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荔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 1983年8月18日
个性: 自信 好强
爱好: 小提琴 运动 电脑 有速度感的东西
最喜欢的艺术家:莫奈(画家),安格尔(画家)海飞兹(小提琴家)拉宾(小提琴家)
郑京和(小提琴家)
学琴生涯:
3岁师从幼儿小提琴教育家徐多沁,接受启蒙教育
9岁考入上音附小,随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教授学习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之炅, 有点男孩气,虽然没有大赛舞台上那般耀眼光鲜,但仍有种灵气逼人的感觉。翻开王之炅的履历——
1998年获第八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
1998年以少年组的年龄获第六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
2000年12月荣获第八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这是历届中国选手参加该项重大国际比赛所获得最好成绩。
2003年9月意大利R-里匹策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该项比赛的第一名及三个特别奖:里匹策特别奖、第一名最优秀奖、决赛最年轻最有才能选手奖。
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天才琴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王之炅以及她的家人和恩师。
择师
也是机缘巧合,王之炅所在的托儿所正好在她的小提琴启蒙老师徐多沁准备招生的学校对面。看到了招生通知之后,熟悉小之炅的阿姨们觉得她反应快,思路清,建议她去试试。王之炅的妈妈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的名。
王之炅说,徐老师不仅教琴更教做人,他非常注重孩子的习惯,像见到老师要打招呼,接受帮助要道谢,道别要再见等等。
而俞老师不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于她,会给她留下非常大的空间,让她朝自己的个性方向发展。俞老师还找机会,让王之炅参加一些比赛和大师班,以开阔眼界,接受不同的理念。
家长经验:
不盲目
只要自己觉得能有较好发展,没必要盲目出国,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曾有许多国外音乐院校开出了非常优越的条件,邀请王之炅出国深造,但均被她婉言谢绝。国内很多教师并不比国外的差,现在与国际上的交流和合作非常多,并不一定要“崇洋媚外”。
小编点评:
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专业、学术以及育人等方面,这些都很重要。只教拉琴的老师很多,能教出琴拉得好的老师也不少,而能把孩子教成德才兼备的老师却甚少。
陪练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这“自身”,还包括孩子的家长。
“母子班”
徐多沁老师曾在1985年组建小提琴“母子班”,招收3-4岁的孩子,当时报名的有120多人,最后只录取了24人,王之炅就是其中之一,未到三岁的小之炅是班上最小的学生。
徐老师的“母子班”,顾名思义就是家长陪着孩子学琴,要做到这个“陪”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万事开头难,学小提琴的艰难更是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了。徐老师觉得要把这些学生教好,必须与家长、孩子通力协作,班级的名称更加深了家长对学琴的理解。
课上学, 课后教
刚学琴的时候,妈妈真是花了些功夫教小之炅,从识五线谱,到唱乐谱,再到打拍子,跳简单的舞蹈。妈妈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在课上她会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并记在本子上,老师教什么都要妈妈先学会,回家再教小之炅,陪着天天练习。爸爸说,这样厚厚的笔记本,每年能记完一两本,这么多年,应该也积下了一二十本。
习惯成自然
妈妈说,徐老师很有办法,能够让孩子们从枯燥的乐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边唱边跳。徐老师把基本的持琴拿弓动作变成体操,再把简单的乐曲配上动作,孩子们可以手舞足蹈,不被琴弓束缚。孩子先喜欢,喜欢了才会天天做,然后就能形成习惯。
程度加深后,没有游戏舞蹈,只有枯燥的基本功训练,由于已经养成了习惯,尽管妈妈早出晚归,却从未耽误过督促小之炅练琴,就像每日三餐一般。久而久之,小之炅哪天没有练琴总会觉得有件事情没做完。
家长经验:
贵在坚持
当初学琴,父母并没有想过要让王子炅走专业的道路,只是想让她养成集中思想的好习惯,不过学什么都需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半途而废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曾经看到邻居家的姐姐学画画,小之灵很羡慕,就跟妈妈说想学,妈妈告诉她你也可以学,但是不能放弃学习小提琴。有些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喜欢什么,家长就让他学,可是坚持不了,就放弃了。妈妈曾有位同事的孩子,学过很多,画画,钢琴……最终每样都只学了几个月。
鼓励为主
因为起初学琴参加的是集体课教学,很多孩子在一起,总有差别。上课的时候,看到其他家长会因为孩子拉得不好,打骂孩子,王之炅的妈妈认为这样不好。首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兴趣没了就难学好;第二,破坏了听课情绪,接下来的教课内容没有听到;第三,造成了孩子的惧怕心理,难以坚持下去。
小编点评: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究科学的、人性化的方法,要对孩子民主,严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
比赛
比赛是一项综合素质的训练,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一般比赛,从邮寄录像带进行初评开始,会经过好多轮淘汰,最后到决赛。前几轮比赛,会规定许多曲目要求选手准备,这就需要选手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曲目积累。
在经历过去比赛的失利之后,王之炅对于比赛的看法更加成熟。她渐渐理解了艺术评比并不像科研项目那样有公式、标准可套,而是犹如老师改作文,根据个人喜好,往往还会有许多制约因素。一次次的国际比赛给她的,不光是大奖,还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锻炼。即使你的专业很棒,其他诸如选手特色、评委国籍、偏好风格、临场发挥、国际环境等都会影响到比赛结果。
西贝柳斯比赛时,王之炅得到了第三名,有点不满意。不过妈妈和老师都告诉她,在芬兰,西贝柳丝的头像被印在他们国家的货币上,地位可见一斑。而在当年的国庆日音乐会上,他们没有邀请获第一名的选手去演奏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是邀请了获第三名的王之炅。比赛并不代表一切,很多事情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家长经验:
挫折中长大
不替孩子判断,把决定权交给她自己。如果孩子不听从家长的意见,没关系,让她去碰碰壁,这就是“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她失败有时比她成功更具影响力。
从小到大,王之炅参加过无数次比赛,她坦言并不喜欢比赛,但是这是一种衡量自己水平的方式。除了去年“非典”期间去加拿大参加的比赛没有拿奖,其他大赛她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当时妈妈劝她不要去,王之炅不想放弃这次机会。记得当天飞机场冷冷清清的,父母亲蛮担心的,万一出境之后不让入境的话,怎么办?会耽误比赛不说,独自一人在异地,还会影响情绪。最后比赛还算进行得顺利,但王之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赛后,组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还给她发来信函表示遗憾。在我国“非典”的特殊时期,比赛会受除专业以外的因素影响。经过这次失利,王之炅的心态比以前平和了,心胸也宽了。
小编点评:
王之炅参加的比赛都能获得好成绩,父母和老师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点担心,因为不经历挫折难成才。有时候小小的打击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每次比赛父母都没有给她定过目标。
父母的心态会影响孩子的心态,试着做一个民主宽容的爸爸妈妈吧。
专家小贴士:
俞丽拿教授:
国内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就特别愿意花心思,非常认真,花了多少力气就想得到多大的回报。而像香港、台湾地区很早就开始普及音乐教育,那里的孩子可能要一下子学两种乐器,而家长只负责把孩子送去,接下来就完全凭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了。可以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都有一些问题,而实际上应该就不同的培养目标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业余学琴的孩子
1. 要适度,适量。国内家长的认真态度应该提倡,但应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减慢进度,降低难度,放低水平,循序渐进,发挥幼儿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修养的积极作用。不能为了练琴而剥夺他们的欢乐童年。让他们看看其他孩子的表演,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会欢欢喜喜拉琴,高高兴兴学琴。
对于专业学生
2. 要严格,留空间。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有一定的标准,专业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提高技艺水平,但也应给予充分信任,需留相当空间任其个性化发展。同样家长也要减轻孩子的负担,不给他们过大压力,不过于计较眼前得失,艺术没有天平一般的标准。
早期音乐教育的益处:
专家说,3-5岁是培养孩子音乐能力的最佳时间。
1. 智力开发。左手的手指运动可以帮助右脑开发,加强形象思维、艺术方面的能力。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右脑都很发达。
2. 提高记忆力。记忆力好也是开发右脑后的一项重要结果。表演一首曲子需要背谱,这么复杂的五线谱可以背下来,其他的包括汉字,单词,公式……就不在话下了。
3.培养习惯。提早接触课堂教学,培养孩子快速和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上学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