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这么夸宝宝:“你好认真!”

2016年06月22日 14:24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当宝宝做了一件让我们很满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宝宝的夸奖往往会归于几种模式。

  比如:1.“你跑得很努力!”(夸奖注重于宝宝付出的努力、宝宝所动的脑筋,以及宝宝的切实行动。)

  2.“你是一个飞毛腿!”(夸奖注重于宝宝的个性特质。)

  3.“真棒!”(正面激励宝宝的其他夸奖方式之一。)

  哪一种夸奖模式最能够激励宝宝爱学习、爱挑战,将来在学校里愿意努力上进呢?这些不同的夸奖模式,对哪怕刚刚1岁的宝宝,也影响深远。

  为什么有些孩子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孩子上进的动力和坚韧来自于何处。在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她写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有些学生会选择放弃,而另外一些并非格外有能力的学生却能够坚持下去,战胜困难并有所收获呢?”

  她的分析认为,这在于学生本身会怎么看待各自的失败,比如说,为什么这道算术题做错了、那首钢琴曲弹错了。而一个孩子心中的答案落在何处,跟他一直以来所得到的夸奖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关联。

  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

  ■ 一种属于“天生派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成功在于他们的天赋,他们天生就是聪明能干的孩子;

  ■ 另一种属于“成长派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成功在于他们的奋斗,在于不懈的努力。

  “天生派思维模式”:落入“天生派思维模式”的孩子相信,他生来有多少天赋,他就拥有多少才干。这样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你不得不狠狠努力,那说明你天生没有多少本事。如果你是一个有本事的人,那么事情自然水到渠成”。当他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陷入困窘之中而裹足不前,开始觉得自己一定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又聪明又能干。他们于是逃避各种挑战,担心一旦失败,别人就不再把自己看作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形成这种“天生派思维模式”的呢?是因为夸奖孩子的模式落在了前面所说的第二类,即,注重于夸奖孩子的个性特质。而这种夸奖模式,又叫作“对人的夸奖”。

  “成长派思维模式”:带有“成长派思维模式”的孩子相信,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越是努力学习,自己就越是聪明能干。这样的孩子会认为,哪怕生来是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行。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会相信只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花更多的时间,他就能有所进步。相比于让人觉得自己聪明能干,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要努力学习。在遇到棘手挑战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屈不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形成这种“成长派思维模式”的呢?是因为夸奖孩子的模式落在了前面所说的第一类,即,注重于夸奖孩子付出的努力与行动。而这种夸奖模式,又叫作“对行为的夸奖”。

  思维模式从小就已经成型

  哪怕仅仅是4岁的小孩子,他的思维模式就已经开始落入上述两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卡罗尔•德维克为此出过一本书,叫作《思维模式》,在这本书中她写了这么一段关于她负责的实验项目的话:

  面对一群4岁的孩子,我们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即,要么重新再拼一次刚才已经做过的简单拼图,要么拼一个比刚才难度更大的新的拼图。结果显示,即便是如此年幼的孩子,带有“天生派思维模式”的人,也就是相信自己的本事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都选择了肯定不会出岔子的做法:重做简单拼图。这些孩子告诉我们说,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不同,而这种不同对孩子将来进入学校乃至进入社会之后的成就,必将造成深远的影响。

  温馨小知识

  尚在学步期的稚龄宝宝,男孩子听到的“对行为的夸奖”比女孩子要更多。大约有24%的男孩子能听到“对行为的夸奖”,而女孩子则只有10%。

  研究报告这么说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从哪里来的?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者卡罗尔•德维克,召集了一批5年级的孩子,以随机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两个小组,并且分派给他们几个智商测试考题。然后,她对第一组的孩子这么说:

  “哇噢!考得很不错哎,你肯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对第二组的孩子却这么说:

  “哇噢!考得很不错哎,你肯定狠狠动了一番脑筋。”

  之后,她继续给这两组的孩子分派更多的考题,并且发现,如果她给出一难一易的选择,那些第二组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夸奖的孩子,往往会选择更具有难度的挑战。他们上进的动力持续不衰,而且面对越来越难的考题时,对自己的信心也持续不减。

  相反,第一组的孩子,也就是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却往往选择容易的考题,随着考题难度逐渐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却越来越低。考过之后问他们刚才考得怎么样,这些孩子又往往会把自己的成绩夸大得相当离谱。

  在这之后,卡罗尔•德维克和她的同事一起,把这个项目从实验室扩展到了普通家庭。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工作者,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针对选定的53个家庭,每4个月走访一次,每次时间为90分钟。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这53个家庭中都有一个14个月大的学步期小宝宝。

  每次的访问过程都有规定套路,而且全程录音,研究员们回去之后把录音中父母对孩子的夸奖分别做出统计,包括对人的夸奖、对行为的夸奖,以及其他的正面夸奖。(研究人员并没有告诉家长,他们要统计的是家长针对孩子的不同夸奖模式,而只是请家长配合他们针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进行跟踪。)

  项目结束之后,又过了5年,这些研究人员再次回访当初参与过的家庭,而这批小宝宝如今都已经是7~8岁的孩子了。他们回访的目的是跟踪调查孩子面对学习以及挑战的态度。其中的一个提问是这样的:“你愿意尝试多少个很难的迷宫图,好让你走迷宫的能力得到提高?”相信越努力越有成果的孩子,对高难度迷宫的挑战热情会明显高出许多。

  哪些孩子会这样相信?是那些还在学步期的时候听到对行为的夸奖比其他夸奖要更多的孩子。

  培养“成长派思维模式”的两种途径

  夸奖孩子的努力

  以我自己来说,我发现,要夸奖孩子的努力可真是需要我自己的努力。面对我家小宝宝的某种很出彩的行为,我头脑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夸奖我的宝宝真能干:“哇噢,你可真能耐!”(哪怕有时候我真心希望我家小宝宝不要那么能耐,比方说,“我的天哪,你是怎么爬上去的?你能先爬上马桶,再爬上洗脸台,小脚丫放进洗脸池里,坐下来,打开水管子,再给自己抹上点肥皂?天哪,你可真能干!”)

  像我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根据卡罗尔•德维克的调查与研究,大约85%有小宝宝的父母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父母的确应该在宝宝表现出色的时候,夸奖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很能干。”卡罗尔•德维克认为,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想法,使得大多数家长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对人的夸奖”,而不是“对行为的夸奖”,哪怕那些本身相信越努力越有成果的家长,也往往如此。

  所以,请跟着我重复:要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给孩子讲解大脑的发育

  反复教导你的孩子,大脑其实就跟肌肉一样,你越用得多就越强壮。而让大脑变得更强壮的办法,就是反复练习、不断学习。

  要想针对已经形成思维模式的大脑重新“布线”,请现在就开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哪怕是针对那些拥有“天生派思维模式”的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灌输大脑越用越好用的观念,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样能在接受了这种观念之后得到提高。

    本文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摘自《0到5岁》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