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多数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有以下两种:自己不曾做到的,希望孩子能够做到;自己不曾拥有的,希望子女能够拥有。我们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就是父母的执着。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执着,才会觉得孩子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为此,我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总是在为如何教育孩子发愁。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庞杂的教育方法面前,家长往往叫苦不迭,不知所措。其实,教育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只要秉承一个原则,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个原则就是无条件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爱到最后却发现:孩子现在跟我们说话,都是只言片语;和朋友说话时,却会关起房门,热聊很久。为此,我们很嫉妒,我们很不解,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殊不知,原因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我们对孩子很难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不是吗?当孩子出现你所不能容忍的状况或行为时,你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总是生气地向孩子咆哮?是不是会怒火中烧地打骂孩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孩子对我们爱的考验:如果我不够好,爸妈还会爱我吗?如果我成绩不好,爸妈还会爱我吗?如果我任性不听话,爸妈还会爱我吗?如果我犯了错误,爸妈还会爱我吗?……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会说:“只要健康就好!”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会说:“快乐就好!”可是,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会把一大堆要求突然放在他面前:“你必须听话,必须专心听讲,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必须取得好成绩……”如果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开始喋喋不休地指责与训斥,全然不见了曾经的满足与爱意。
我们爱的方式会告诉孩子:必须考第一才是我们的好孩子。当然,每一次考试都会有最后一名,可最后一名绝不能是我们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可以垫底,我们的孩子不可以。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希望孩子的所作所为令我们满意,认为这才是孝顺的孩子。
每每孩子让我们感到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会生气地训斥孩子,“你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你怎么把家里弄得这么乱啊?赶紧收拾一下,要不妈妈不爱你了”“好好吃饭,不准乱说话,否则明天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乖乖写作业去,不听话妈妈就不疼你了”……你是否知道,这样的训话在孩子看来就是:爸爸妈妈并不会无缘无故地爱我,哪怕我本身并不乐意,都必须让他们满意,我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要求,他们才会爱我!
然然最近总是隔三差五地肚子疼,妈妈带她去医院几次总也查不出毛病,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这天,妈妈在整理然然房间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写在本子上的一段话:“我不想去上学,所以就假装肚子疼,这样就不用去上学了。”然然为什么要假装肚子疼呢?这不是害妈妈担心吗?
把然然从学校接回来之后,妈妈并没有对她发火,而是温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并道歉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想帮她收拾一下房间。然然接受了妈妈的道歉,之后,妈妈问然然:“然然,能不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想上学,还假装肚子疼呢?”
然然咬了咬嘴唇,抬起眼睛望着妈妈说:“因为自从我上学后,妈妈就变了,我发现是每天的功课害得妈妈不再爱我了。不过,那次我突然间肚子疼时,又感受到了妈妈的疼爱,所以,我就会假装肚子疼。”听了然然的话,妈妈心中猛然一惊,这让她想起了最近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刚上小学,面对孩子做作业时的拖沓与贪玩,她往往会克制不住地生气,还不停地责备然然,没想到这让然然认为:是功课导致妈妈不爱她了。怪不得最近然然经常会问她说:“妈妈,不管我写不写功课,你都会爱我吗?”
然然妈妈终于明白:是自己不正确的对待误导了孩子。于是,她为自己之前的不当做法向然然道歉,告诉然然:“不管然然做不做功课,妈妈是永远爱然然的。不过既然上了学,我们就要好好地做功课,因为只有把功课做好了,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懂得更多,获得更多的快乐。”
听了妈妈的话,然然知道了妈妈会永远爱自己,并答应妈妈每天会好好地做功课。之后,然然再也没有装过肚子疼,反而越来越喜欢上学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懂得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要知道,有条件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害无益,非但不能让孩子积极上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自信全毁,无所适从。他会不敢再去尝试自己无法让家长满意的行为,进而产生厌学、自闭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今后的生活。即使有些孩子可以做到让家长满意,他们的心中也会因此特别害怕失去爱,会在有意无意中为了迎合别人而伪装自己或欺骗别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浓厚的虚荣心,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获得父母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爱!可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经常会有条件地施予我们的爱,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会给孩子带来极为深远的隐性伤害,会把我们的孩子带进一个功利的世界。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父母费尽心思所要完成的事业,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到的。这个换的过程就是父母觉悟的过程,从孩子的生活状况中反观自己,洞见自己的生命可以提升和进步的地方,用自己的付出和行动来改变和改善自己不想要的结果。这样的换就是值得的,就是有意义的。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得到最好的教育,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只要你把书念好了,家里的其他事情都不用做。”在很多的父母看来,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得了第一名就是好孩子,最后一名就一定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即使你真的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但长大后的他就只会追求优秀,会用有条件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会评判父母的条件好不好。放眼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优秀孩子,到最后却会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够体面,羞于带父母出场。试问:我们用有条件的爱来培养孩子,到最后换来的是什么?孩子也一样会用有条件的眼光来审视我们!
身为父母,我们也是从孩子一步步成长为成人的。每一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拒绝成功的快乐,更不会有哪个孩子会天生恶习缠身。所以,请不要把对孩子的爱作为教育孩子的筹码。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差,都要经常告诉孩子:“你考第一名是我的孩子,考第二名也是我的孩子,哪怕你考了最后一名,妈妈也一样爱你!只要你让爸爸妈妈看见你认真、负责地努力就可以了。”
当然,孩子的成功与成才是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最美好的愿望!但如果你总是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那你就只能离这个愿望越来越远。要想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就应该正确地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教育孩子学会付出爱,懂得体谅别人的难处,感激别人的付出,在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同时,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很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承担精神,总觉得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违背“一切为了分数”的最高纲领。可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一个高分低能者,一个只有分数却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人,无论他拥有多少闪亮的文凭,也难以在社会中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指那段短暂的求学过程。真正的学习是在生活中。比如,孩子的待人接物,在家里他是否会帮忙做家务?如果看到我们手上提着很重的袋子,他会不会帮我们接过去?如果他看到我们口渴会不会主动倒杯水给我们……能够做到这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日常的学习成绩只是孩子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反映,关键的成长在平常的生活与经历中。
爱,是不带条件的!真正的爱不是创造亲情的对立,而是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是对父母自身的一种修正。让我们用无条件的爱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自由的成长与亲身的经历中学会感恩,懂得包容,成长为一个善良且有爱心的人。
本文由万卷图书授权摘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