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表达肯定和否定?

  如果父母的生活能够体现诚信的原则,那么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拒绝。

  一位母亲向我抱怨道:“我讨厌孩子们说脏话,这让我难以忍受。我们在家里从来不说脏话,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学会的。”

  “你是怎么向孩子表示你不喜欢他们说脏话的?”我问。

  “我告诉他们,不要说脏话。”她说。

  “你会经常这么说吗?”我问。

  “哦,我说了不知多少遍,连我自己都不想再说了。”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不顾你的反对,一直打你的话,你只会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打我’吗?”

  “当然不会。我会清楚地向他们表明,打我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你觉得孩子会不会听你的话呢?”

  “如果我十分严肃的话,他们会知道我是认真的。”

  “这是不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你说的话并不算数?你的孩子明白这一点。”

  父母们经常哀叹:“当我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他们总会大发脾气。如果我说‘可以’,就万事大吉。怎么才能让孩子接受我的反对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与否定并不重要。”父母们听了都感到十分惊奇。我指出,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相信父母能够坚持他们的决定。如果父母决心已定,并且明确地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孩子就会作出适当的响应。

  有多少次,我们未经考虑就对孩子说“是”?它并不反映我们的真实想法,而只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和对孩子的轻率敷衍。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的肯定并非出自真心。同样,我们也会在看似没有理由拒绝的时候说“不”,让孩子觉得我们的态度很随意。结果,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肯定和否定都没有实际意义。这意味着如果他们坚持要求,我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决定。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遵守家庭规则,也就无法激励孩子遵守。难怪孩子会挑战父母的底线,一再逼他们食言。例如,一个孩子要求父母给他买iPod touch,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有。但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即使给他买了,他的新奇感也会很快消失。然而,为了取悦孩子,加之自己的信念并不明确,父母会屈从于孩子的要求。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说:“我知道你想要iPod。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否对你特别重要。如果我们都相信,它能够让你更积极地对待生活,那我们就想办法让你得到一个iPod,比如你自己也付一部分钱。此外,我们还得讨论你该如何使用它。”

  进行这样的对话时,孩子会明白,父母不会随意地答应或拒绝他的要求,他们的决定背后总有严肃的理由和谨慎的思考。坚持运用这种有意义的对话,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同盟。

  一旦与孩子达成这样的共识,父母就不必被动地监管孩子,而可以依靠孩子成熟的程度来维持他们的协定。如果孩子不够成熟,父母仍然决定与他们达成协议的话,就需要作好孩子违约的准备。因此,父母在回答“是”或“否”之前,需要先做好自己的情感功课。

  如果父母自己的生活能够体现诚信的原则,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拒绝。因为孩子明白,父母说“不”的原因并非滥用他们的权威。由于我们的肯定或者否定不是出于随机的意愿,孩子就会相信,父母的决定背后总有一个坚实的理由。因此,孩子也会欣然接受父母的意见。

  如果父母根据潜意识里那些未经解决的情绪问题对孩子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不是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势必会引起冲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自己决定的目的,分清我们与孩子的轻重缓急,那么即使孩子不喜欢我们的决定,也会尊重我们的意见。

  如果父母根据潜意识里那些未经解决的情绪问题对孩子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不是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势必会引起冲突。

  一位家长抱怨:“我儿子央求我给他买X-Box游戏机,我无法拒绝他,因为那样会导致无休止的战争。”另一位家长说:“我女儿求我在她的房间里放一台电视机,我答应了,结果现在我经常需要督促她关掉电视。”这些看上去出于好意的行为很快变成了矛盾的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回应是:“为什么你要给孩子提供这些电子产品呢?你有明确的理由吗?”

  他们不好意思地回答:“别的孩子都有这些东西。如果我的孩子没有,他们会觉得受到了父母的冷落。”

  “‘别的孩子都有’并不是你要给孩子买的理由。”我说,“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会对这些东西上瘾,那就不应该给他们买。无论给孩子买什么东西,都要考虑到它是否能够增进孩子的健康和促进家庭的和睦。”

  很早以前,我就学会了不向压力低头,无论它来自我的女儿还是社会。无论“别的”人怎么做,都不会影响到我的决定和我对女儿负责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中,同侪压力、学校、影视、互联网等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根据我们的内心准则作出关于孩子的决定至关重要。我们的决定需要发自内心,而不是来自任何别的压力。当我们说“是”,百分之百意味着肯定;当我们说“不”,则绝对意味着否定。因为我们的意愿植根于内心和现实,所以孩子会遵从我们的决定。

  当然,如果我的女儿唠叨不断,我也可能会发火,但这不会改变我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她会明白,我的拒绝并非出于刻薄,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如果为了所谓家庭的“和平”,我可以很容易地对女儿说“是”来取悦她。然而,这样做表面上看皆大欢喜,却无益于我们成为合格的父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满足孩子情感发展的需要。

  因此,当有人对我说“我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的时候,我会指出,互联网并非问题所在。电子产品本身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并不清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该或者不该看某个电视节目、可以或不可以上网都是毫无意义的,那样只能削弱我们决定的权威性。父母首先应该阐明自己的意图,问问自己对电子产品有什么看法?我们是否对这些小玩意有着自相矛盾的认识——一方面痛恨它们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却一有机会就登录社交网站?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玩电脑了”,然而这句话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过是个临时保姆——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孩子是否应该使用某种电子产品。这也难怪孩子会在遭到父母随性的拒绝时大发脾气,因为说“不”本身并不构成问题,真正成问题的是我们拒绝孩子的方式。

  父母的肯定或否定都要依据他们的深层次意图,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目的并非要控制孩子,而是必须符合现实的情况,与孩子的真实需求相一致。例如,我们都相信,用脚吃东西是不对的。我们需要通过奖惩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吗?不需要,因为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作出示范。

  说起给孩子买东西,父母常常会出于内疚或者错觉给孩子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却没有考虑如何处理才对家庭最有好处。如果家庭资金紧张,需要让全家人都知道这个情况,让每个人都面对现实。鉴于一夜暴富非常罕见,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是逐步改善的,所以应该审慎地让大家了解现状,从小教给孩子明智地使用金钱。对于自己不能拥有别的孩子享有的一些奢侈品的现实,孩子可能表示不满,但生活中总有各种不尽人意之事,要让他们面对现实。

  如果我们试图迫使孩子相信,他们“应该”喜欢某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应该”喜欢某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时,那就是在操纵孩子,这往往会压制他们表达感受的自由。但如果我们向孩子阐明家庭的经济状况,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购买超出我们负担能力的物品时,那我们就不会被孩子的不满动摇。我们允许他们表达不满,不会羞辱他们,但也不会屈从于他们的意愿。

  如果我们在金钱方面存在潜意识里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会影响我们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比如,孩子想要购买那些我们买不起的东西。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缺乏明确的看法,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我们能够买得起实际上负担不起的东西。孩子还有可能认为,虽然我们嘴上说没有钱,实际上还是会把钱花在他们身上。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对待金钱是否具有明确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对现实情况加以总结。我们是否接受了现实?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接受,就别指望孩子也会接受,这也是孩子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停地抱怨,我们或许就会屈从他们的要求。他们是利用我们内心冲突的专家。我们在金钱方面自欺欺人的态度削弱了我们的说服力,让孩子觉得,只要坚持要求,他们就会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使并不理解真正的原因,也会怨恨我们。

  除非知道如何面对现实,否则我们无法说服孩子,并且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传达的信息是:“你真贪心,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你难道不知道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似乎觉得我们家有的是钱?”通过这种方式羞辱诚实地表达自己愿望的孩子,是贬低他们的感情,把就事论事变成对个人品质的批评,结果只会让父母失望和孩子抗拒。

  我们的孩子有权利提出要求,这是正常和健康的,是生活的需要,并不能说明他们是贪婪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相信他的自我价值建立在物质渴望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想法是不健康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设置明确的界限,让孩子明白不能屈从于欲望的驱使。

  父母要清楚家庭的实际情况,包括有利条件和局限性,这样才能使家庭的需要和孩子的愿望之间的矛盾不会升级为一场战斗。“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我们不妨这样告诉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十几岁青少年,“但以我们家的条件,花300美元买一双运动鞋并不明智。我知道你多么想要,既然它对你如此重要,我们可以帮助你制定一个计划,让你自己攒钱把它买下来。”这样说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又让他们了解到家庭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们不仅有表达自己愿望的权利,而且如果他们愿意付出努力,我们将全力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愿望。这样可以教会他们设置人生目标,并让他们明白,无论目标有多难,通过沟通、合作与努力,就有可能实现它。与父母一样,他们也是世界的创造者,有能力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在生活中作出积极的决定。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样的层面上尊重自己的孩子,以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们的愿望互动,他们就不再是我们决定的被动接受者,而且还会在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潜在的冲突转化为学习如何成为现实与命运创造者的机会。

  这种水平的交流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实现,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加倍努力,在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受到威胁时尤其要注意。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体现着对过去的反思,也将为未来打下基础。每一次肯定或者否定都必须是一以贯之的过程,而不是随意作出的决定。在一致性原则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再简单地被“是否遵守规则”所左右,而将学会与现实和谐相处。

    本文由青豆书坊授权摘自《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管教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