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排第三个》(选自《我的哥哥吹黑管》)[俄罗斯]阿·阿列克辛 著 陆肇明 译
《第五排第三个》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以成人作为叙述的第一人称是不多见的。而这,正体现了这部小说的独特风格。
在我年近花甲的时候,我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了。那一年,我的孙女正好出世。她的爸爸妈妈都是从事考古事业的,一项面向久远过去的工作。所以,我得从事孙女的培育工作,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我的儿子沃洛佳暗示我说,我的孙女应该比她所有同龄的孩子早学会开口,应该比其他孩子早学会读书识字,比其他孩子早表现出对她周围世界的领悟力……因为虽然我本人退休了,但我的教育经验不能退休。儿子深信,我积累了35年的丰富经验应该全部倾注在我的孙女伊丽莎白身上—从而带来惊人的效果。
可是伊丽莎白是个有个性的孩子,我的经验总是跟她的个性发生冲突。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已经能从我这里获得胜利。
伊丽莎白喜欢翻看我的照相本,那里有许多我教过的班级的集体照。她经常用手指头点着照片挨个儿问:“这人是谁?这个呢?”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非常特别。它里面的学生排成了五排,而不是通常时候的四排,而且第五排只有三个同学。他们是我孙女的爸爸—我的儿子沃洛佳、他的好友万尼亚·别洛夫、总想高人一头的谢尼亚·戈鲁布金。
出主意的是万尼亚·别洛夫,拍照那天他打赌说,他可以稳稳地站在两张叠在一起的椅子上,结果便额外增加了第五排。三个人中只有万尼亚·别洛夫露出了笑容,其他两个追随者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
万尼亚·别洛夫可是我的丧门星。我有几次把他的事情讲给伊丽莎白听。目的是要教育她一辈子决不去干这种事。
有一次他宣布绝食。因为他认为我给某位同学的测试打了个不及格是不公平的。这某位同学正是我的儿子。我为了在班上显示我的客观立场,我总是对我的儿子要求十全十美,我对他说:“你一定要正确理解我……”我儿子记住了,理解了,而且不感到委屈。可是,万尼亚·别洛夫却不想理解!他干涉我如何对待儿子兼学生的计划,并且老是从中捣乱!这一次他的绝食以我把“不及格”改为“及格”而告结束。
有一次数学测验前,数学老师被一个捣蛋鬼锁在了她的办公室里。我怀疑那个人是我的儿子,因为在早晨上学前,他曾说他巴望着数学老师出点什么意外。他的数学糟糕极了。可是,当我在班上批评儿子的时候,万尼亚·别洛夫站了出来,说是他把老师锁在里面的。我非常吃惊,一个要参加奥林匹亚数学竞赛的人还会怕测验?可是,他说这是出于集体主义的精神。
他还能从三楼的屋檐下倒挂着进入办公室,为了证明是他从抽考的试卷中抽走谢尼亚·戈鲁布金的试卷的。谢尼亚·戈鲁布金考得糟糕透了。虽然这一次,我怀疑他是替谢尼亚·戈鲁布金在承担责任,但他那热心肠实在让我头疼。
我带着儿子调离了那所学校,这样就可以远远地离开那个万尼亚·别洛夫了。
当我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对自己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得它们非常吃惊。原来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没有忘记这个学生和他的个性。而我的伊丽莎白对他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也大大超过我的想像。
但真正使我重新认识那个胆大包天的万尼亚·别洛夫是在我的孙女面临死亡的时候。
伊丽莎白是个对药物敏感的孩子,所有的药物在她身上起的都是反作用。可是,那一天在幼儿园里,不熟悉情况的老师给她吃了药。救护车把她一路送进医院的手术室。
我冲到医院。护士怜悯地看我一眼说:“您运气真好,今天是别洛夫当班。他平时统管全科,今天却当班。他是水平最高的外科医生……”
别洛夫!人在危急甚至绝望的时刻,总想寻找希望。在我的意识里,孙女的命运一下子跟万尼亚·别洛夫这个形象维系在一起。我想在这种维系中看到得救的希望,而且我看到了。
为什么在这危急的时刻我需要的恰恰是他?当初我对他心怀戒备,强迫儿子跟他分开。好多年前我逃避到另一所学校,为的是要摆脱他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果敢行为。可此刻我的全部希望恰恰寄托于这种品行。
此刻我处于不幸的高峰,突然一下子看清了别洛夫种种行为的真正实质。“他只顾着自己。顾着自己那些鬼主意。”我曾对孙女这样说过。这不是事实。他关心别人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关心。此刻他在关心我的孙女,在抢救她。
难道我们非要等到遭遇了不幸的时候,才会明白谁能拯救我们吗?
别洛夫有自己的个性。不肯违心服从。而在那些年月,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竟然竭力想用一个公分母给全班43个同学的个性进行通分。而这个公分母就是我自己。
早先,他动不动就让我遭遇非常事件。“万一大家都学他,那可怎么办?”我担心地想。其实谁也学不了他,这需要具备他的个性。
别洛夫曾经敢于攀走三层楼的房檐去解救他的同学,正是从这个过去的别洛夫发展为今日的外科医生。因为外科医生同样要救人之急,而不管对方品德的高低,不管是那个戈鲁布金,还是我的孙女。
生活已经向我证明:不应该去压服别人。个人应该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好事。第五排第三个不应该像第三排第五个。而且,我作为老师,应该看到的不是一排排,而是一个个的人,不管是他们是并肩站在一起,还是相隔甚远。个性相异未必就是互不相容。
可惜我做了许多不该做的错事,这才换来这个经验。老师跟外科医生一样,大概也没有出错的权利。
别洛夫的个性不会变,因此我相信我的孙女秋天肯定就能上学,我坚信会这样。
“出现今天这种巧合”,我想,“就是为了让别洛夫救活我的孙女。为了让我能对他说:我终于完全理解了他。当然不是现在就说,而是在事后。现在我只想对他说谢谢,深深地感谢……”
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一个高大的男人从里面出来。只见他从脸上扯下白色的纱布口罩,用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我只觉得两腿沉重无比,竟无法向他迎去。他主动向我走来。“您的女皇醒过来了。”我激动得什么也答不上来。我哭了。他小心地摸了摸我的头,他的手指又长又结实。
我忘了向护士打听他的身材。别洛夫是个小个子。
回到家,我给儿子写了信,告诉他发生的一切。也谈到了别洛夫,责怪他忘记了自己的好友。
儿子很快回信了,他在信中写到:“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别洛夫叫我永远不要说的秘密。那个数学女老师,是我把她反锁在休息室里的!这件事似乎有点身不由己。当时我从门缝里张望,看见她只有一个人。说真的,我至今也不明白,我的手怎么去拧动钥匙。后来,别洛夫说服我:你是班主任的儿子,你是不能承认把老师关起来的!我相信了他。事情过去了,可我非常苦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连电话也不打给他了。等我这次回来,我一定会找到他!”
别洛夫又一次代人受过。
我深信:他这么做,绝不是想把自我牺牲当做自己的职业,而是因为戈鲁布金面临留级的危险,而我面临全校出丑的危险,所以他,像个外科医生一样,必须毫不犹豫地去救人。可是我,却把他看成是我的丧门星。
我等不及儿子归来。我要自己去找到别洛夫。自己!
穿过大半个城市,我终于找到了别洛夫家的旧楼。开门的是他的父母。跟阔别多年的人相见,往往让我们明白什么叫时间。要是天天见面,我们就不会发现、不会感觉到时间在人的面容、性格和步态上积聚的种种变化。
他们把我领进房间。墙上挂着那张集体照,别洛夫在照片里笑着。“告诉我,他现在怎么样?”我问。他的妈妈拉开了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灰色的纸片。上面写着:
“1945年4月27日,伊万·安德烈耶奇·别洛夫,在攻取彭茨劳城的战斗中英勇阵亡。”
这篇小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对待行为出格的孩子。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位教师、妻子、母亲和祖母,在生活赋予她的各种角色中,她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儿子、无论是她的孙女还是她的学生,她都试图把他们统一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中。孙女的一次意外使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几十年生活中所犯下的错误,开始唤醒她内心深处的正义与同情。
阿列克辛的这篇小说虽然写在1975年,写在意识形态特殊的前苏联时代,但他所揭示的问题却是超越时代限制的。成人如何避免从“自我”出发去理解和“塑造”孩子?如何透过孩子极端的和出格的行为去发现其中正孕育着的美好?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复杂关系?
【相 关 链 接】
阿列克辛1924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曾经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虽然他是个前苏联时期的作家,但他的作品越过了东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走向了世界;虽然他是个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超越了读者年龄的限制,走向人生的各个阶段。他的小说打破了“少儿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森严壁垒,引导双方彼此沟通、彼此理解,散发着温暖的人道主义光辉。
延 伸 阅 读
《女儿的故事》
梅子涵 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一个女孩的心灵史》
秦文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米欧,我的米欧》
[瑞典]林格伦 著 李之义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