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朋友怎么办?

2016年12月25日 06:35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最近有不少宝妈留言都提到关于孩子没朋友的问题

  孩子说没有朋友和他一起玩,问他又什么都问不出来

  有时候看着孩子和小朋友们玩着玩着就吵起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总是强迫别的小朋友,结果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交朋友的问题

  为什么问孩子什么都问不出来?

  这是个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多些耐心和猜想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猜想基于平时对孩子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沟通不畅、问不出来通常是因为:家长容易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是急躁的情绪与孩子谈话

  与孩子沟通或问事情,切忌带着评价和情绪

  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评价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抗拒情绪,如果成人再强势些,孩子可能就会无法辩解、甚至不愿辩解。反正我也说不过你,反正你也不相信我,反正你早就这么认为,反正……那就这样吧

  带着情绪问,会令孩子分心去面对大人的情绪,特别是常爱发脾气的家长,孩子会提心吊胆想着该如何说,才能逃过这一劫、避免大人又冲自己发火,这样就无法坦然如实的描述事情的真相与原由了

  与孩子沟通,自己首先要是客观的、平和的,如果带有情绪,就等到情绪平静下来再去。总是带着评价和情绪去与孩子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便会对你关闭起来,不愿意在与我们沟通

  “共生状态”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种情况较常见于老人带孩子,当然妈妈也会有的,就是从小开始就各种代劳、搀和,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能看到家长的的参与,孩子基本没有任何独立尝试、体验的机会。包括但不仅限于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家长都跟在旁边如连体人一般时常参与介入……孩子的独立性及各种能力成长的机会,就这样被无声无息的剥夺了

  孩子们闹矛盾时,不要急着去做仲裁者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纠纷,甚至可能是身体碰撞造成的一些轻微伤害,父母都不要急着做一个仲裁者,跑去评论谁对谁错,谁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你可以观察看看,孩子们自己会如何处理解决

  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如共生体一样随时随地的在孩子身边,他总有要自己要去面对、解决问题的时候,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这种体验、感受和经验。有时候耐心的等一等、看一看,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之间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我们去参与的,你的参与反而有可能令矛盾升级

  同时这也是很好的了解孩子的机会,他是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发生了矛盾他如何处理的,是什么导致了小朋友们都不爱和他玩?这些问题和疑惑都可以在平时细心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并借此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改善方法

  另外,如果真要介入可以做为一个旁观者帮孩子们‘描述’清楚过程,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样可以令身在其中的孩子们看清楚,真相有时候并非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很多时候矛盾都是由沟通和误会造成的

  只有当我们家长不急着去做仲裁者,孩子才能有机会成长出与人交往、相处时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妥协、修正、理解、合作等等

  你强迫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强迫

  比如说吃饭的问题、穿衣服的问题等,家长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或是一些习惯规矩,或是认为自己的要求才是为孩子好才是正确的,经常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不惜威逼利诱、不顾孩子的感受,最终也要达到目的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是被强迫的、感受被忽视的,他的这种感觉为他传达了什么样的讯息呢?强迫别人是可以的、被允许的,只要是我认为对的、好的、为比人好就行,我可以强迫我的朋友、他人……

  这只是从强迫一方面来说,另外还有如说话的语气、态度、表情等。在日常生活中,你是经常呵斥、命令更多些,还是和声细语的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更多;是常对着孩子皱着眉头沉着脸,还是笑意更多一些;是常对孩子的言行表现出不屑一顾、无关紧要,还是重视、关注更多一些?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即孩子的行为方式,所有我们日常中那些不经意的、习惯性言行方式,都是在一点一滴的教育着孩子,成为你的样子

  内心的力量来自于接纳

  当孩子说没朋友时,我们不要急着去评论他的好坏,及行为方面的对错,只需看到他的情绪,他伤心,向你抱怨、倾诉,可以回应他:你一定很不开心、你希望能和xx他们一起玩……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评论、指责都是在否定他这个人,让他感觉自己不够好,更失去信心和勇气;而我们教孩子如何去做,事实上效果也并不好,说教的东西是生硬的,即便他去照做也是僵化的、不自然的,做不好他更会羞愧有怨气,不如让他自己去尝试、体验

  我们只需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即可,无论你有没有朋友,妈妈都一样爱你,我既不会否定、训斥你,更不会逼迫着推你出去,勉强你和别的小朋友玩。你现在没做好,我相信只是你还没准备好……

  我们可以想一下,孩子去外面找小朋友玩,由于某方面原因没能玩到一起,本身他内心已经很受挫了,回来后爸爸妈妈再指点说教一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反复这样几次后,他还是否有勇气和信心再去愿意尝试和体验这种感受?他会有负担,他从外面受了挫,回家后还不能说、不敢说,不然还要面对父母的情绪和压力

  反之,当他在外面受挫后,回来爸爸妈妈能看到他的情绪,感受到他的感受,他的那些负面情绪和挫败感没有被压抑进内心及潜意识里,而是正常的释放了出来,重新获得了内心的力量,他下次还会敢于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他的能量都用在了自身能力的成长上面,而没有消耗在其他地方

  但凡在群体中可以怡然自得的孩子,通常都是被爱滋养浸润出来的,平时总是被肯定、鼓励,充满了自信、勇气;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令孩子懂得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这样的孩子与人交往不仅能够协商、妥协、体谅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同时也不会为了要赢得友谊而去委屈自己,因为他们更懂得爱自己。本文来自乖宝奶爸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