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独特思维

  对于孩子思维,或者是孩子腔调,很多大人不屑一顾。但我们忘记了一句古话,小孩嘴里吐真言。我们忽视了这里的真言,不仅是真实的话,也是真理的话。

  很多家长认为,家长经过的桥不是比孩子走过的路还要长,吃过的盐不是比孩子吃过的饭还要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幼稚,但家长们似乎都忘记了一个事实,每个家长都曾经是孩子,而且,童年还是最让人怀念的一个季节。

  小王子说,他画的作品1号,是一条蟒蛇吞了一只大象,但所有的大人,都认为这是一顶帽子。小王子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小王子痛心地说。

  大人都已经堕落了,难道不是吗?

  很多大人,好多年没闻过一朵花,没看过一颗星星。他什么人也没有喜欢过。除了算账以外,他什么也没有做过。他整天老是说:“我有正经事,我是个严肃的人。”这使他傲气十足。他简直不像是个人,他是个蘑菇。

  大人都需要解释,大人不过是一个蘑菇,这就是小王子对我们成人的评价。

  经常看到一些大家,他们如星辰辉映于天空,如高山巍峨而高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孩子气,或者说是天真。

  天真,是打开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但我们的成长,却要以天真的丧失为代价。这是一个悖论。

  当我们一天天成长,十万个为什么就越来越少,我们的创造性也越来越萎缩。我们不再成长,因为我们没有问题了,也失去好奇心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我们越成长,离死亡就越近。这简直是一个隐喻。我们离创造的死亡,不也是越近?

  人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被社会格式化了的大人,更是如此。而孩子因为没有被污染,活得比较真实,真理也是赤裸裸的,没有任何的附加物,在这一点上真理与孩子非常切近。因此,孩子离真理更近。

  福建省漳州市有一个南山寺,那里有一个菩萨,泥塑的,塑造得非常精致,而且有很多年了。关于这个菩萨,还有一个掌故。

  塑造这个菩萨的人,据说是一个大师。大师很自信,简直就是傲慢,菩萨塑好之后,大师满意得不得了,于是就开始显摆。他说,我塑造的这尊菩萨十全十美,如果你们挑出任何毛病,我分文不取。

  漳州府的官员,很想节省一笔经费,就发动全城的老百姓,都来挑毛病。人山人海,鸡蛋里挑骨头,但愣是挑不出毛病来。

  有一个妇女抱着孩子,也来凑热闹,她也看不出毛病。正要走的时候,她怀里的孩子大叫一声,妈,我看出毛病来了。

  大家都很惊讶,也很恼火,小孩子家懂得什么。倒是这个妇女比较民主,反正,让孩子说说看嘛。孩子就说了,这个菩萨的手指太肥了。有大人说,这算不上毛病吧。可能这个菩萨,比较胖,成天坐着练功,没有减肥。但是,孩子又说了,你看看这菩萨的鼻孔,很小。又有大人说了,这算什么毛病?人家天生的,你难道不许人家鼻孔小一点?可孩子又说,这可是个大毛病,如果这个菩萨鼻孔发痒,要挖鼻孔,那手指伸不进去怎么办?

  石破天惊!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里人!

  大人不得不承认小孩子说得对。这么明显的毛病,为什么这么多大人视而不见,而小孩子却能一眼看穿?

  因为小孩子对于挖鼻孔,有特殊的兴趣,有深刻的体验,有迫切的关注,而大人却没有这个癖好。或者过去有,但忘却的救主早已降临了。

  小孩子的天真,还表现在大胆,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因为孩子什么也不怕,所以,敢想,更敢说。

  启元也是如此,常常有惊人之语。

  有一个国庆假期,我们俩追了一部剧《刀锋1937》。该剧借助上海滩黑帮江湖争斗,引出1937背后的民族博弈。

  顶针,一个胆小如鼠的弄堂小混混,鬼使神差,成为上海滩的老大。台湾的寇世勋沉稳厚重,举手投足,老大气质,贵族气息,一览无余。大陆的孙红雷近些年异军突起,本色表演,玩世不恭,却个性十足。香港的叶童饰演的风尘女子,也是仪态万方,风情万种中有一丝忧郁、一丝怅惘,人物内在的把握丝丝入扣。

  假期倒数第二天是最后三集,难怪儿子说是放给他们看的。

  《刀锋1937》的最后,惊心动魄。庞德和郑树森两个患难与共的兄弟,再度携手,送走共同深爱的女人,对抗共同的仇人日本鬼子。“谁能与我浴血奋战,谁就是我的兄弟。”这是刘先生唱戏的一句台词。但这句话激动人心。在打完所有的子弹之后,庞德的眼睛瞎了,郑树森却在枪林弹雨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兄弟。最后,郑树森拿出最后两颗手榴弹,一人一个。庞德说:“我们再和他们干。”郑树森说:“大哥,我们该走啦。”于是,两个人迎着日寇的炮火,拉响手榴弹,冲向敌群。画面定格在那里,久久地……

  儿子和我都受了感染,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孩子妈那个时候正在烧饭。

  吃饭的时候,儿子给她叙说这个场景。儿子最后说:“结束的时候,两个人定格在那里,一段历史定格在那里。”想了想,儿子又说:“他们也定格在我心里。”

  一瞬间,我忘记了吃饭,和他妈妈偷偷交换了一下眼色。

  江苏省第九届高中作文大赛的题目就是《定格》,假期我布置给学生做的就是《定格》,我这段时间苦思冥想的就是《定格》,没想到我儿子一口气说了三个定格。“定格”在我儿子眼里,如此简单,如此丰富。

  是的,庞德和郑树森最后定格在那里,两个人定格在那里。但人就是历史,没有人就没有历史,历史是由人编织的。因此,历史定格在那里。但任何历史如果没有人记取,这个历史是没有价值的,是冷的、冰封的,因此每一段流着眼泪和鲜血的历史,都定格在我们的心里。不是吗?

  这就是孩子思维,天花乱坠,但又石破天惊。知道了这些,我们家长就会敬畏孩子,有时候,大胆一点,放开一点,让孩子说一说,讲一讲,谈一谈,也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所谓的教学相长也包括家长和孩子。

  尊重孩子的独特思维,孩子才能自由地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国外的大树法则来推动孩子的成长:

  1。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每棵大树都是慢慢长成的,经历了无数的风、无数的雨,还有虫子的噬咬。人也是这样,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经验的积累、环境的选择、平台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

  2。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最后能够长成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露,最终成就大树。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定不要三心二意,而要认准一个方向,锲而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地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对于人而言,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打好深厚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4。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每一棵大树,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绝不能旁逸斜出。这给人的启示就是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生长。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大树向着光,向着成功,努力生长,而绝不会朝向坑洞,长向黑暗。人也是如此,要想成功,一定要心怀坦荡,心向光明,不屈不挠,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阴影过后是阳光。

  本文摘自《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作者王开东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