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到孩子心里去瞧一瞧

  不论自己的孩子是咿咿呀呀的小婴儿还是满地跑的学步儿,每当他们做了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父母都会一脸困惑地说:“真想知道我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伟大的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可能, 我愿意献出一切学位和荣誉,换得一次机会,在小婴儿大脑里停留5分钟。”

  市面上大多数通俗育儿书抓住了父母的困惑心理,挖空心思地试图教父母一些方法去理解或者改变自己的宝宝。当它们拿出许多育儿技巧时,都把孩子和成人看成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并且由成人去指导孩子。尽管成人与孩子作为两个人确实彼此独立,但是,从生命的连续性上来看,成人也曾经是孩子,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提到。

  《宝宝也是哲学家》是美国心理学家高普尼克继《摇篮里的科学家》后,耗费五年时间写成的书,作者从注意力、想象力、学习能力、依恋关系、道德发展等方面全面剖析小宝宝,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可能并没有教给我们什么技巧去哄孩子安静睡觉或者乖乖吃饭,但是,她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找回做一名小宝宝的感觉,了解孩子到底是什么想的。

  别担心孩子没有持久的专注力

  专注力几乎是每个父母在教养子女中最关心的问题。许多十分外向活跃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他们的专注力是比较差的。父母也会经常说:“这个孩子,新玩具玩不了多大一会儿就放弃了,凡事就三分钟热度。”孩子这种表现,有一种可能是后天的教养环境没有注意保持他的专注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孩子天生的注意力就是与成人不同。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相比较成年人,学龄前儿童的前额叶皮层只能释放出更小的抑制性递质,这才导致他们缺乏强大的自控力,无法像成人那样能把焦点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对孩子的注意力和成年人的注意力进行比较。简单来说,成年人的注意力就像聚光灯,儿童的注意力就像灯笼。成年人一旦关注起什么事情,就会忽略周围的其他事情,这种注意力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在物体上,而这束光以外的地方还是一片漆黑。但小孩子则不同,他们的注意力也许并不明亮,但是只要它扫过的地方,所有东西都会进入他们的法眼。假如你家里有什么地方有细微的变动,你和孩子同时进家,孩子总会比你先发现家里的变化在哪里。

  要求孩子和大人拥有一样的专注力是为难孩子,如果总是为它而唠叨甚至强迫他改变注意力,还可能破坏他天生的求知欲。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只会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付出注意力,即使这种注意力和大人的注意力相比并不长久。所以,在他玩耍的时候,父母一方面不要总是主观猜想,随便唠唠干扰他;另一方面要多陪他一起玩,这样可以帮助他适当延长注意力。

  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堪比科学家

  “尝试-错误”法是科学家进行研究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通过设置许多试验,一次次研究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然后根据概率统计得出某个范围内的真理。当孩子说我将来想当一个科学家时,其实他已经十分擅长科学家的这套科学研究手段了,只是科学家做研究是下意识的,而孩子的“尝试—错误”却是天生的和无意识的。

  如果孩子每次找你要零食吃,你都给他吃,孩子就会明白:我可以随时吃到零食。但是某天在午饭前,你突然改变了主意,为了不影响他进食正餐,告诉他他吃了午饭才能吃零食,他这时就会坚决不同意。因为,他通过你以前多次给他随便吃零食的过程计算出了他得到零食的概率很大,然后他就推论到以后每次只要我要求都可以像以前一样得到零食。结果你违反了他的概论,这才引起他的抵制。

  同样,如果他每次在吃午饭前要吃零食时,不论他怎么哭闹你都能坚决制止他,那么他的小脑袋也能很快计算出,在午饭前吃到零食的概率很低。既然概率很低,那就不要再这样做了。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改变他的行为。这也就是很多育儿书会跟父母说“你要坚决执行你的决定”的原理。因为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十分擅长计算和总结。

  高普尼克还谈到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除了靠自发的各种“试验”反复试错,就是通过模仿父母学习。反复试错的方法不仅是人类婴儿的特质,猿类、鼠类和一些鸟类也很擅长。而模仿父母,大概只有人类的儿童能做到最好,因为他们比动物拥有更强大的语言系统。在得到系统的初等教育之前,孩子的世界充满了“试验”和模仿,在接受初等教育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地懂得要接受成人口中的间接经验。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总是“不听话”时,也许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自学能力,抑或,是我们没有做个好榜样。

  早教的作用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入早教中心,认为那里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商;早教中心也打着各种旗号,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有相当多的父母,甚至以为早教中心可以帮助他们分担一部分带孩子的任务,把孩子带到早教中心上几节课,自己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上,成功的早期教育并不在于孩子在早教中得到了多大的改变,而是父母在其中得到了改变。这种改变,可以说是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与孩子形成良性互动。

  《宝宝也是哲学家》中提到了美国的教育学家做过的一个教育项目。他们让一些贫困儿童在设计良好的幼儿园中学习生活,在这里有专门的成人负责照顾和教育他们。研究者们将参加计划的这些孩子与相同社区中未能参加计划的贫困孩子进行了比较,发现20或30年后,当初参加早期教育计划的孩子更加成功、受教育水平更高、更健康,同时也更少被关押入监狱。

  而真正让这些接受早期教育的贫困孩子更加成功的原因,是在这些计划实施过程中,孩子的父母也被改变了,他们变得与孩子有更多地亲近。当孩子在幼儿园变得更优秀更自信,也改变了父母看待他们的方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成年。这个研究最终说明,如果早期教育能够达到理想结果,那一定是孩子与父母经过早期教育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这个改变过程,父母要不断向孩子学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无数的实验试图了解孩子的心理在想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认知水平,并因此把孩子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但是高普尼克显然比皮亚杰乐观得多,他认为孩子生来就有道德意识,并通过一些朦胧的意识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通过这种共情能力,他们能够与周围世界互动,从而理解世界。

  可是,当我们对这种共情能力已经熟视无睹时,我们已经变成了成年人。当我们有了一个孩子时,我们又忘记了我们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如此,我们才会总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希望孩子向我们学习,为我们做出改变。

  申婵 (湛庐文化)

文章关键词: 儿童 心理学 哲学家 图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