿子和小朋友打闹的时候磕破了嘴唇,老师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我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年轻的老师比我紧张一百倍,反而是我安慰她:不会有严重后果的,没关系的,小男生受点伤很正常的。

  “e时代有效互动法”

  姚思璇妈妈(女宝,幼儿园大班)

  思璇的老师是一个很年轻的女老师,很开朗,很活泼,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欢她,两年下来,连我们家长也和老师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我们有一个妈妈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几个平时来往比较多的妈妈都加了进去,还邀请了老师,老师欣然同意了。

  于是,我们这些妈妈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请老师特别注意的地方,都会在微信里告诉老师。不过,我们很注意“说话”的时间,提问的话,基本上都是在老师下班之后,需要请老师今天特别注意的地方,就在一大早老师还没上班前告诉老师。老师非常可爱,除了回答我们之外,还会跟我们分享一些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精彩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

  老师说,她也挺欢迎这种方式的,一则能迅速全面地掌握孩子当天的状况,二则有什么事情也能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另外,她这边需要家长配合做什么事情,也会第一时间问我们是不是有时间,我们当然义不容辞地全力配合了,合作非常愉快!

  除了微信,QQ、飞信等都是和老师沟通的好工具,只是不管什么样的方式,作为家长,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对你来说,你的孩子是唯一的,但老师一个人要管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的孩子身上,所以沟通是必要的,但沟通要尽量“简短”、“有效”。

  “围墙”和“玻璃窗”

  希玥妈妈(女宝,幼儿园中班)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希玥之前是在香港上的幼稚园,香港的幼稚园是半天制的,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就会把她接回来,去幼稚园对她来说,就像去游乐园一样。

  回上海之后,她插班进了小区里的幼儿园,要上满全天,她很不适应,特别是小朋友们下午都要午睡的,希玥一直都没有这个习惯,结果她只能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玩玩具。

  一想到她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教室里,我特别难受,就忍不住想去看看她,结果发现幼儿园的围墙好高啊,根本看不到里面。而之前在香港的时候,她的幼稚园四面(除了厕所)全部都是玻璃窗,孩子们看不到我们,我们却能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不过好像也没有什么家长“围观”的。反倒是现在这么高的围墙,经常还能看到有不放心的奶奶或者外婆扒在围墙的缝隙使劲往里面看的。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要加强家园互动,我真希望互动先从幼儿园的“围墙”开始,也许“围墙”变成“玻璃窗”之后,“家”和“园”不需要“互动”,也能自然地融为一体了。

  从“家园互动”到“家校互动”

  郑宇轩妈妈(男宝,小学一年级)

  既然是“互动”,肯定是相互的,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我们的需求,作为老师的园方和校方自然也有他们的需求。我觉得与其总是被动等着老师的“反馈”,不如主动走进校园、走近老师,真正地做到“互动”。

  我全职在家带孩子之前是图书编辑,还是“故事妈妈”,轩轩特别喜欢听我给他讲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最大兴趣。于是,从他小班开始,我就成了他们班上的“故事妈妈”和“编外老师”,每周去一两次,带好绘本和道具,去给孩子们讲故事,非常受欢迎。

  我还和家委会的妈妈们一起策划了很多园内活动,最有意思的是亲子跳蚤市场,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和用品都实在太多了,每个小朋友都带了一大堆来,自己标价,购买或者置换都可以,孩子们可激动了,最后又带回家一堆“新”玩具。妈妈们也很激动,因为除了孩子的东西,家里的闲置物品也有了去处。亲子跳蚤市场后来从每年一次变成了半年一次,又变成了三个月一次,轩轩毕业之后,听说还固定举行呢。

  轩轩上小学之后,因为有了“家园互动”的经验,我和小学的老师也建立了非常好的互动关系。我发动家委会的家长们,每两个月请一位家长去给孩子们普及“职业教育”,我给孩子们讲的是“一本书是怎么诞生的”,一个设计飞机的爸爸给孩子讲了很多飞机构造和飞行原理的知识,最受欢迎的是一位警察爸爸,他给孩子们带去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时给孩子们传达了很多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宝贵经验。

 

    本文由新时代出版社授权摘自《为了孩子》杂志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