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是抗日 不必结成统一战线

  家人之间能不能实现“统一战线”

  据说,有了孩子之后,离婚率反而更高。

  孩子,就像是《疯狂的石头》里面的大宝石,谁都爱,结果却是争来抢去,大打出手。

  孩子把我们推到了家庭关系的漩涡中。

  以前没觉得是个事儿的“家人间的差异”都体现出来。因为大家都把孩子当作最珍贵、最重视的,都想给他最好的。

  可惜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

  婆婆认为吃奶粉是“对孩子好”,妈妈认为吃母乳才是;

  爷爷认为追着吃饭是“对孩子好”,爸爸认为培养孩子自己吃饭才是;

  爸爸认为孩子吃点儿糖没关系,妈妈认为为了牙齿绝对不能吃糖。

  孩子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尔干火药桶”。

  没矛盾的变成有矛盾了,本来就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婚前没发现的老公的“三观不合”也都出来了。

  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还有各种冲突。

  当然,P.E.T。父母效能训练认为,冲突不是坏事。

  有效解决冲突,对冲突双方反而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解决和家人之间的冲突,对孩子解决和小朋友的争执,长大了解决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意见不合,是一个范例。

  一个很好或者很差,但却至关重要的范例。

  我们本能地觉得,一家不能“两制”。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有“统一战线”,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家人的教育。

  抗日是有统一战线的,还是跟日本人打了八年。

  育儿要是想实现“统一战线”,恐怕要“打”一辈子。

  统一战线如何“统一”?当然是向“正确”的那一方“统一”。

  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什么是“正确”的?

  像我们小时候被养育的方式那样吗?

  那可不行!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成为了“错误”的代名词。

  听专家的吗?

  专家那么多,教育方法琳琅满目,两个专家都经常吵起来。更何况,很多专家都是“正确一时”,未必正确一世。

  比如“哭声免疫法”。几年前它还被当作“睡眠圣经”,马伊琍都用过的方法,现在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被指责为“毁了美国一代人”。

  再比如“幼儿英语”。有的专家说“从小开始磨耳朵”,却也有专家说“尊重孩子自然规律,7岁之前什么都不要学”。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虚假的统一战线:脉络清晰的虚伪养成之道

  其实我们在育儿中,发生争执的原因,大多数不是清晰可辨“对错”的,而是我们主观上能不能接受?

  比如孩子想吃糖。妈妈觉得对牙齿不好,最好永远不要给孩子吃糖。吃一块就想吃两块,吃一次就想吃两次。所以一次都不能给。

  爸爸却觉得偶尔吃一块糖也无所谓,大过年的,可以有点儿“优惠政策”。

  于是,这块糖就成为糖衣炮弹,成功的引发爆炸。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就事论事的,但是三句话不离“主旋律”,很快就会牵出“上次我想吃西餐你没带我去,你还忘了结婚纪念日,你根本不在乎我,我嫁给你就是个错误”这些问题上去。

  大家都懂的!

  没有什么比夫妻吵架更能精准地演绎“殊途同归”了。

  那些压抑依旧的积怨,会随着每次吵架喷薄而出,所到之处,不毛之地。

  吵得酣畅淋漓的时候,我们几乎忘了,门外或者身边,那个想吃糖的孩子还眼巴巴地等着结果呢。

  他不关心到底谁在乎谁,结婚纪念日是什么,他关心的是能不能吃这块糖。

  孩子看到的是争吵,以及权力的争夺。

  于是他就学会了。

  下次看到他和小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开口吵架。

  别奇怪,因为这是他唯一学到的处理意见不一致的方法。

  对他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安静地委屈地等着爸爸妈妈吵架,就像围观两只犀牛用角顶来顶去,最后依据输赢,决定战利品——地盘或者食物,归谁所有。

  他就像一只小犀牛,乖乖地执行首领的命令,吃糖或者不吃。

  作为吃糖的主体,除了服从命令,他没有权利。

  无论如何,假设这个如履薄冰的虚假联盟已经结成了。今天吃不吃糖的问题,看起来是解决了。可惜超市里的糖还有很多,这个问题还会遇到下一次。

  我保证每家的孩子都足够聪明,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联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像球星找到对方防线的漏洞一样,

  下次再想吃糖,长驱直入,一击即溃。

  如果爸爸本来觉得吃点儿糖无所谓,但是迫于妈妈“统一战线”的压力,勉强同意“不许吃”。下次孩子在妈妈出门的时候跟爸爸要糖吃,爸爸正好借此弥补孩子上次没有吃到糖的遗憾,顺便也为自己在上次和老婆吵架时,输掉“主权”挽回一点儿面子。

  爸爸说可以就可以。儿子,吃吧!不过,别告诉妈妈,省得麻烦。

  恭喜!

  围观的小犀牛又学到一招——撒谎。

  当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首先吵架。如果吵架输了,就妥协,被迫同意对方的意见。但是私下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想法——但是要小心别被发现。

  脉络清晰的虚伪养成之道。

  标准的“当人一面,背人一面”。

  如果有人担心,家人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会导致孩子成为“两面派”的话,现在我们知道,被迫形成虚假的“统一战线”,才真的造成这个结果。

  很多人抱怨家人带孩子时会撒谎。比如偷偷去吃麦当劳,或者追着喂饭却说是自己吃的。

  指责对方之前,可以问一下自己,对方为什么撒谎?是不是对你说了实话之后,后果很严重?

  有没有必要后果那么严重?

  让孩子学会说谎严重,还是允许孩子吃一次糖严重?

  需不需要实现统一战线

  我们都听过一些励志故事。

  比如著名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本来说好只给五分钟,结果聊了三个小时,推心置腹,也因此留下一篇传世的报道。勇于打破规则,善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我们称赞他有人格魅力。

  顶尖销售,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方法,投其所好,得到信任,并且最终卖出商品。带喜欢热闹的客户去KTV,陪喜欢音乐的客户去听音乐会。对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情商高,有智慧,有高超的销售技巧。

  假设跟姑娘谈恋爱的时候,男孩问:我可以拉你的手吗?

  如果回答是“不可以”,有的时候是真的“不可以”,贸然行事会被告“非礼”;有的时候是假的“不可以”,如果这次没拉手,她会在心里怪你没种。

  1。如何判断?

  接触不同的人,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人相处,正是情商高的表现。

  在工作中,和同事领导的相处方式跟在生活中和死党的相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做闺女跟做儿媳妇的行为方式,也是不同的。

  这些经验和智慧,都来自我们和不同人的接触,从不同相处方式学来的。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孩子有权利接触世界的多样性。

  有人在小县城,用跟父辈一样的方式过一生。有人探索世界,在亚马逊丛林里长大;有人认为自己享受生活最重要;有人从小立志改变世界……

  所有的选择都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到底怎么选?

  了解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可能性,还要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见识过,衡量过之后,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正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姑小姨,所有这些性格和要求都不同的人,让孩子接触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跟每个人相处的不同方式和感觉,让孩子逐渐知道那些“因果”,那些付出和收获,然后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允许跟你意见不同的家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吧,允许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多样。

  是非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在家是这样,社会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

  身处“统一战线”、铁板一块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只见过“唯一”,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没有唯一的生活。

  家庭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孩子抗挫力的养成时机

  回到冲突现场:

  妈妈说不能吃糖,爸爸说可以,而孩子一定要吃。

  吃糖的主体是孩子。

  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球交回现场,抛到主人手里?

  与其在观众席上像足球流氓一样,为了争球大打出手,不如把这块烫手山芋扔回去,轻松看比赛。

  我们要做的只是不偏不倚、不卑不抗、不紧不慢地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想法。

  我们都太习惯于告诉孩子“修饰过的想法”和“调整过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跟孩子说实话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现在的情景,到底是什么?

  “爸爸觉得你可以吃糖,可是妈妈觉得不可以,因为妈妈担心吃糖太多会对你的牙齿不好。但是,妈妈很尊重爸爸的意见,那你看怎么办呢?”

  句句都是事实。

  你一定是真的尊重爸爸的意见,不然早就直接把糖拿给孩子了。但是这个“尊重”被表达出来,让孩子听到之后,爸爸肯定非常舒服。

  人一“舒服”就会变得更加友善。这时候,无论给不给孩子吃糖,家庭气氛都不会那么紧张了。

  爸爸舒服了,妈妈也很舒服——不用为一块糖大打出手了。两口子关系好了,整个家都舒服。

  且慢,现在有一个场地中央拿着球的小运动员不舒服了——他得努力把球踢进球门,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这一点点的不舒服,对孩子是绝好的机会,学习和别人相处,学习自律,学习交流,学习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做计划,学习谈判技巧……

  无聊的大人们,以为孩子能想出的主意不过是哀求,或者保证只吃一颗。

  事实上,如果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呢:

  我用这周玩iPad的时间来换。

  我就舔一下。

  我吃完了刷牙。

  我用小红花跟你交换。

  我学十个蛤蟆跳。

  晚饭时候我吃青椒和胡萝卜。

  ……

  无论最后结局怎么样,这对孩子的思维都是很好的锻炼。同时,他可能还需要学习寻找盟友——拉拢爸爸去说服妈妈,学习用妈妈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如果妈妈同意了他的条件,他还要学习努力实践自己的诺言,这是在江湖上“混”的必备条件……

  问题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当“球”被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本该属于他的责任。

  这正是“抗挫力”的养成。

  我们都知道,球赛的结局并不重要。

  一块糖背后,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带着尊重,心平气和地处理意见不一致,而不是争辩是非对错,大打出手,甚至上升到人格攻击。

  社会新闻里,很多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的案子,都是因为想要去分那个“是非对错”,而没有关注“如何解决”。

  本文由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摘自《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统一战线 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