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真的能记得满月时的事情吗──田中角荣的一次濒死体验──几位音乐家对胎儿记忆的体会──潘菲尔德:崐人的大脑象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海伦·凯勒的感觉可靠吗──阿德勒:人的最初记忆代表了他醒世意识的觉醒
波特曼从出生后幼仔的对比中提出“人是生理上早产一年”的动物,或许有人会问,你又是从哪个方面提出“人是早产崐三年的动物”的呢?是从幼儿大脑同动物大脑的直观比
较中得出的吗?如果是,那么又是以什么做标准的呢?
我以为大脑的成熟与否,可以简单地从记忆方面加以衡量,当大脑真正能够起作用时,它必能全脑加以协调,而现在的崐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无法回忆起自己三岁之前的事情,这是个极有意义的现象,它表明人脑在三岁前还没有整合崐成一个功能强劲的“万物灵长”。
在很多名人的自传中,有的传主认为自己可以记得三岁前甚至是周岁前的事情。如马克·吐温就这样写道:“多少年来,崐我一直相信,记得我出生后六周,便伺候过祖父喝柠檬威士忌甜酒……”白居易在晚年自述中也言六七月时,乳母弄于屏下,崐有指“之”字“无”字示之,白虽口未能言,心却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在20 年代曾特地为此做过一次实验,在被试的106人中,无一人能记一岁以内的事情,能记一岁至崐二岁时事情的仅一人,而最多的是三四岁,也有人连八岁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而一些人认为自己能记得儿时的情景,事崐实上都是由家人转告的,人们一般很容易将这种传达当成自己的记忆,就象在梦里不以为是梦一样。
例如马克·吐温在自传里就写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总记得小弟弟亨利生了才一星期,便闯进了门外一堆柴火里面。崐我还记得这样一类的事,可真了不起,而且三十年来,一直坚信这种幻觉,认为自己确实记住了这件事,那就越加了不起了崐──因为理所当然,根本没发生过这样的事,他这样小,根本不会走路嘛。我要是能认真想一想,便不会在记忆里把这样荒崐唐的事留得这么久。”因此,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记忆一般是在三岁之后。
那么,是不是三岁之前没有记忆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从古到今,人在三岁前的记忆在特殊的环境里可以得到再现:比如那些遭遇大祸如沉溺深水或从高处坠落而又奇迹崐般地幸免于难的人,都曾有一种濒死的体验,这些生还的人后来都坚持说:在他们丧失意识之前,他们的整个一生闪现在他崐的面前,而且这种闪现不是一生中的某些重要事件的片断,而是他整个的一生。这种体验,各种年龄,各个种族的人都曾报崐告过。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死亡线上挣扎过,那时幼儿时代的往事象走马灯一样在眼前掠过。母亲崐曾带他去寺庙,庙前站着一个和尚,就连和尚的表情、服装、语言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问母亲,那是多大时候的事,崐母亲告诉他,那时他才两岁……
法国女作家尚达尔·莎娃芙的经历更神奇。她是在1943年1 月15日二战中的一次轰炸中出生的,她来到人间时,轰炸夺崐去了她的父亲、母亲和姑母的生命,被一个十分喜爱她的人收养。但是从8 岁起她开始唠叨两件怪事,一是毫不留情地对母崐亲说:“你不是我母亲,不是,”因为“我觉得许多地方与她不一致”,这使得她养母痛苦万分;另一件事是:“我从死神崐那里来,我被杀害过,见过死神”,每两三年便重复一次这些话,并且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曾梦见过生母去逝前的情崐景,梦见人们许多年后才告诉她的情况,因此她一直怀念着生母,“养母仍健在,但她一直妒嫉我的生母;父亲也不例外。崐对生母的内在感情,必须时时加以控制,没有人能理解我对没有见过,也不认识的母亲所拥有的爱。养父母常喃喃自语:‘崐她怎么会爱她呢?’是啊,这种爱从何处而来?”而她对此的解释是:“在我降生前,这种爱的种子已播种在潜意识、肉体崐与记忆之中。现在,胚胎和胎儿生命的研究被世人瞩目。对生母虽了解不多,但也可以起曝光作用。”
另外在其他一些条件下也可以再现三岁前的记忆,例如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暗示此时你现在是一岁,被试者就会用一崐岁时的语言讲话,做出一岁孩子的举动;而在服用迷幻剂的人中,有很多也能再现婴幼儿时的情景……
随着对胎教研究的重视与深入,现代科学甚至认为胎儿就已经有记忆能力了,而且很多现象如果不用这种方法似乎也解崐释不通。
日本企业家、科学家、儿童教育家井深大曾亲自接受过苏联著名提琴家列昂尼德·科根的咨询。科根曾在一次音乐会上崐演奏苏联作曲家的新乐曲,据说,在他妻子的伴奏下曾短期间练过那支乐曲,当时,他的妻子临近产期,不久生了一个男孩。崐这个孩子长到四岁时学会了拉提琴。有一天,他却突然开始奏出了一支从来没有人教过他的乐曲旋律,这正是那次音乐会上崐演奏的乐曲。这支乐曲仅在那次音乐会上演奏过一次,后来再也没有演奏过,也没有灌制成唱片,他的孩子理应没有听过这崐支曲子……
关于这种经验决非是偶尔的一两起,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交响乐团指挥博利顿·布罗特在回答记者“你是怎样对音崐乐发生兴趣”时说:“也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的确在我出生之前音乐就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还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当我崐发觉自己有异常的天才时,我感到疑惑不解。初次登台就可以不看乐谱指挥,大提琴的旋律不断地浮现在脑海里,而且不翻崐乐谱,就能准确地知道下面的旋律。有一次,当母亲正在拉奏大提琴的时候,我向他诉说了此事。由于脑海里总是清晰地浮崐现出大提琴的旋律,所以,引起了母亲的兴趣。母亲问我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曲子时,谜被解开了。原来,我初次指挥的那支崐曲子,就是我还在母亲腹内时她经常拉奏的那支曲子。”钢琴家阿尔特·鲁宾斯坦,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等也都曾这样崐说过。
对人的记忆做出最大突破的要数加拿大科学家潘菲尔德了。在50年代,他在给癫痫患者施行病灶皮层的局部手术摘除时,崐在病人保持清醒的条件下,用微电刺激皮层的不同部位,然后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发现刺激颞叶皮层时,病人出现听觉或崐视觉幻象。当刺激某一部位时,病人头脑中涌现出以往经历中的听觉形象的记忆,说听到了音乐,象收音机;反复刺激同一崐部位时,病人也都听到管弦乐队演奏同一支曲子,病人出院后,还真的找到了那首曲谱。又如当刺激另一病人颞叶某部位时,崐病人说见到了过去去过的街头景色、亲人,说看见了小蝴蝶,还用手去抓。刺激颞叶表面引起的复杂而明确的视觉、听觉表崐象,符合患者以往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给猿作同样实验时,猿显然象把一件东西抓在手里,然后再看看手中的东西似的…崐…
潘菲尔德的实验证实,人的大脑象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他把出生以来的,甚至出生以前的所有经历都纪录在磁带上!
既然三岁之前保留有记忆,而这记忆又回忆不出,是不是这种记忆都是一些无用的信息呢?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 岁前儿童的记忆之所以不能永久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为3岁前儿童大脑皮崐质细胞的反应性高,他们往往容易识记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全部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3 岁前儿童脑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崐完全成熟,儿童识记的材料促使了大脑的发育,而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人崐不能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
但是这种记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构成大脑以后思维能力的基础。正如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方根的意思,可是我们都崐忘了方根的算法,需要时便去查方根表。当我们会算方根时,才有了方根表,可是习惯了方根表后,我们便忘了方根的算法,崐但是能说方根的算法不重要吗?三岁前的记忆便如这方根的算法!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对此能做最好回答的应该是海伦·凯勒。
当海伦·凯勒22岁《我的一生》出版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但也有一些评论家却对此大加怀疑:崐“她的所有知识都是道听途说的不可靠知识;她的那些感觉,大都是别人的感觉;她写的事情,超出了她的认识能力,并需崐要由已证实了每个字的正确性的人来作保证。”
为了回答社会上的不理解,莎莉文小姐告诉说,海伦拥有不依赖他人的判断而认识事物的方法,当她写纽约地铁“像巨崐兽张开大口”时,她证明凯勒曾画过一只狮子的嘴,因而表明凯勒感觉的正确性,在一个马戏团动物园里,凯勒曾同一只熊崐握过手,抚摩过一只豹,还让一条蛇盘在她的身上。
凯勒自己是这样回答的:“我始终感到我在使用身体的五种感官,这就是我的生活如此充实和完整的缘由。”她说她使崐用“看”、“听见”、“看见”这些词时很自然,仿佛她正用身体的所有的感官来看和听。
凯勒自己的感受极有意义,为什么她一岁半以后盲、聋、哑了,但她还能如此自然地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看和听呢?原崐因正在于她一岁半之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时她看到、听到的信息都贮存在她的大脑中,是这一年半的经验拯救了凯勒的崐一生,无论是哈嗒·侯赛因,还是布莱尔,他们都不是先天盲者,正是因为是以后成为盲人的,他们才有可能将过去的经验崐与身体的其他器官协调起来,从而突破这种对自己的限制。
关于儿时记忆的重要,很多杰出人物都有极生动的感受,例如冯·卡门由于父亲不让他做乘法游戏,等他长大后,其他崐的运算形式都可以用其他语言,但是唯有乘法则必须用母语匈牙利语……
因此,三岁之前的记忆应该是人生的基础,而决不是无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回忆起来呢?唯一的可能与崐解释是大脑的整机功能这时还没有协调好。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马里恩·珀尔马特曾对儿童记忆做过研究,她让孩子们看到一批10个到20个玩具,然后将玩具藏起崐来,看孩子们能说出几个玩具的名称。她发现,三岁的孩子一般只能回想出两个。但孩子们入学以后,回忆能力开始提高,崐以后几年持续上升。对于更小的孩子她还注意到这个现象,就是你若问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孩子们多回答:崐“没干什么呀”,但过了一会儿,他却可能把这一天的事一件一件地摆出来,因此,她认为问题在于孩子们还不懂得记住事崐情的方法,他们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记忆好不好!
但是,我以为这个结论是不能完全让人信服的,孩子在三岁前记忆的事物之所以难回忆出来,关键并不在于他们不懂得崐方法,而在于这时大脑的整机功能还没有协调好,在于他们还没有从母子的社会性一体中分娩出来。
其实,某种事物要进入孩子的心中,那么就必须和孩子发生一定的关系,而要形成记忆,就要让卷进事物之中的“自己”崐能在短时间内以第三者的身份“回头看”,并具有借助语言来表述和再现事物的能力,因此,幼儿的记忆是同“自己”的意崐识密不可分的。
虽然从和母体分离的那一瞬间起,孩子就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但是,进行这种精神活动的“自己”最初是和周围崐社会融为一体的,随着人我关系的发展,才逐渐模模糊糊地显现出来。孩子确立“自己”的过程,也就是他认识他人的过程。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也曾对人的最初记忆发生兴趣,他认为发现个人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之一是要求个人对能回忆起的崐最初往事进行描述。他认为“‘偶然的记忆’是不会存在的。个人从自己碰到的数以千计的印记中选择记忆的仅是与他所处崐的情境中最有联系,然而是模糊的事情,因而他所记忆的事情代表了‘他的身世’。为了警告安慰自己,为了使自己致力于崐奋斗目标,为了用过去的经验培养自己用一种经受考验的行为风格来迎接未来,他常常对自己多次复述这个身世。”
因此,可以说人的最初记忆代表了他的醒世意识的清晰,也就是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了。阿德勒自己崐的最初记忆是关于五岁时所患的疾病以及他当医生的决定。他对一百多名医生询问了他们的最初记忆,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严崐重疾病或家庭成员的死亡有关。这种重大事件似乎有些类似母亲分娩时的阵痛一样。
到了三岁时开始出现人的社会性分娩,这时孩子开始知道昨天的自己、今天的自己、明天的自己,都是同一个自己;开崐始懂得自己不是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时隐时现的存在,而是一个一贯行动着的主体,我们用现在的“自己”的眼光来看那时崐的“自己”,总觉得今非昔比。其实,今天的“自己”和儿时的“自己”不会全然不同的,因为精神活动是具有连续性的,崐“自己”正是在3 岁时从薄雾般的周围社会中分化出来开始起步的。
因此,如果说从出生后的行动比较而认为“人是早产一年的动物”,那么,如果更本质地从大脑,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崐人的确应该是早产三年的动物,这种早产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可塑性,而三岁才有记忆,正是这一事实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