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父母的权威?

  用关爱代替指责

  “开门关门”的游戏或偷吃猫粮这类小把戏,对孩子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然而,家长却不得不对这类危险行为横加阻拦。为了使您的孩子在安静、安全的环境里进行他的第一次“人生大冒险”,您需要担任他的“全职保安”,并使他完全信任您。这样,他才能毫无顾忌地表明自己的独立态度。

  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上,会让他们更乐意表现得很“听话”,因为孩子们总是更倾向于和循循善诱的“大孩子”一起玩儿,而非那些发号施令的“大人们”。

  你可以做到!

  鼓励,而非制止

  这位母亲找到了帮助女儿成长的解决方案。通过重新选择衣物和餐具,既满足女儿的独立愿望,又让她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当女儿做得很棒时,她会称赞她,并让她知道遵守规矩的好处。这是一个完美的成功案例。

  请对孩子这样说:

  这件事你完成得非常好。

  这是你最完美的一次尝试。

  你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埃利奥特,15个月,正不断开发自己“探索家”的天赋。按遥控器或开关是他的最爱之一,电脑线、插座也都是他喜欢的玩具。他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想阻止他。瞧!他又在试图靠近电脑旁边那台新的打印机了。“不行,不要按按钮!”埃利奥特的妈妈立刻用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她只提出了这一个要求,仅此而已。看到埃利奥特难以抗拒诱惑,他的妈妈走过去帮助他“执行命令”。她轻轻地将孩子的小手从电器上挪开,并转移他的注意力。埃利奥特每次都会对妈妈快速果断的反应感到意外,不过尽管如此,他服从了妈妈的引导,因为另一个好玩儿的游戏正等着他——妈妈给他准备了一堆装着广告的信封,随他怎么玩儿。面对有趣的新游戏,他很快就把打印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当孩子试图触碰那些禁止触碰的东西时,妈妈只是坚定、温和、有效地执行了1至2岁的孩子能够接受的一项举措: 不要大喊大叫,也无须对孩子进行解释——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禁止一种行为的理由——只要向他提出要求,然后立即介入其中,转移他的注意力。这种做法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听从指令的意识。

  我想怎样就怎样!

  让孩子做出力所能及的规范行为

  詹妮弗,2岁,叛逆期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当她直视父母双眼说出“不”的时候,想要改变她的主意可是太难了。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父女俩在超市购物。父亲走向收银台准备结账,他怀里的小姑娘却不想坐回自己的童车。父亲试着把她放进去,她开始强烈反抗,拳打脚踢,还顺势掀翻了童车和父亲手中的购物篮。父亲把地上散落的东西一一捡起。有好心路人过来帮忙,并建议他不能太“惯”孩子。父亲不予置评,淡定地收拾残局,付款,走出超市……直到街角,他才冷静地对詹妮弗说了几句话。他把童车停在一张座椅旁,抱出詹妮弗,简明地给她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要听爸爸的话:“我知道你刚才不想坐你的童车,但是你必须这样做,因为爸爸没有三只手,两只用来抱你,剩下一只用来付钱。”然后,他又将小女孩放回童车,并告诉她必须坐好,童车才不会倒。原来“坐好”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让小詹妮弗非常开心,她愉快地听从了父亲的要求。

  为了让小朋友遵守某项规矩,给他灌输一点小小的“责任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会过于任性,因为,简单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耍出“阴谋诡计”。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获得自主权了。

  请您记住这些经验:

  当您对孩子提出一项行为准则后,应该相应调整环境,转移那些容易导致危险的物品。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去做另一件有趣的事,看护好他,避免再次出现“危机”。

  年龄小的宝宝很难理解父母说的“不”是持续有效且不随空间变化的。因此您需要不断向他重复您的指令,直到他确实牢记于心。

  不要太早将孩子当作大人看待。在3岁以前,他很难理解父母的禁令。例如,不要在楼梯间喧哗,不要独自过马路。因此应该由您来警惕地防止他一时心血来潮而做出不当举止。

  小朋友是活在当下的。因此一定要即刻向他解释某一不当举止会造成的后果,以便他能理解您对他的要求。

  应事先向孩子说明他应该遵守的规矩,但不要不停重复。否则,孩子会很早就形成听到三四遍才遵守规矩的坏习惯。

  为了帮助孩子遵守规矩,最好给孩子提供两种方案让他选择,而不要将自己的行为方式统统强加于他。

  当您给孩子提供“可选择方案”的时候,要清楚地说明前提条件。比如:“在公园里,你只有拉着我的手,才可以从矮墙上跳下来。”“如果你想单独跳的话,可以在沙堆里跳远。”

  让孩子愿意听话

  1至3岁的孩子充满活力与好奇心,他只要求一件事:学习!因此要充分利用孩子想探索和了解世界的这个时机,给他们灌输美好的价值观,并让他充满自信。

  在正确的时机对孩子说出鼓励的话语,他们的自信才会逐渐形成。即便是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只是不赞成他此刻的行为。多表扬孩子的进步,不要过多强调他所犯的错误。这样,您就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他也会为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而骄傲!

  友爱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伊娃,2岁半,十分仰慕自己4岁的哥哥埃尔维斯。在家里,她对哥哥唯命是从。每次都是由哥哥决定俩人做什么游戏,而且每当妹妹挑选到一个玩具,他就将它占为己有。而在幼儿园里,伊娃则是一个和哥哥一模一样的小霸王!

  经过幼儿园老师的提醒,伊娃的妈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重视向两个孩子说明“友善待人”的意义。她提议孩子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物物交换!选择孩子们喜爱的两个玩具作为友善待人的“入门课程”。埃尔维斯玩他的海盗船,妹妹则当起小搬运工,然后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游戏让两个孩子都很兴奋,而且立即奏效。不久以后,家长只需要为兄妹俩规定交换时间,而不必再刻意强调“友善待人”了。

  家长对孩子社交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鼓励孩子去分享、交换、轮流做游戏,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棒的学习经历。这些友爱待人的练习也提示家长,在批评某种“负面”行为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供另一种“正面”的备选方案。这时,家长积极的态度和有威信的举止,一定会得到孩子的认可。

  请对孩子这样说:

  太棒了,你们懂得分享乐高积木!

  保罗,你能不能给妹妹朗读一本书?你知道她很喜欢听故事!

  保罗, 只有你最会哄弟弟开心了!

  别被孩子轻易惹恼!

  纠正不当行为

  凯伦,18个月,现阶段最喜欢的事

  情就是在家里捣乱!姐姐坐在地上玩拼图游戏,她就冲上去把拼图弄乱。她还会撕掉图画,为了制造噪音而推倒东西,用各种方式激怒大家……

  凯伦的爸爸发现,小女儿在致力于各种“捣乱试验”时,其实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任她为所欲为!他对不同情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

  首先不给她“可乘之机”:拼图游戏以后都在桌上进行,图画也挂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当小女儿弄倒一堆报纸的时候,他不会表示反对,只是要求她把报纸收拾好,并且只要求一遍,如果凯伦没有照办,他也不会继续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小凯伦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会立即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的。

  当自己的“恶作剧”达不到预期的反馈,她只好无奈地放弃了。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有种神奇力量,有本事轻而易举地惹恼父母。了解到这一点,家长们即可“对症下药”,让孩子不再为了吸引注意力而“搞破坏”了:阻止孩子打扰他人的活动;鼓励孩子用更友好的方式游戏和交流; 当孩子故意弄出什么响动时(在不涉危险的情况下),不做任何评论。

  任你指挥?

  停止不断的要求

  “妈妈,过来!抱我!我渴了!给我一块蛋糕!把我的壁橱打开!”杰西,3岁,每天恨不得给妈妈下100道命令,语气很是理直气壮。倘若妈妈不能一听召唤就立刻在她面前,满足她的要求,小女孩就会大发雷霆。

  天一亮,妈妈就开始被杰西的各种要求折磨,弄得疲惫不堪,她于是决定掌控局面了。从杰西的第一声召唤开始,妈妈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应对。她的答复简单明了:“不,我不会立刻过来,我要先完成手头的事情,然后再去看你,除非你再次叫我。”杰西接受了妈妈延迟的到来。而第二次尝试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小女孩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但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一天又一天,杰西慢慢学会包容他人的延迟,而且每次有进步,她都会得到妈妈的表扬。

  孩子对父母的纠缠往往表明他难以脱离父母。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缓和,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不断提出更多要求,哪怕会遭到训斥!因为当爸爸或妈妈训斥自己的时候,至少他们都在身边!

  请您记住这些经验:

  尽早教会孩子运用一切善意的话语(“请”“谢谢”“你能否……”)来表达请求,一旦他使用到这些话语,不要忘了表扬他。

  当您想修正孩子的不当举止时,请设法让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做得更好,但不要将标准定得过高。教孩子学习等待的第一次小练习只需持续几分钟,交换玩具的练习最多持续十来分钟。

  您一定要在说“不”之后向孩子解释您的行为。对于1至2岁的孩子,当他在搓肥皂洗手的时候,只有您表扬了他,他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相反,当他在厨房里将手浸入盛有蛋液的碗中,并且认为这与洗手没什么不同,只有您批评了他,他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

  当您看到孩子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停地犯错误,把家庭气氛搞得很糟时,可以采取冷处理,只强调他的进步之处和良好举止,让他明白这些行为才是受到父母赞许的。

  如果孩子们的游戏只围绕一个玩具进行,而且这个玩具很多孩子都想玩,就让孩子们轮流来玩。

  当孩子故意摔坏一件东西时,为了避免助长他的“满足感”,最好不要表现得太在意,也不要去批评他。您应该首先去收拾摔坏的东西,并要求他帮您一起收拾。

  如果孩子喜欢弄乱东西,您可以交给他一些小任务以培养他的条理感:比如整理沙发靠垫,将DVD整理成漂亮的一摞。之后,他就不愿意看到别人把他的杰作弄乱了!

  简明扼要的纪律

  孩子们并非在每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让父母“难堪”了。但是如果家长不给他们列出一个明确的纪律方案,他们的言行就很有可能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因此,家长要为孩子精心制订一份“菜单”,其中包括3-4条简明扼要、容易执行的规范。不要用“简单粗暴”的纪律填塞孩子的大脑,这会让孩子难以理解。相反地,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允许他按自己的节奏来消化您的意见。他就会知道,做到“听话”其实没那么难;他也能逐渐体会到,遵守那些家庭规范会使生活变得更愉悦。

  这是禁止的!

  道路安全守则

  马提亚斯,2岁半,早上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吓坏了的事情:他突然挣脱爸爸的手,奔跑着穿过马路捡回小球。他自己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还为失而复得的小球感到很开心。他不能理解爸爸接下来的反应:爸爸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还在他的手掌心上打了一下!

  因为自己当时没有看管好孩子,以及事后由于惊恐引发的失态——大吼大叫并打了孩子——马提亚斯的爸爸充满负疚感。回到家后,父子俩找来塑料小人和小车,重演了马路上的一幕。之后,他们共同认可了一条行为规范:马提亚斯在马路上必须靠着有建筑物的那边走,不能独自横穿马路。马提亚斯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项要求,但爸爸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谁能保证小家伙不会忘记这条规定!

  小孩子的思维是具象的。

  多举几个例子,像这位爸爸一样用实物还原现实场景,比最详细的说教都有效百倍。至于打的那一巴掌,表明家长在孩子处于危险的紧急状况下,是很难保证自己的“模范表现”的。但是这种行为的确应该检讨并不再重演,因为它并不能解决问题。

  请您切记:

  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当举止做出生气的反应,会让他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一遍,只说一遍!

  展现家庭规范的严肃性

  爱德华,3岁,从不把“听话”当回事。对他来说,玩游戏显然比妈妈要求的换睡衣和刷牙有趣得多……因此,他总是等到妈妈生气之后才打算听她的话。他还喜欢让妈妈在后面追他,可是即使被追到了,还是拒不服从。

  爱德华的妈妈告诉他,她制定了新的规则,很简单:以后当她要求他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必须立刻执行!5分钟后,当他拒绝停止游戏也不想去吃点心的时候,妈妈平静而果断地把他牵到了厨房,爱德华对此吃惊不小。他发了点牢骚,但泡沫热巧克力的诱惑让他很快忘记了抵抗。整整一天,妈妈都在变着花样地训练孩子,以保证在第一阶段中,她的要求开始生效。这样努力了一个星期之后,妈妈一提出要求,爱德华就会服从,并且为自己的“听话”感到骄傲。

  纠正坏习惯往往很难,这就是我们要通过一些“小惊喜”来温和地改变孩子的原因。比这更好的状况,当然是尽早教会孩子服从家长的要求。每当家长提出要求,孩子都会非常自然地去执行。众所周知,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厉害”之处,在那里,老师的指令都非常容易被接受。

  干涉还是放任?

  不必对孩子事事约束

  辛迪,3岁,是个十足的“不小姐”。该去托儿所的时候,她不肯穿衣服;她不要别人帮她用叉子叉豌豆,非要用手抓;还拒绝别人帮她洗手……辛迪的毛病有很多,她和父母之间潜藏着的一场“战争”,导火索已经点燃。

  疲于责备的父母想出了一个新策略。他们决定从源头上消除那些让小丫头说“不”的机会。如果她想用手抓豌豆吃,他们就让她这么做;如果她一边洗手一边玩肥皂,玩了十分钟还不罢休,他们也不发表意见。至于那些不能由着她的事,则轮到爸爸来和她“巧妙沟通”了!第二天早上,辛迪“故伎重演”,拒绝穿衣服,爸爸告诉她,由于她的原因,自己也没时间穿衣服了,所以只好穿着睡衣送她去托儿所!辛迪非常吃惊,她急忙跑去告诉妈妈,让妈妈“说服”爸爸穿好衣服。有了这次经历,辛迪终于能做到起床之后五分钟内穿好衣服了。

  您需要注意到“原则性问题”和“其他问题”的区别。通过事例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要守规矩,能让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项规矩。相反地,偶尔用手抓饭吃并非那么严重的问题,可以由他去。这反倒会让孩子更快地学会自主就餐。

  请您切记: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这会让他终生受益。

  请您记住这些经验:

  当孩子拒绝您的一个要求并跑开的时候,不要追他。等他停下来再用手牵着他,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然后平静地重新提出您的要求。

  如果孩子叫喊,您就停止说话,保持平静表情,直到他安静下来。之后再重新以相同方式提出您的要求。

  如果他喜欢让您追着给他穿睡衣,试试相反的方式。“你先穿好睡衣,我再追你五分钟。”

  专注于两三条规范,同时告诉保姆或爷爷奶奶,您希望他们也能协助您让孩子遵守这些规范。想改变孩子“习惯性抗拒指令”这一点,可以让他自己做些小决定:临睡前选择第二天穿哪件衣服、吃什么点心,就餐时坐哪个座位。

  给难以遵守规矩的孩子提供百分百积极的选项:“你是想在公园跑步还是推童车?你想自己给鸭子喂面包还是希望我来喂?”

  避免如下表达方式:“你想吗?你能不能?”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遭到”孩子的拒绝和反抗。

  父母的反应会对孩子造成强烈影响。生气的表情会让他们害怕,愤怒的语气会让他们伤心,并且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不好、很笨拙。

 

    本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授权摘自《蒙台梭利全面育儿教典》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父母权威 孩子行为习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