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俱乐部”(Mom’s Club)是专门为全职或兼职妈妈成立的世界性组织,每个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为营地举行各类活动。
我在小儿子三猪两岁多的时候,经由美国邻居介绍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我们城市比较小,俱乐部里一共有五十多位妈妈,每年都会选出主席、副主席、财务、秘书负责组织各项工作。每个月俱乐部会借教堂的大活动室举行全体会员会议,大人小孩一起参加,热闹非凡。在会上负责人们要向成员汇报上个月的工作,介绍下个月的活动安排,并对一些特殊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难以决定的大家举手表决。俱乐部定期还会邀请保健、育儿、心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专家来和大家座谈。入会的妈妈们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主要用来租用活动场地和准备开会时的咖啡点心等开销。
俱乐部下面成立有读书小组、烹饪小组、手工小组、义工小组、互换托儿小组等按妈妈们兴趣和需要分的活动小组,还有按孩子年龄段分的小组,这样孩子可以和同龄人玩耍交友,每个小组每周都会举行活动。
那么活动由谁组织呢?俱乐部规定每位成员每年必须至少做主人主持两次活动,地点形式不拘。妈妈们都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活动点子,所以俱乐部的活动真正是丰富多彩。除了最常见的公园聚会,大家还会轮流到各家去玩。
俱乐部每个月都会发给会员月报,上面有会员通讯录,新入会成员介绍,本周过生日的妈妈和孩子名单等,最主要的是上面罗列出了本月所有的活动,可以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安排。妈妈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活动报名参加。基本上妈妈和孩子想出去玩的时候总是可以在妈妈俱乐部里找到一个去处,大人们凑到一起聊聊天,小孩们在一起玩玩闹闹,充实而又快乐地度过一天。如果妈妈们参加读书小组等兴趣活动时,每次由一位妈妈负责照看孩子,其余的妈妈们一起享受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时光。
在各种节日,俱乐部也会相应举办活动,比如我曾参加过圣诞节交换自制饼干的活动。报名的时候就说好自己做什么样的,这样大家就不会重复。每人带六十块,十二个人一组,每人每种分五块。那年我做了“菊花酥”,带到组织活动的那个妈妈家,和儿子又吃又玩了一上午,带回来一大盒各种各样的点心。过鬼节的时候,孩子们穿上各自的鬼节服装聚在公园里,妈妈们在草地上树林里装扮成各种卡通人物,让孩子们拎着小桶去要糖。
俱乐部还有一个传统项目是为产妇送饭。俱乐部成员怀孕生子之后的头一个星期,由俱乐部的妈妈们轮流送饭给她。美国人没有坐月子的习惯,所以产妇得自己做饭吃,俱乐部的这个做法既让刚生产的妈妈免去了做饭的辛劳,又让妈妈体验到组织的温暖。我曾给一个美国妈妈送过饭,我做了美国人能够接受的中餐,她特别高兴,说没想到还能够改善口味。
我在俱乐部期间,几乎参加了三猪年龄组的所有活动,亲身体验到了中美两国育儿理念上的一些差异。
和我们相比,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些,比如两岁的孩子摔倒了,美国妈妈顶多看一眼,眉毛都不动一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孩子如果摔疼哭了,妈妈会扶起孩子告诉他下一次要小心些,很具体地告诉孩子要注意什么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中国人看到孩子摔了,一般都是赶紧扶起孩子,很多老人不仅要扶,还得哄着孩子。如果因为绊着什么东西了,要打那东西几下。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不管自己出了什么状况,都是别人的责任,都可以怨别人。美国妈妈的观念是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
小心,是自己的责任,摔疼了,下一次就学乖了,知道该注意什么了。
美国妈妈很尊重孩子,她们和孩子说话都会蹲下来,让孩子平视就可以看到妈妈,对孩子说话“请”“谢谢”不离口。两三岁的孩子,穿衣吃饭都是自己动手,妈妈只是在旁边帮帮忙而已。
冬天在公园里玩,孩子热了就把棉衣脱下来,妈妈们一声不吭,随孩 子去。我们中国父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让孩子增减衣服,不会让孩子决定这件事,觉得孩子太小,要为孩子把关。美国人认为孩子 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志, 俱乐部经常有孩子的手工活动,妈妈们都是三三两两地聊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胡搞”,如果孩子喊妈妈帮忙,妈妈会过来启发一下。不管 孩子做出来的东西有多么离谱,妈妈都会发自内心地使劲给予表扬,好像孩子做了多了不起的艺术品一样。她们只是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参与,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成了一件东西的成就感,并不在意孩子是否有艺术细胞,是否做得比别的孩子好。
美国妈妈对孩子品德上、为人处世的规矩上要求得非常严格。如果一个玩具几个孩子抢着玩,大人会设定时间,比如每个人可以玩两分钟,按照顺序轮着玩;若是哪个孩子不守规矩,妈妈就会把他拎到一边,让他反省,什么时候认识到错了,好好排队玩,什么时候才可以归队。
我们小组里有个叫大卫的男孩特别调皮,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他的亏,他妈妈管教他真是不含糊。一次他在自由活动时抢别的孩子玩具,妈妈警告他不可以,让他把玩具还给那个小朋友,告诉大卫等轮到他的时候才可以玩。不一会儿又传来了孩子的大叫声,原来他们争的是个赛车玩具,正在玩的那个孩子玩得不熟,赛车总是出轨,大卫忍不住又抢过赛车想示范一下,那个孩子“哇哇”大叫起来。大卫妈妈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再犯规一次我们就回家。大卫辩解说他不会玩,我要告诉他怎么玩。妈妈说,他不愿意你告诉他,他想自己练习,在他玩的时间里,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你不能干扰他。第三次从赛车玩具那儿传来吵闹声,我们看到还是大卫和别的孩子起了争执,大卫妈妈走过去什么也没说,拎起大卫往外走,大卫大声哭喊起来,妈妈面不改色地将他带出了活动室。几年后我在三猪的足球队里又遇到了大卫,他精力依然出奇地旺盛,但是变得非常有礼貌,踢球时总是鼓励队友,尊重对手,很有大将风范。
很多人对家庭妇女有偏见,认为长期在家里带孩子会与社会脱节,没有见识……我参加了“妈妈俱乐部”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专心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女人们几乎都是怀孕生孩子后从职场退下来的,里 面可谓藏龙卧虎。比如有一位是哈佛医学院毕业的,住院医都做完了,马上就可以选择去挂牌开业或是进一步做专科训练,突然有孩子了,就窝在 家里专心养孩子,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生了两个,在俱乐部里担任秘书一职。还有一个妈妈是当地希尔顿酒店的总经理,不孕多年,四十多岁终于怀上了,立即辞职回家保胎,一举得子之后,就把陪伴孩子当成了生活中 的第一要务来做。还有个妈妈是舞蹈教师,身材一级棒,在俱乐部里组织了一个健身小组,教大家产后怎么保养身材。
很多妈妈们在孩子大些后,会重返职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结婚头六年生了五个孩子,一直在家里做家庭主妇,直到最小的孩子上了中学,才走出家门从政,最终成为美国建国以来首位女议长。
北美很多妇女选择做家庭主妇与这里的文化及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祖父母照看第三代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在美国一辈只管一辈的事儿,祖父母偶尔帮着照看一下孙辈尚可,少有全天候照看的。祖父母不肯失去自己的生活,年轻人也不愿意老人过多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
国外的人工很贵,找最便宜的住家保姆至少要两三万年薪,这都是税后的钱,换算成税前的收入,需要母亲年收入五万以上才刚够付给保姆的。送幼儿园的费用,一年要上万。如果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出去做个年薪四、五万的工作,扣掉税和乱七八糟的费用,刚够付托保费的。美国的报税制度是家庭为单位的,收入越高税率越高,女的收入加在男的收入之上,可能就达到了高税率的界限,要多交很多税,算下来不如妈妈自己在家里带孩子合适,经济上没差多少,孩子则比上幼儿园享福得多。
美国的学校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就放学了,妈妈在家的孩子,可以吃上妈妈准备的点心,在家里做做功课,参加一些兴趣班。这些妈妈往往都到孩子学校去做义工,对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形都了如指掌,随时发现 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美国的妈妈们选择留在家里,还和没有后顾之忧也有很大关系,美国 法律会保障不外出工作的配偶的各种权益。
比如说养老金,不工作的配偶到了退休年龄照样可以领到,数额是工作配偶的一半。如果配偶的工资比较高,那么实际拿到的金额和自己出去工作挣的养老金差不太多。美国的上班族大多会买人寿保险,一旦发生意 外,另一半及孩子以后的生活肯定有保障。如果夫妻离婚的话,丈夫除了支付孩子的赡养费之外,还要支付不工作配偶的赡养费,保证他们的生活 水平不因离婚而下降。
很多妈妈选择留在家中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还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生打基础最关键的黄金期,妈妈们想等到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 生观、自信心、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打下了基础以后再出去工作。
妈妈这样做,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摘自《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