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我的家——这个很传统的中国家庭——可以说是很欠缺的。由于他们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去研究孩子的心态,观察孩子的行为,更不会探讨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所以我们其实真的是迷迷糊糊长大的。
孩子每提一个问题,我们就帮他买一本书,所以到王乃庆8岁时已经有三书柜的书了。
希望您也帮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属于他的“书香世界”。
和很多聪明的小孩子一样,王乃庆也是“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都会令人喘不过气来。
当王乃庆提出他的第一个问题“肥皂为什么会有泡泡”时,我想了好久,也问过好多人,就是得不到答案。
后来经一位朋友建议,我专门打电话到南侨肥皂厂去咨询了一位学化工的工程师,他花了40多分钟为我解释这个问题。可是最后我没有把他告诉我的那一大套理论与公式原封不动地搬给王乃庆,因为当时他才4岁呀!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呢?因为我觉得小孩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不寻常。当时我想,该怎么答复他呢?要是以我的人生经验,哄骗这么小的孩子当然绰绰有余。我可以告诉他:“肥皂里面因为有玻璃粉,因为有香料,因为有碱,它们起了化学作用,才会冒泡泡。”可是这样的答复能算是答案吗?我们怎么能够去哄骗小孩儿呢?
后来我曾跟他妈妈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谈的是:“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其他家庭,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般的父母亲在4岁或5岁的小孩儿提出这种问题之后,他们的反应可能是:“孩子啊!你很不错,只要你好好读书,长大以后这个问题你就懂了!”这应该是最常见的答复吧!
更糟糕的答复是,如果父母亲交际应酬多一点,他们甚至会把孩子支开:“去!去!去!这个问题你以后就会知道,现在问这干吗?好好读书!”
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父母,可能会讲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来告诉他的孩子:“因为……所以……就是这样!”
可是,这三种答复方式我都不敢用,我用的方法是“根本不讲话”,因为“我在找答案——我还没找到”。
为了这个问题,我和他妈妈讨论之后决定:
“将来他提出任何问题,我们决不轻易给他答案!我们帮他买书,和他一起找答案。”
我们讨论的结果认为,将来他的问题会愈来愈多,问题一多,父母把所知道的告诉他,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第一,如果我们告诉他的答案不正确,对他就会是一种伤害,因为他的大脑这时候就好像一张白纸,你告诉他什么他就印上什么,而且可能终生难忘。
第二,我们还要想到,有时候孩子的问题,我们可能回答不了。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可能会因为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而对父母亲产生不满,甚至更糟。
为了避免这些后遗症,我们干脆来个最新鲜的方法——你提一个问题,我帮你买一本书,让你自己去找答案。
从心理角度看,当你提出问题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我突然买一本书摆在你面前,你当然会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看完。看完之后,你所获得的是真正的正确答案,而且所学到的知识永远会印在脑子里。
因此,到王乃庆8岁时已经有三书柜的书了。书的种类应有尽有,以天文、自然科学方面为最多,这些书是他从识字开始,不断地购买、累积起来的。
大约在3岁8个月左右,王乃庆突然能看报纸了;4岁左右,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常用汉字都会认了。
由于书柜中书的累积过程和王乃庆求知的过程有着极密切的关联,所以从他书籍难易层次的分类,可以看出求知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图画、漫画为表达方式的读物,像图解科学文库、东方少年科学丛书、自然科学园地等为代表,是他三四岁时知识的来源。
第二阶段:以现代科学、宇宙的时代、中华儿童百科丛书等图文并重的读物为代表,这是他四五岁时的知识宝库。可以看出书的内容和层次都较第一阶段为广、为深了。
第三阶段:电子的故事、爱因斯坦以及牛顿杂志的订阅,已使他阅读的层次进入类似成人求知方式的模式了,此时约在6岁以后。
这三个阶段的跳跃,比一般儿童快得多,所以在买书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王乃庆买书的习惯是:由他自己选书,我们付钱。
有一次,我们逛市场时,看到一套三本很不错的《植物生态》,我和他妈妈觉得这套书不论印刷、字体和内容都很精美、充实,就帮他买了下来。谁晓得带回家后,竟被他束之高阁,看也不看。
我们重视的是他对知识自然地喜爱,主动地接受,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自此以后,选书都尊重他的意见,不再自作主张买一些我们认为不错、他却没有兴趣的东西。
在他6岁以前,我们最常去的书店就是东方出版社。每次到那边,他就往二楼自然科学丛书类跑去,一会儿拿了几本书放在柜台上说:“阿姨,我要买这些书,我妈妈付钱!”
因此,东方出版社的阿姨们都对他有印象,叫他“小博士”或“小天才”。一直到6岁多一点时,有一次他去东方,阿姨们开玩笑地说:“王乃庆,怎么办?我们东方已经没有你可以看的书了。”
那时他的求知已进入第三阶段,东方出版社的儿童读物的确已经很难再满足他的求知领域了,因此我们另寻书源,找到了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专门卖大专用书及专门学科丛书的。我们走进去,王乃庆开始找寻他所想要的书时,有趣的事发生了。
王乃庆拿了一本《中山自然生物学大辞典》到柜台时,小姐很客气地对我说:
“先生,这是大专用书,恐怕不适合这位小弟弟吧!”
“没有关系,他需要用这本书,麻烦你包一下。”我笑着对她说。
她似乎认为我没有听懂刚才的话,于是又说:“先生,我是说小弟弟才这么小,这是大学生用的书,不太适合他。”再强调一次。
“小姐,她识字很多,懂得也很多,这本书他是看得懂才买的。如果你有所怀疑,这样吧!你随便翻一页,让他解释给你听。”我只好这么建议。
瞪大眼睛,一脸的好奇与不信,促使她翻开书中的一页。
王乃庆看了一会儿,就将书中所写讲给这位阿姨听。
在接受与难以置信之间,她为我们包好书,结束了这有趣的场面。
在王乃庆的书柜上,有我们在1977年12月,也就是他才1岁两个月时为他买的一本书——读者文摘发行的《自然界奇观》;在1979年,他3岁左右,我们为他买的一套名人出版社的《名人伟人传记全集》(120本),目的是希望王乃庆能够体会这些伟人成功的真精神。
天文方面的书都是他自己买的,我们对天文也只限于一般常识而已。从王乃庆4岁开始接触天文方面的知识起,圆山天文台就是我们三个人经常光临的地方了。
总括起来,4岁以前的书大部分是我们买给他的,因为那时他还没有选书的能力;有一些则是我们在他未识字之前,觉得那书还不错,先买了放着,等他看得懂时再给他,另有一些是带着他一起选购的。
但4岁后,由于智力快速地发展,他以自己看书的经验,加上思考,决定了自己阅读的方向。我们做父母的,给予他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要不是有不良影响的书籍,都不加干涉。
8岁的他坐拥三书柜的书,每天一定抽出一两本来阅读,有些书甚至看过四五遍还在继续研究。这时正是他求知若渴、智力发展的加速时期,预料三个书柜很快就会不够用了。
王乃庆的“书香世界”会慢慢扩展,香味也会愈来愈浓,希望做父母的您能闻到,也帮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属于他的“书香世界”。不过书摆在那儿不动是不会飘香的,鼓励他时常阅读,时常购买新书,这样才能使书香飘得久、飘得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