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 孩子会放下iPad

2016年12月28日 09:18 东北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2月3日,晴朗的周六,一个特别适合去户外的日子,400余名家长和孩子来到汉阳区楚才小学,参加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校长吴颖静以自己和女儿相处的亲身经历为引子,分享《去野外》一书的阅读体验,提醒“自然缺失症”的危害性,建议家长们在亲子计划中补上“自然”这一课。

  触动反思,女儿拒绝亲近自然

  “上周日太阳特别好,我提议和女儿一起去墨水湖边晒太阳,我带上她爱吃的水果,找出舒适的垫子,打算在草地上躺一躺。”尽管吴颖静做了各种准备,12岁的女儿却说还有很多作业要做、湖边虫子太多等,不想出门,她只好独自前往。

  在阳光下,她读到《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的“自然缺失症”,忽然意识到造成女儿对自然不亲近、不向往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大家是不是都愿意带孩子去一些安全的、干净的、一站式的游乐场所玩?”面对吴颖静的提问,在场家长频频点头,“其实我也一样,一来觉得工作很忙,二来觉得户外玩不安全、脏。虽然关注孩子成长,带她学芭蕾、学围棋、学绘画,唯独缺了自然这一课。很多家长都阻止过孩子玩泥巴跳水坑捉虫子,其实这样做是在逐渐将孩子与自然割裂开。”

  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正是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干涉,才导致孩子创造力下降,感知力减弱,获取幸福的敏感度不高,甚至出现抑郁症、多动症和注意力缺乏等问题。

  走出家门,就是一片自然天地

  摆脱“自然缺失症”的办法是什么?很简单,走进自然去野外。

  家长都有这个意识,只要看见天气好,都会带孩子出去晒晒太阳。“但大家回想一下,一般在户外都玩些什么,烧烤、骑自行车、草地上打滚、拍照等等,但到大自然里绝对不止这一点点事情可做。”

  哪里是野外?大海、森林、珠穆朗玛峰……孩子们争相回答。吴颖静拿起一本《去野外》微笑着说:“如果是这样,可能得等到爸妈休假、你们放假才能实现了。其实,野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走出家门,就是一片自然的天地。比如你家小区的花园,校园里的绿化带,爷爷奶奶开辟的小菜地,甚至是你家阳台上的小花盆。”

  野外有些什么?在城市,孩子只能看到林立的钢筋水泥,走进大自然才能看到另一番天地。《去野外》是一本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培养细致观察力、冒险精神的博物学书,是一本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启蒙百科全书。

  亲自示范,户外还可以这样玩

  “这本书鼓励你从身边开始,留意四季的颜色、云朵的形状、土壤里的小虫、枝头的小鸟、大树的影子。”说完了《去野外》,吴颖静拿出另一本书——《我的自然笔记》。跟大家介绍各种亲近自然的方法:做自然笔记、收集自然物品、花卉、写诗等等。

  吴颖静一边和孩子们互动交流,一边在黑板上示范制作了一份关于蚯蚓的自然笔记。用彩笔写上时间、地点,晴天就画个太阳,阴天就画朵云,把蚯蚓的各种特征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观察与思考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太有目的性。”吴颖静说,“不要堆砌百度出来的知识点,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