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地图更重要的指南针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看着地图度过了整整一夜,但这毫无意义,因为我不知道身处何方。”

  看到这段话,我就在想:人生也是如此。谁敢断言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像登山那样,只要确定目标,向前进发就可以了。我们彷徨的原因是不知道到达目的地的方法。从不能确信自身真正的需求、现在所处何方开始,一切的问题产生了。

  人生不像登山,更像是横穿沙漠。当穿越人生的沙漠时,就需要有不同于登山的计划和方法。

  我现在快过40岁了,要是论起人生的话,年纪尚轻。在想要感到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发现自己人生未达的目标之路还很多。

  要下的结论是什么呢?人生就如同我的心,不会轻易流逝。因此,人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无论结局如何美好,过程中的满身伤痕也会让得到的结果黯然失色。但我们依然在乎结果,并将结果强加于孩子。只重结果的想法真的就正确吗?

  穿越人生沙漠的方法

  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之前,父母总是要过问的。这大多不是为了孩子的好意见,而是熄灭孩子思想火花的坏意见。有很多父母想从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疑问攻势中逃离出来。我也一样:

  “爸爸现在很忙。”

  “知道这个做什么?”

  “先做作业。”

  “尽问这些没用的。”

  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再也不愿问爸爸了,逐渐就会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孩子与独自决定、独立行动之间的距离相形渐远。

  爸爸们错以为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于是,给孩子这样那样的指示,认为这就是爱。但孩子对我们的献身并不领情,再长大点干脆拒绝。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因为没有顺畅的交流吗?不是错以为指示和命令是为了孩子吗?不是以为我们随口之言就像正确答案一样,孩子就该照做吗?不是以为爸爸们对孩子不是起着导航的作用吗?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下面是美国奥多明尼昂大学的李真顺教授与朋友孩子们一起去家庭旅行回来后写的文章。

  妈妈们在一起确定目的地,安排日程,也没问孩子们四天五夜的旅行想干什么。下一站要去某某餐厅,之后某某博物馆,我们就像导航仪一样,只告诉孩子们临时的停留地点,从一开始就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在地图上计划同行安排。因此,孩子们用反复询问的方式向把自己当成行李的妈妈们表示抗议。之后,我有时会扪心自问:“我不是领航员吗?”我总指示孩子“现在右转,直行”。难道给孩子一张什么都没画的地图就是坏妈妈吗?或许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尚未完成的地图会更好些。

  (韩国《韩民族新闻》,2013年2月22日)

  李真顺教授是这样叮嘱的,“不要当孩子的导航仪,也不要给他画着地形地貌的地图。只给孩子未完成的地图,让他自己去完成。”有人可能会担心:“孩子走错路了该怎么办?难道连东南西北也不告诉吗?”这是世上所有父母的共性,父母们都被固有的导航本能所累。

  人生就是不断变化的沙漠。什么时候能给穿越沙漠的孩子地图呢?沙漠的地形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相比地图来说,更需要的是指南针。“我该带着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去生活?”这样的思想就是人生的指南针。如果孩子思考怎么活,而不是想成为什么的话,就算人生遇到困难也能应付自如。

  有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什么。小学生家长们聚在一起,经常会谈论哪个学校好,该学什么,哪个辅导课不错等。回到家后就会和孩子谈这些。

  父母:“儿子,现在开始上数学辅导班。”

  孩子:“现在不是在上英语和钢琴辅导班么?”

  父母:“隔壁庆哲在上数学辅导班,还拿了第一。明天开始你也去上。”

  孩子:……

  父母相信这些撞大运的信息,强制要求孩子这样做。如果孩子取得了成果,父母就会想自己的判断是多么正确。当然,这些努力都是期待孩子能上所谓的好大学,或者找到所谓的好工作,所以,也不能妄加批判。

  其实,父母这样的举动也不能算坏事,总比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父母要强百倍。但有必要考虑一下,只看“父母导航仪”开车的孩子真是我们期望的吗?如果孩子上了大学,取得了好成绩,所有的事就成功了吗?突然柏油路变成了碎石路,或者冷不丁路面断裂了,我们的孩子真能应付这样艰险的人生吗?

  如果孩子被逼着实现了父母指定的目标,那孩子只不过是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罢了。他们在不顾自己感受的父母面前会倍加孤僻,结果是他们再也不会和父母交流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因此,要能读懂孩子的想法,爸爸的作用无比重要。如果想掌握孩子的思想,用询问的方法最好了。利用孩子上儿童之家或幼儿园等初次接触社会的时机,爸爸可以询问他们朋友、玩具和饮食等具体的事物。到了小学,最好询问一些关于友情、礼貌、守时、勇气、努力和梦想等抽象的概念。

  什么都不问,爸爸根本无法知道孩子的想法。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多问问吧。一问一答之间,孩子就会思考,就能思索如何迈出沙漠般人生的第一步。要告诉孩子,人生是地形地貌瞬息万变的沙漠,他们应该自己选择穿越的过程。通过询问,爸爸的过程话能够帮助孩子培养选择的力量。

  世上没有正确答案

  爸爸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过程话?不要告诉孩子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要是只说深不见底、长不见尾的过程话,对于爸爸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好吧,下面通过几个事例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过程话。

  过程话能让人感到选择的力量。孩子做出选择,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妈妈:“做完英语作业后,赶快准备数学测验。”

  孩子:……

  对孩子了如指掌的妈妈(或爸爸)一般都会这样说。但是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的爸爸,应该培养孩子选择的力量。

  爸爸:

  “听说有英语作业,还要准备数学考试?”

  孩子:

  “是呀,太累了。”

  爸爸:

  “那怎么办?要不先做其中一个,和爸爸玩会儿再做剩下的。”

  孩子:

  “好呀,那先做哪个呢?”

  爸爸:

  “先做擅长的,最后再做难的不就行了?”

  孩子:

  “那就先准备数学考试吧。”

  像这样,帮助孩子做出选择的话就是过程话。有时,爸爸会想选择很难,爸爸代选不就行了?这绝对不行,要让孩子进行选择练习。

  爸爸们思考一下,世上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吗?如果强行教孩子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不正是问题吗?公共教育如此,如果连家庭教育也这样盲从的话,怎么能提高孩子们的决策力呢?

  尽管有明确的目标,但成功之路就像沙漠一样,要做好应对各种各样困难的准备。爸爸要通过过程话给孩子信心,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责任,去体会生活的辛酸苦辣。孩子自己选择,就能知道自身的不足是什么,能力有多大。请耐心等待孩子用自己的选择突破极限。如此,孩子自己会回味实现目标过程的快乐。

  爸爸应该成为指南针

  从现在开始,我会更具体地解释一下爸爸应说的过程话。下面是我和孩子过去的一段对话:

  爸爸:

  “最近数字学得怎么样?”

  孩子:

  “好难呀,妈妈说庆哲上了数字辅导班,我也要上。”

  爸爸:

  “数学是挺重要的,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就要学好数学。”

  孩子:

  “我是想成为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呀?”

  爸爸:

  “要让机器人动起来就需要数学。”

  孩子:

  “嗯?真的吗?”

  爸爸:

  “你不知道机器人是靠数字运动的吧?”

  我所说的仅供参考,因为我不是科学家,只是普通的上班族而已。我大学上的是经济系,但最讨厌数学(有经济数学课)。尽管如此,我想也要给梦想成为制造机器人科学家的孩子一些指点。

  爸爸应是为孩子指点方向的指南针,让孩子自主设计自己的人生。指南针爸爸就是说过程话的爸爸。如果说孩子上哪个辅导班,得多少分是妈妈所能影响的领域,那告诉孩子在这过程有什么样的经历和变化就是爸爸的领域了。想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吗?爸爸要将过程话放在心上,和孩子一起交流获取目标的过程。

 

    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爸爸的话最管用》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教育 父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