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你的诚信提出了挑战

  尽管父母表面上扮演着某个特定的角色,但潜意识层面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剧本。孩子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且遵循父母潜意识中向他们传达的信息。

  很多父母对我说:“我这么爱我的孩子,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但他们总是生我的气。”还有的父母说:“无论我为孩子作出怎样的牺牲,他们都不尊重我。”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尽管这些父母表面上扮演着某个特定的角色,但他们的潜意识层面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剧本。而孩子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忠实于父母的潜意识。孩子会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他们会不自觉地化为己用。

  如果孩子不尊重我们,或许意味着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允许他们这样做。也就是说,我们的一部分自我喜欢这种不尊重。我们在童年时代可能无意识地接受了“即使有人不尊重我也不要紧”的想法,所以我们的孩子觉察到了这一点。

  我认识一位母亲,无论她怎么大喊大叫、威胁贿赂,她的孩子们就是不听话。因为在潜意识层面,她并未把自己视为领导者。原来她是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习惯于做追随者和取悦别人。所以,她的孩子们发现,母亲的威胁并不是真的,而且她在管束他们时很不自在。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这进一步巩固了她在童年时代形成的对自身角色的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她要停止扮演这样的角色。

  因此,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自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依据我的临床经验,我不得不说,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过去遭遇的问题所导致的,也源于父母对孩子现状的缺乏了解。

  我们的潜意识模式含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使我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反应,使得他们与我们的情绪产生“共鸣”。我将这种共鸣比作我们呼吸的空气,它虽然无形但却无处不在,以至于它与我们表面的言行背道而驰,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孩子识别出来。

  虽然我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共鸣的力量,但它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段互动和关系中。换言之,与我们愿意相信的相反,孩子不会回应我们表面的指示,而会遵循我们潜意识中向他们传达的信息。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信息的存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潜意识的共鸣比作磁铁,它能在我们无所察觉的情况下作出吸引或排斥的反应。因为孩子依赖于我们,所以他们对这种共鸣极为敏感,从而在他们与我们之间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形成这种氛围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潜意识,它拥有磁铁般的能量。

  有效养育的关键是将焦点从孩子的“不良表现”转向我们自身“不恰当的情绪化行为”。除非我们能够确认并化解这种情绪化模式,否则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孩子不正常的行为。当我们上下求索解决方案的时候,却意识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成长。

  举例来说,一位家长曾经问我:“我的孩子总喜欢发脾气,难道说这是我的错?这不是孩子的性格造成的吗?为什么要我负责?”

  “是的,你不需要为孩子的内在性格负责。”我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你不必为此负责。你的责任在别的方面。”明白“别的方面”有哪些,对家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非我们能够确认并化解这种情绪化模式,否则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孩子不正常的行为。

  从孩子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他们就携带着自身的性格与我们互动,有时顺畅,有时冲突。最后,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孩子内在的个性,哪些是他们在与我们的互动中养成的习惯。我们不能断言“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他是A型性格”或者“我的孩子天生古怪”,因为父母和孩子一直在不断地彼此塑造。

  作为家长,我们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喜欢发脾气,我们要么缓和他的怒气,要么放大它。而我们作何反应则取决于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孩子会本能地感受到我们的真实想法,这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

  对我们的潜意识引发的共鸣及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负责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很难察觉到这种共鸣的存在,因为它们不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省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关注孩子的行为,这可以帮助我们从挑剔错误者转变为孩子的盟友和引导者。

  与此有关的一个典型例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可能会告诉孩子:“分数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你尽力就好。”然而,社会文化的灌输使大多数人潜意识里都十分重视分数,家长认为它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尺。无论我们嘴上怎么说,当孩子带着分数不高的成绩单回家时,他们每次都会从我们的反应中看出我们的真实态度。他们会观察我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皱起的眉头以及眯起的眼睛。尽管我们试图掩盖自己的反应,但我们的焦虑总会在无意中表现出来。

  焦虑来源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也就不会再担心孩子的成绩。也许我们小的时候,分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尽管我们理智上明白成绩无法决定孩子的未来,而且很多成功者并未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但在情感层面上,我们很多人却仍然纠结于孩子的成绩。孩子会敏锐地从我们的反应中感到这种纠结,如同我们当年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察觉到一样,孩子也会在考试中表现出相应的焦虑,甚至觉得肚子疼、头疼等。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以何种方式表现,这些焦虑总会浮出水面。这种处理问题的情绪化习惯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一位名叫亚历山德拉的母亲告诉我,她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每天都要围绕什么时候关电脑与孩子争吵。“这件事已经困扰了我一年。”她抱怨道。如果我们长久地陷入某种模式无法自拔,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根源来自我们的童年。这种模式盘桓不去的原因在于它唤起了我们熟悉的情绪,无论这些情绪多么地让人不舒服,但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

  我告诉亚历山德拉,她应该对争吵负责。她反问:“难道我愿意吵架吗?我痛恨争吵,但我不知道如何结束它。”如果深入挖掘,她就会意识到,她和孩子的矛盾来源于她自己的内心冲突。她讨厌孩子利用她的善良本性,但她的潜意识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却是讨好。这种不自觉的习惯是她刚愎自用、难以取悦的母亲给她养成的:亚历山德拉从小就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所以她总是放下身段,不顾一切地取悦母亲。

  我们与孩子的一切矛盾都源于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

  当父母带着育儿方面的问题来找我的时候,我首先会从父母身上寻找原因。与亚历山德拉一样,当我指出父母自身的问题时,他们都十分震惊。然而,我会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童年时代没有解决的情感问题仍然左右着他们的生活,又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他们孩子的生活。

  最后,家长们恍然大悟:他们与孩子的一切矛盾都源于他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对某些父母来说,这一点开始时可能很难接受。本书出版之前,一位精明的评论家表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同意‘一切’矛盾都与我们潜意识里的冲突有关,但后来我改变了看法。”

  以垃圾食品为例。孩子喜欢吃麦当劳,但家长不希望他们吃,并且因此与孩子产生了长期的矛盾冲突。此时,家长需要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对垃圾食品的渴望来自于家长的认可。也许家长不经常吃垃圾食品,甚至明确地告诉孩子吃麦当劳是不健康的。然而,家长在赶时间或者需要通过饮食减压的时候,却开车到麦当劳餐厅大快朵颐。哪怕只有一次,孩子也会察觉到父母言行的不一致,从而变得我行我素。

  家长可能嘴上说:“不要这样做。”然而,他们传达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你这样做,也不会承担什么实际的后果。毕竟,我有的时候也会这么做。”孩子会觉得父母实际上默许了这些行为。我们的意志力会受到潜意识的削弱,以至于我们的良好意图遭到破坏。除非认识到我们与孩子的大多数冲突都源于自己的内心冲突,否则我们只会注意表面问题,结果导致无休止的争吵,并迫使我们把毫无用处的“纪律”搬出来对付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怪兽。

  一旦我们理解了潜意识是如何以微妙的方式影响人的言行的,就会意识到孩子的很多不当行为实际上是对我们创造的情境的自然反应。所以,惩罚是完全不适当的,因为问题并非来自孩子。

  如果孩子总喜欢吃垃圾食品,那是因为家长一边说垃圾食品不健康,一边却在享受它们,家长自己并没有真正接受和遵循健康的饮食方式。如果孩子每天都玩好几个小时电子游戏,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些习惯可能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来的。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沉迷于垃圾食品和电子游戏的人。还有些家长在焦虑的时候喜欢抽烟,他们相信抽烟可以化解焦虑。总之,如果父母喜欢通过暴饮暴食或抽烟酗酒的方式减压和驱赶负面情绪,那就相当于下意识地告诉孩子,离开了这些东西,他们就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因此,当孩子遇到压力的时候,也会以种种消极逃避的方式作出回应。

  如果一位母亲每天要花30分钟化妆,并且总站在镜子前面抱怨自己的容貌不好看,那么她给孩子传达的信息就是,外貌是自我价值最重要的衡量尺度。如果一位父亲讨厌自己的工作和上司,不停地抱怨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就会不知不觉地让孩子认为工作是单调乏味、令人厌烦的东西,因此也不愿意面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这样,孩子全盘吸收了我们的缺陷,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当父母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意图时,就能以诚实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民主沟通氛围中长大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他们也会由衷地赞同和遵守父母建立起来的规则。例如,看到父母每天早晨都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照做。

  孩子会不断地模仿我们的行事方式。他们总是在看着、听着并暗暗记下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刚刚做了父母的人,一旦意识到自己将这样成为孩子的榜样,势必觉得压力很大。无论我们选择苏打水还是白开水,炸薯条还是蔬菜沙拉,健身还是电子游戏,都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应对焦虑,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配偶相处,以及如何管理经济问题等,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生活。

  我们能够成功担起这么多的责任吗?据我所知,虽然一开始很难,但只要我们的家庭是建立在喜悦和爱的基础上,而不是依赖所谓的“纪律”来维持,那么答案将是肯定的。

    本文由青豆书坊授权摘自《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诚信 潜意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