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学习中,如果孩子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一科分数持续较低,或者对某一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都称之为偏科。对于孩子的偏科问题,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谨,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孩子只有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才能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它同时也说明,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要求他们各科成绩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过,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学习各科的基础知识。偏科孩子的学习心理与学科内容的难度和广度不能同步提升,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有一个孩子已经上初三了,很聪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个“怪才”,数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语文成绩却一直不太理想。尽管大人常常督促他在语文学习上多下些工夫,但效果甚微。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语文课和音乐课。语文课上老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又回答不好,所以一到语文课就担心老师提问。音乐课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觉得自己总是唱不好,同学们会嘲笑我。”
天赋、教师、家庭、同学等等,都可能成为孩子偏科的影响因素。如果只是对孩子泛泛的提要求、说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有可能真正的帮助学生摆脱这种糟糕的学习状况,帮他们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孩子的智力发展倾向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偏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智力倾向不同,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对某些学科兴趣较强,产生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去学这门课。同时,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自然不愿把功夫下在这门课上。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幅画可拍卖到上亿美元。他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但却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法想象。不是我不努力,我拚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
一般来说,擅长形象思维的孩子,逻辑思维方面就会有所欠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文科成绩好而数学和理科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肯定他的长处,发挥他的长处,增强他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学习生活中教育他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以弥补理科学习上的缺陷,让理科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以前没考好等原因对某一科有恐惧感,那么首先要让他保持冷静,帮助他从心底深处解开这个结,不能再怕下去了。让他把以前的课程再复习一两遍,然后找一些低年级的试卷来做,一般来说,会取得了很好的分数。这可以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能取得好成绩,从心理上根本性地改变悲观心理,从而有勇气面对这一科目。
一些孩子学习偏科,是受到与老师关系的影响。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任教该科教师所致,偏爱某一学科,能使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要告诉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与老师相处则是学校生活必需的生存技巧,学会与老师沟通,特别是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有成熟思想的人,可以不接受老师的表现甚至做法,但是却也没有权利改变你,而且只能保持合作关系,各取所需。无论是积极对抗还是消极抵抗,都太幼稚太冲动,不会适应将来的社会。
父母也可以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特别是向弱科的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偏科的原因,共同商讨可能的办法。譬如可建议老师针对孩子的特点,多提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增强孩子对弱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而某些家庭特定的文化氛围,也会诱发学生偏科,如家长爱好文娱,家庭艺术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音乐;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而有调查发现家长是语文教师的,孩子爱学语文,当数学教师的孩子爱学数学。这就需要家长自己兴趣更广泛一些,而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两种爱好。
2006年5月,来自中国宁波的女孩朱成,成为哈佛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华人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引起哈佛大学及美国华人社会的注意。
而在朱成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发生过偏科现象。朱成进入初中后,很喜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唯独对化学不感兴趣。有一天,父母在看一个相声节目时受到了启发,于是和她在家表演了一个话剧—《五科争功》,爸爸分别扮演语文、物理、化学;妈妈分别扮演数学、外语;让朱成扮演大法官。
爸爸和妈妈分别代表各科上场,强调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其它学科都微不足道。结果,朱成明白了其中道理,有意识地去多接触相关的知识,偏科现象逐渐消失了。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朱成都会这样报告自己的成绩: “爸爸(语文)90分,妈妈(数学)95分⋯⋯”对此,她有一个比喻:“我爱爸爸,也爱妈妈,不敢偏心哪一个。”
美国哲学家埃默森说过:“从现在起我的知识面要拓宽,不能偏于一门,广博的知识才是应变能力的基础。”相信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接着对症下药,耐心地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偏科现象一定是可以纠正的。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考虑,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瓦拉赫⋯⋯
本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授权摘自《就把孩子当孩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